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文章說“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是我們自己”,清華教授提出“家長改變,中國教育問題才會根本上改變”,這樣的言論既出,一種莫名的悲哀油然而生。
不可否認,教育是中國最大的民生,一直置頂于國人印象首頁,口誅筆伐由來已久。中國教育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亦非空穴來風之談。但談論教育問題,我們絕不能離開國情環境和問題產生的土壤,憑空想像的所謂“真知灼見”,不論專家也好,還是主流媒體也好,都是“閉門造車”式的空談而已!
我們清楚地記得,錢學森臨終前,在病榻上向時任總理溫家寶發問:“我們的學校,為什么培養不出冒尖的人才?”其后,安徽11名教授聯名致信教育部,呼吁共同關注“錢學森之問”。
誰來回答一個科學巨子的發問?憂國憂民的大國總理心急如焚,中國人都在深思。
君不見,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走在“應試教育”的大道上,問題愈演愈烈,道路越走越遠。我們的學校除了灌輸,就是考試;我們的學生除了學習,就是分數。學生們已沒有獨立的人格、鮮明的個性可言,對社會的認知流于書本,對周圍的一切或麻木或鈍化,他們已淪為考試的機器,淪為教育流水線上的批量產品。
這到底怪誰?
怪學校?現在的一個學生,就代表一個家庭的一代人,誰都怠慢不得,高考指揮棒之下,誰都不敢拿學生來做試驗品;再說,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廣大家長,評價一所學校,就看你的升學率,升學率高,就等于一所好學校,升學率差,就等于一所差學校。校長在所謂“新課程改革”面前,也只好表面上轟轟烈烈推行“素質教育”。
怪老師?老師們在現行的教育評價體系面前,實在無能為力。孩子考上大學是每一個家庭的夢想,高考是學生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高考試卷定終生”的格局難以改變。于是,在“應試教育”征途上疲于奔命的教師們對“應試教育”無可奈何,對“素質教育”心有余悸,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小心翼翼地帶領學生們繼續走在應試趕考的路上。盡管,也有一些教師率性而為,在自己的“一畝二分地”里另辟蹊徑,搞起教改實驗,有些“試驗田”還初見成效??墒窃诟畹俟痰目荚囋u價體系面前,在整個教育體制的大環境、大背景面前,這樣的試驗也只是一廂情愿、一枝獨秀,很快就被湮沒。獨木不成林,這樣的試驗,無法推動面上的教育革新,無法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
怪家長?誰都知道,現在的家長在子女教育上是傾其所有,子女大都是獨生子女,往往是幾代人共同“培養”一個孩子,或者說“看護”一個孩子!按照《人民日報》的文章和清華教授的觀點,你們家長為什么非要有“望子成龍”“學而優則仕”的思想?為什么非要“讀破萬卷書”,走高考一條路?為什么不能先知先覺,理念上再前衛一些,在培養學生的協作、感恩、創造力、想象力、忍耐力、反省能力等等素養方面,家長們可以在家庭內部率先而為,擔負起自己應有的家庭責任!這樣的言論,出發點可能是善意,但其結果卻是大相徑庭。中國的家長幾乎都有一顆為人父母的善性,沒有人“敢為天下先”,舍得拿自己的兒女的前途命運來試一試,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不讓孩子參加五花八門的輔導班、補習班就更不可能了。其實家長都知道孩子累啊,可誰都沒有辦法。
就中國的國情而言,從根本上說,還是一種“官本位”教育體制,沒有一種力量可以和行政推動力相比。試想,當初如果不是鄧小平具備一個偉人高遠的眼光和偉大的氣魄,在1977年發出“行政命令”,斷然恢復高考,千萬學子如何走進世紀的春天?現在的“應試教育”,如果想從家長發韌,希望自下而上地推動教育改革,解決教育自身的問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于現實而言,中國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必須實行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式的改革,方能解決問題,不能全都指望學校、教師和家長。從對民族未來負責的高度,倡行素質教育,推動廣大教育工作者構建獨具個性特質的教育夢想,真正著眼于莘莘學子全面發展的生活、品德、個性的錘煉和鍛造,關鍵在于決策者和教育主管部門!要有一種“壯士斷臂”的勇氣,來一場自上而下的,包括理念、投入、隊伍、評價等方面的系統性的“革命意義”的配套改革,決不能自下而上!
而改革的當務之急,必須對高考制度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改革,高考一張試卷定終生的評價體系不改變,“素質教育”永遠是打給億萬學生和家長的一張“白條”!美國大學招生采用的是全面的考察,包括成績單、推薦信和面試;還要看課外活動,社區貢獻,看學生有沒有在中學期間展現出領導力;還會考察你的特殊才能,如音樂、美術和體育;最后還要寫一份漂亮的個人自述。我們可不可以借鑒美國的這一整套的全面的衡量標準,來選擇我們的學生呢?那位清華教授偏偏作了否定的回答!按照他的話說:
現今世界所有的社會中,中國是一個誠信度非常低的社會。
一個非誠信的社會,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辦法,用不誠實甚至欺騙的手段,來把你所有衡量的標準全面摧毀。這樣還更容易產生腐敗。
你要推薦信嗎,我可以把你的推薦信寫得比誰都好;你要社區活動,我可以編造幾個社區活動出來;自述可以花錢請高手代寫;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可以通過家長、學生、老師一起“合謀”來搞定。
如果照教授的邏輯來看,因為花有荊棘,我們就視為毒草棄之;因為外面天黑,我們就不能走夜路;因為社會上有壞人,我們就不能交朋友;因為中國人誠信度低,就不能借鑒美國式的評價體系。這豈不是笑話!既然中國人連起碼的誠信度都沒有,你干嘛指望廣大的家長先知先覺,獨立肩負起家庭教育的重擔?寄希望于廣大家長以不誠信的“人格力量”培養素質全面的下一代,從而改變中國教育的問題現狀,豈不怪哉?
歸根結底,中國教育改革的真正破題,必須從體制上進行改革,必須作出戰略性調整,必須有頂層設計。解決中國教育目前面臨的問題,既需要良知、膽識、勇氣,還需“拿來主義”等實實在在的行動,決非“隔靴搔癢”式的作秀改良,更非“癡人說夢”式的空談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