橋,是一個具有審美價值的詞。橋,能引起人的無限遐想,它的線條與空間架構,總讓人佇立沉思。經過橋時,我的目光常常會停留好一會兒。遇到橋時,我頭腦里就會閃出一個念頭:“教育即橋梁。”
有橋就有生活。橋,最初是為了方便生活。古代,有橋的地方,往往是人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因為有橋必有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文明之源。人們因水而造橋,教育何嘗不是如此;古時候,學校一般建在人群相對集中的地方,而不像現在,一些學校建得離人群集中的地方遠遠的,讓學校來吸引人居住。這樣的學校功利色彩一定是濃的,其功利就在于通過吸引眼球的項目來吸引生源。用學校來吸引人氣,這是中國教育目前的一種現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教育為開發商作貢獻”。這樣的教育其實也是一種橋梁,但這種橋梁卻使學校遠離了教育的本真。
杜威說,生活即教育。從這個角度說,教育即橋梁。教育是讓未經體察的生活賦予意義,充滿意味。在這個過程中,教育所起的作用就是橋梁作用。因此,我們的教育不能停留在生活本身,而是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察生活、品味生活、提升生活,讓人過上有意義的生活。我認為,這就是教育的本真。
有橋就有交往。圍繞“橋”這個字,形成了豐富的詞語。如心橋、友誼之橋、鵲橋,鵲橋即愛情之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為交往提供了若干可能,也使交往充滿了許多神奇色彩。現在有了立交橋,人們的交往已不再是扁平式的,而是立體式的。現代信息技術,使人同時能夠與若干人交往。
教育即交往。橋梁就是交往的憑借。教育的橋梁是多樣的。從物質上說,黑板、多媒體、教室、粉筆是橋梁。從精神層面說,知識、文化、情感與修養是橋梁。從人的角度說,老師本身就是橋梁。好的老師,會將學生帶向正確的目的地;不好的老師,會將學生帶入歧途。我認為,老師是教育中最重要的橋梁。
有橋就有遠行。遇山鑿山,遇水架橋,說的就是為遠行提供方便。古人送親人、朋友,一般送到何處回?橋頭是也。過了橋,便意味著遠行的開始。過了橋,親人不再送,讓親朋獨自去闖蕩。橋,成了送行的終點,更是遠行的起點。
教育就是將學生送到橋頭。學習的過程,就是遠行的過程。老師不可能陪學生讀一輩子書,也不可能陪學生一輩子去遠行。從這個角度說,教育不能包辦代替。老師將學生送到教育的橋口,作些臨行的提醒,至多送點錦囊妙計,讓學生在關鍵時刻用得上。這樣的錦囊妙計,就是訣竅,就是方法,而不是事無巨細、面面俱到。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學生是走不遠的。所以,我以為教育就是送學生去遠行,而送別就在教育的橋頭。
有橋就有鄉愁。“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這些詩詞名句,滿是思念、別情,其實里面充滿的是不同情感的鄉愁。
遇到橋時,人的鄉愁會特別重。站在異國他鄉的橋上,眼里看到的是風景,心里想念的是出發的原點,想到的是送別者的淚花、背影、言語與不舍。
站在教育的橋上,我們該思考些什么呢?
