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曉美出生于一個教師家庭,父親當了一輩子中學教師,母親當了一輩子小學教師,而她從小則向往當一名幼兒教師。1986年,她如愿以償從鹽城師范學校幼師專業畢業,分配至東臺市梁垛中學職業幼師班任教。1989年,職業幼師班停辦,她被調至頭灶小學當音樂老師,1991年又被選調至東臺市實驗小學任教音樂課,一直至今。雖與“幼兒老師”擦肩而過,卻與小學音樂教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夢想,從課堂啟航
“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音樂家,但是要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喜愛音樂的人”。讓孩子喜歡自己,喜歡音樂課,喜歡音樂,是丁曉美在音樂教學中一直孜孜以求的。為了這個目標,她蹲下來看孩子,走進他們的心靈;研究學生,研究教材,努力尋找最適合孩子的教學方法,探尋自己獨特的音樂教學之路。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再從六年級到一年級,她經歷了幾個大循環教學,感受不同年齡段孩子的不同特點,體悟不同年段教材體系。在課堂里沉潛,在孩子中穿梭,她把音樂課堂歸納為三個字“趣、美、新”。
“趣”,即課堂要充滿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課堂富有理趣、情趣、志趣,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即課堂要富有美感,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趣。力求語言美、形體美、歌聲美、音樂美、韻律美。
“新”,即課堂要充溢創意,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做到方法新、形式新、內容新。
在研究實踐過程中,她多次面向市內外開放公開課、示范課。“趣、新、美”使她的音樂課堂情趣高雅,以情感激活思維,充滿親和力而風格別具。2002年,江蘇省音樂教研員戴海云在聽過她的課后給予了“理念新、情趣濃、創意美”的高度評價。2008年,江蘇省教海探航頒獎活動在常州舉行,她應邀執教的《快樂雨中曲》所呈現的“以情激發學生,以美誘導學生,樸實有趣的課堂教學風格”受到聽課專家和老師們的推崇。《踏雪尋梅》一課的教學實錄也由國家教育部拍攝成示范教學片編入“優秀教育資源支援西部開發”發行。
研究,與課題結緣
丁曉美很慶幸,她成長在實驗小學。東臺市實驗小學是一所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百年老校,它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一直倡導教師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把研究、解決問題作為質量的生長點。在學校開展的各項課題研究中,她成了受益者。
1999年,學校“九五”省級立項課題“構建小學校園文化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互動模式”即將結題。時任音樂教研組長的丁曉美,是課題組成員之一,她積極尋找學校藝術教育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互動的關聯點、切入點,讓社會資源為學校藝術教育服務。她對學校教育反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做法與體會進行提煉和總結,形成了《構建藝術教育與社區精神文明互動模式》的結題報告,2000年4月刊登于《中國文化報》。
進入新世紀,她參加了“十五”省級立項課題“構建小學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2002年4月在“十五”課題開題論證會上,她從音樂教學的角度,向省、市教科研專家作子課題研究方案的報告。2006年,她的子課題與學校總課題一道被評為省優秀課題。
參加兩次省級課題的研究,丁曉美嘗到了教科研的甜頭。直接來自課堂,充滿“泥土”氣息的教育科研又引領著她走向教育的理想王國——把問題當課題,把教育當研究,在研究中成長。
新課程實施后,音樂課堂教學曾出現了一些偏向,音樂教學一度走進了誤區:重視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卻忽視了學生內在的聽覺感受;重視了學生合作互動,卻忽視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音樂是聽覺藝術,沒有聆聽就沒有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不到音樂的美,還說什么表現、創造呢?2003年,丁曉美結合自己的實踐,撰寫了一篇《回歸音樂聽覺本質》的論文,提出了“以聽激趣,引領聽覺感知;以聽激情,豐富聽覺體驗;以聽激能,張揚聽覺個性”的觀點,當年獲得了江蘇省教海探航論文大賽一等獎,并且發表于《江蘇教育》,引起了一些音樂教育專家的關注。翌年再獲一等獎的論文《效用優先——音樂實踐活動設計之本》也是針對當時課堂教學缺少音樂性、審美性,滿足表面的轟轟烈烈、熱熱鬧鬧,設計的音樂活動華而不實、多而無效等問題研究撰寫,形成了音樂實踐活動設計之有效性的四個主要觀點,即音樂性是有效性前提,趣味性是有效性的基礎,審美性是有效性的核心,創造性是有效性的源泉。并發表于《江蘇教育》,同時被多家教育雜志轉載,入選《江蘇省教海探航20年優秀論文匯編》。
進入“十一五”,學校主課題“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文化再造策略的研究”被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列為重點課題,她也成為課題組主要研究成員。她的研究日臻成熟,她負責的藝術教育版塊成果豐碩,學校一系列文化標識都被評為鹽城市一等獎,學生的若干個文藝節目先后在省少兒藝術節和全國“六藝節”獲創作和演出一等獎,還有節目被指定在省“少代會”匯報演出,被推薦參加全國校園兒童音樂劇展演。學校被評為江蘇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入選藝術教育“全國魅力校園”。
思想,因學習添翼
在教育的世界里,丁曉美深知,只有站得越高,眼界才越寬,欣賞、品味的東西才越多。做一個在音樂教育的殿堂里自由飛翔的人,扎實的教學功底、廣博的學識基礎、敏銳的感受力、深刻的理解力缺一不可。
1990年,她走進了江蘇教育學院為期兩個月的音樂短訓班。學習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教學技巧,彌補自己在中師學習的不足。2002年再次走進中國音樂學院的大門,系統地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為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和鑒賞水平,她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了中文專業本科自學考試,取得本科學歷。即使是走上學校教導處副主任工作崗位后,事務性工作繁多,也沒有放松對教育理論書籍的學習。她訂閱了《中國音樂教育》《中小學音樂教育》等十多種報刊雜志,廣泛涉獵,博采眾長。2001年,丁曉美能夠在鹽城出線參加江蘇省教學能手大賽,通過專業理論考試、論文答辯、現場上課、說課等多輪角逐,獲得一等獎,得益于平時對教育理論的關注和學習。江蘇教育電視臺以“架設成才的云梯”為題作專題報道。
她不僅注重向書本學習、向大師請教,還堅持向實踐學習,向同行請教。丁曉美把一次次應邀在省市作音樂教學講座都當作學習的好機會,她與校內外多名音樂教師青藍結對,合作研究,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她指導的潘晶老師在全省小學音樂優質課競賽中獲二等獎,張小美老師在全省小學音樂優質課競賽中獲一等獎。2010年4月,應省教研室和江蘇教育編輯部之邀,她參加了在淮安舉辦的“杏壇杯·蘇派教學展評活動”,作為評委,她認真聆聽評析每一節音樂課,提出了讓孩子盡享成功歡樂的音樂教學主張,由此成文的《讓孩子盡享成功的歡樂》被江蘇教育雜志刊登。
丁曉美在音樂教學之旅上,始終扎根課堂,潛心研究,積累反思。她和她的學生、同事教學相長,共同享受著成長的樂趣。近年來,她傾力培養年輕教師,一大批年輕人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嶄露頭角,誕生了不少教壇新秀、省市優質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市級優秀班主任,省市級論文獲獎近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