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三年級,可是個不得了的年級,在這個級段里出現的人物,真叫人炫目,叫人不解。
高玉寶,上了三年學,寫了一堆的作品。他因自己的學歷而驕傲,當然也從來不會隱藏自己的學歷淺短,更沒有去混個什么野雞的文憑。高先生為三年級學歷爭了光,添了彩。很多人會想,高玉寶學歷要是很高的話,還真不知道水平高到什么地方呢。
中國有,外國也有,有一個外國人,叫高爾基,也是只上了三年級,作品也是一大堆。況且他的特別就在于,如果多上了學,可能還沒有這么多的成就。《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代表作,是他的地位。于是,可能有人就會得出結論,寫文章不是做學問,不需要認幾個字,關鍵在經歷,而不是學歷,也才有什么生活是創作源泉的得意理論。但似乎也不對,學歷和創作的這種關系并不十分成立,有人憋在象牙塔里,也寫出了很頂尖的文章。三年級,究竟是什么秘境,實在是讓人不解其中意義了。
但三年級,畢竟只是起始學歷。過去,一般有錢沒錢總要上幾年學,至少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如果不做什么學問,再學多了似乎也沒什么用。放牛的人天天吟誦之乎者也,無疑是對牛彈琴。再說,如果學的不對頭,學多了,學歷長了,可能還不如棄學。我們就很可惜可憐那個落魄的人,討飯的時候還要講回字的四種寫法。
三年讀書,能就大業,是真的有一點數據意義嗎?于是,我努力想了一串子的三年級豪杰,以求真諦。
顧城,真真正正讀了三年書,11歲就開始放豬了。沒有受到模板化的學校語文教育,所謂文筆就很驚人,創造了朦朧詩派。因為,三年級還沒有開始真正學寫作文,只是寫寫短句。不受約束的顧城,就天馬行空了。但回想一下,顧城后來的行為,似乎又沒給三年級增加正面的注腳。
當然,也有文德俱佳者。三年級的著名代表人物沈從文,能到北大做教授,又娶了名門閨秀,名滿天下。北大,巨擘云集,頂級學歷海歸擠滿了淺淺的池子??墒窃趺淳徒幸粋€只有三年級學歷的沈先生做教授呢,讓高學歷者如何面對,又讓人事部門怎樣解釋學歷和能力水平的聯系呢。
如果都是文學家,可能還不具有說服力。好像還是在為那個不是真理的文學原理當辯護人。三年級里還有其他領域的英豪們。
還有藝術家。馬三立,讀了三年書,可是學問并不小。況且對教育研究也很透徹,他還知道建構主義,這比我們許多讀了碩士博士的人還強。他講了一個故事,叫《考試》。小明要去上學,老師問會一百以內的加減法嗎,小明說會的。于是老師就出了一道題,一百減去九十九等于幾,小明木然。老師就有點生氣,問道,不是說會嗎,怎么回答不上來,你媽媽做什么的,爸爸又是做什么的,小明說都是賣魚的。老師這時很巧妙地運用了建構主義關于主體經驗建構理論,問道,一百斤魚賣了九十九斤,還剩下多少。小明不假思索地說,是問媽媽賣,還是爸爸賣。如果媽媽賣還剩下十斤的樣子,要是爸爸看攤兒,就剩得更多。
這幾乎真是建構主義學習論的最佳案例了。
藝術家只有三年學習經歷的還有齊白石。畫畫,要天賦,但要是畫出天一樣級別的畫,光有天賦絕對不行。很難想象,怎么就讀了三年,怎么就能夠絕知畫理。難道對一個不可一世的天才,只要蜻蜓點水似的教育就足夠了嗎。
其實,也別光說文學和藝術,就是其他諸如史學、哲學和科學,諸如錢穆、金克木、陳寅恪、梁漱溟、華羅庚,等等,也都是學歷低得嚇人,但成就卻笑傲前后。
低學歷,如此非凡,三年級,如此驕傲。讓人不能不審視,不困惑。確實,三年級不同于別的學段,一般到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開始叫寫一段話了,數學開始有文字應用題了。也就是從這個年級開始,所謂好學生笨學生開始顯現出來了。那么,聰明的孩子就繼續讀,笨家伙就做工干活去吧。
其實,也許根本不是三年級的問題。三年級,根本看不出未來,別相信什么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古訓。三年級無法定型人生,方仲永后來了了,若梁灝八十二歲中了狀元。一個人的變化,是有年段性的,但個性化可能更為突出。除此,還得有一個環境。若是現在,不要說三年級,不混個碩士博士什么的,很多工作連敲門的磚都沒有,小學畢業怎還敢想去做教授,有個名校連保安都要碩士了。
三年級,不是一個有固定教育價值的概念,但卻注定是一個有價值的教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