我們理當思考:教育的原點在哪里?教育的原點在育人,將自然人點化成社會人、文明人,教育不只是為了傳授知識,也不是讓學校成為吸引眼球的地方,更不是商人推銷房子的工具。因此,教育不只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橋梁,更是學生心靈成長的橋梁。那么,教育中所搭的橋梁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橋梁過多,就會破壞生態。過多的橋梁,會迷亂了人的雙眼,使人頭暈目眩,甚至會迷路。所以,人行駛在立交橋上,一不小心就會走錯了方向。橋梁是不是越漂亮越好呢?不是的。再漂亮的橋梁如果是“豆腐渣工程”,就會釀成大禍。教育過程中;豪華的設備、唯美的畫面、夸張的語言,往往缺少實用性。橋,本身是為了渡人,而不是為了好看。生活中,有些橋已異化了,成為了奪目的需要,成為景點的部分,其觀賞價值遠遠大于實用價值。當前的教育浮華現象不少,雖然有些學校門庭若市,但是其目的早已背離了教育的本真。
認識了橋梁,思考了教育即橋梁的內在之義。我對我們“東橋小學”的熱愛之情更深更濃了。
“東橋小學”這個名字是素樸的。在學校旁邊,就是東板橋。姜堰城內曾有兩座古老的板橋,一個是西板橋,一個是東板橋。過去,這兩座橋處在姜堰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段。這也應驗了有橋的地方往往是人口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有橋,就有人群居,有人群居就有教育的場所。因此,姜堰城內就有兩所學校,西橋小學和東橋小學。現在,西橋小學因拆遷而不復存在,西板橋重建后也更名為人民橋。但東板橋仍在,東橋小學也越辦越好。一個“板”字,讓橋的素樸之意不加修飾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東橋小學把“寫好字,讀好書,教學生成人”作為教育的目標,教育始終不忘初心。這個初心,就是教育的原點。東橋小學校風嚴謹,理念素樸。
“東橋小學”這個名字又是詩意的。從時間上說,東橋小學一直延續。學校創辦于1915年,是一所百年老校。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年代,辦學歷史一直沒有中斷,嚴謹務實的作風也一直沒有丟棄。東橋小學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能折射出從五四運動到現在的姜堰發展史,從中可以或多或少的窺見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發展史。從這個意義上看,東橋小學就是一個具有樣本意義的學校,同時兼具史詩的氣質與韻味。東橋小學是一座時間之橋,已經跨越了百年的美麗。
東橋小學在空間上也在延展。如同南京長江大橋一樣,有了二橋、三橋,這是為了滿足老百姓生活的需要。東橋小學也由一個校區,發展為三個校區,當然也是應老百姓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政府做出了正確決策。三個校區的名字分別為東板橋校區、鳳凰園校區、東方巴黎城校區。
在校園環境上,東板橋校區是古樸的。這個校區是我們學校的“根據地”。2016年,我們投入近500萬元對校園進行了物質環境的改造,保留了古樸的特點。鳳凰園校區,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花草飄香,樹木蔥郁,生機勃勃。這幾年,承辦了不少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展示觀摩活動,一個個如鳳凰般的學子茁壯成長,毛羽漸豐,準備飛向更廣闊的世界。2016年,東方巴黎城小學整體加入東橋小學。這個名字,預示著東橋小學學子將飛向遠方。我們憧憬著,未來的東方巴黎城校區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未來公民,這是中國教育所必須面臨的問題,也是學校不可回避的話題。走向世界,是浪漫之旅。因此,我們需要開發具有國際視野的課程,我們需要與國外學校合作,增加學生與國外學生的交流機會,讓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參與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東橋小學之橋,邊界越來越長,詩意越來越深、越來越濃。
東橋小學走向世界的橋梁有哪些?一是雙語。學好母語是為了傳承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讓中國學子打上濃濃的中國印記。母語,是中國人根之所在,必須學好。學好英語,這是為了方便走向世界,實現無障礙交流。英語教學要重口語,重實踐,輕筆試。二是國際化課程。開發體現國際化視野的校本課程,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物產資源、宗教信仰、禮儀習俗以及政治經濟狀況。三是文明禮儀素養。中國是禮儀之邦,但似乎現在中國人文明禮儀的素養在下降。中國百姓手上有錢了,但起碼的教養卻出現了問題,以致一些國家對中國人的素養頗有意見,甚至在一些地區專門針對中國人張貼了相關警示語。所以,我們學校將加強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培養學生的“儒雅、陽光、沉穩、堅毅”的東橋氣質,有了這樣的氣質,走到哪里都會受到歡迎。我們將為之不懈努力。
東橋小學,一個素樸而詩意的名字。我喜歡這樣的名字,并決心為這樣的學校而努力工作。教育即橋梁,我愿成為學校發展的一座素樸而詩意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