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是一樹花開。或安靜或熱烈,或寂寞或璀璨。每一個日子,都在歲月的年輪中漸次厚重。眼前翻閱著徐飛老師的新作《讀書,教師的第一修煉》,深深感悟:教育,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藝術。名師,是一顆大樹,根深才能葉茂。要使自己有智慧,長成一顆與眾不同的大樹,就要靠閱讀來滋養自己,豐厚自己的精神底蘊……工作三十年來,我始終不忘初心,不懈追求,懷揣著教育的夢想一路前行。
閱讀,是一種精神的“越獄”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喜歡狄金森的這首小詩,它使我想到,閱讀,就是一種精神的“越獄”。回憶初登講臺,辦公條件極其簡陋,上課幾乎就是一本教材和一支粉筆,記憶中,學校為老師訂閱的雜志不是很多,除了《江蘇教育》《人民教育》等等,自己也沒看過什么有質量的書報雜志。好在自己年輕,有熱情,每每聽到朋友們推薦的好書,就借來一讀或者自己購買。隨后,我擔任鎮少先隊總輔導員,走上了學校領導崗位,常常要組織開展少先隊活動、校本培訓活動,外出學習的機會增加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好書越來越多,我不僅自己讀書,還帶領孩子一起讀書。
每天中午的閱讀課,伴隨著美妙的音樂鈴聲,我與孩子們相約在教室。孩子們捧著書,我也捧著書。在掀起書角的剎那間,我常會偷偷看孩子們的表情:你看,平時一直拖拉作業、還專門欺負女生的小斌,目不轉睛地盯著《安徒生童話》,有時候,撲哧一聲傻笑,我趕緊朝他座位看看,有沒有“異常”情況發生;細聲細氣的小悅,正在看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她一邊看,一邊在摘錄優美的詞句……寂靜的教室里,沒有激越的講課聲,沒有嚴肅的責問聲。孩子們托腮凝眸,一任思緒飛揚。午后的陽光暖暖地透過窗戶照進教室,悠然地燦爛著我的心情。我分明感到面前的孩子,正是那一本本風格獨特的書,我正小心地翻閱著……
靜謐的夜,嘈雜散盡,泡上一杯咖啡,裊裊的水氣兒伴著陣陣香味在屋子里慢慢升騰開來,挑一盞孤燈,抱一本好書,悠閑地品味著。興之所至的自由閱讀,超脫功利的精神漫游,卸下“任務”的沉思冥想,那感覺真是好極了。
拜讀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欣賞他展示的教室里的風景,聽他闡述學校改變的路徑和對課程設計的思考,引發了我的沉思。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中,我仿佛看到了課程改革的新通道,感悟了課堂背后那股潛在的力量。
翻閱徐斌老師的《徐斌與無痕教育》,一個個真實生動的課堂案例,聽他娓娓道來,不著痕跡,真正的“教學無痕,精彩有痕”啊!也想著自己探索的生態課堂,還有許多困頓,研無止境啊!
漫漫長夜,思想不再缺席,好像自己擁有了詩和遠方。我燃燒著《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穿越在黃愛華的智慧課堂里,提醒自己《不做教書匠》,欣賞著王開嶺老師的《每個故鄉都在消逝》,聆聽傅佩榮先生生動地講解《國學的天空》,蔡宏圣老師講述《數學史:走進小學數學課堂》,才頓悟薛法根校長所言《做一個大寫的教師》《西方哲學史》《沒有任何借口》……讀著一篇篇美文,真正明白梁國祥先生所言《閱讀,讓我們有話可說》……
閱讀,一種精神的“越獄”,它讓人變得博大和驕傲,也會讓人變得渺小和謙卑。
課堂,是一段生命的旅程
葉瀾教授曾經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作為一個教師,課堂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好好地播種和耕耘。因此,課堂里不僅要傳播知識,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主要的,課堂是教師每天與孩子們相遇的地方,課堂教學應該看作是師生之間一段重要的生命旅程。我在自己的數學課堂里努力踐行生態教育理念,關注孩子的學習方式,關注孩子的學習樣態,關注孩子之間的學習差異,構建學習“共同體”,立足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讓學習真正發生。
我留心教室里的風景,努力營造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讓教室成為學生真正向往的學習場所。自覺學習理論,不斷拓展自己的教育視野,積極構建數學生態課堂。教學時,認真解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和背后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對于教材的例題,決不簡單地復制、粘貼,而是在尊重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數學“四基”和“四能”,適當地改編,科學地創生,把教材開發為合適的“學材”。
我堅守“兒童視野·學科視點”的觀點。我認為,學習在本質上是兒童自己的事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學的作用在于幫助、促進與催生這一行為的發生。同時,兒童處在發展、成長過程中,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教師的作用在于觀察、發現、理解兒童,基于兒童的需求和實際,尊重兒童的差異和特點,幫助他們找到發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
我還發現,兒童與兒童之間存在著差異。因此,課堂上,我盡量關注那些“默默無聞”的孩子,順應他們的內在需求,順勢而為,因勢利導,采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我提出了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展學·研學·問學”——“四學”觀點,鼓勵他們采用“一讀二畫三做四問”的步驟自學書本,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課堂上精心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鼓勵他們用數學語言來交流和表達,幫助他們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讓數學思想方法潤澤其童年。一次借班上課,教學“認識百分數”時,我發現一個孩子的預習單上一片空白,后來,我了解到這個孩子平時考試不及格,學習有困難。于是,課堂上對她格外關注,努力創設機會,讓她學會大膽地表達和交流,建立學習自信心。一節課下來,孩子終于回答出了一個問題,獲得了老師和其他孩子熱烈的掌聲。后來,這個孩子變化很大,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也變得主動積極了。
我重視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以“學的規律”來定“教的內容”,以“學的需要”來定“教的策略”。堅持站在學的角度來思考教。努力尋找數學與兒童的本質關聯,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關注人本對話、人際對話和自我對話。為了讓孩子喜歡數學,我努力把數學變得“好玩”“好看”“有趣”起來。每周開設“數學大講堂活動”讓孩子分享讀書心得,交流學習感悟,采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課外,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日記”“數學小報”等評比活動,開展數學節活動。努力讓課堂成為一段豐盈師生生命的旅程。2015年12月,班級里四個學生參加了《小學生數學報》舉辦的數學小論文比賽,均獲得了一等獎。
研究,是一種生長的姿態
1998年,我擔任學校的教科主任,開始接觸課題研究工作。為了寫一個課題方案和工作報告,我常常苦思冥想,弄到半夜三更。后來,漸漸明白,厚積方能薄發,教育科研是幫助教師尋找和探索規律,改進教學工作的。2007年5月,我進入市教研室工作。2009年,有幸參與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教育部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生態課堂案例研究”的研究工作,由此進入了一個優秀的科研團隊,開始真正地了解和接觸“生態課堂”。更重要的是,隨著《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頒布,我和其他老師一起,能徜徉書海,結合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新變化,循著“學習——研究——反思——再實踐”的研究之路,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對小學數學課堂開始了新的研究與思考,努力追尋數學理想課堂。通過學習,我發現生態課堂具有整體性、多樣性、協變性以及共生性的特點。與傳統課堂相比,數學生態課堂更關注和諧、安全、自然、舒適的生態場建設,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和數學學習的規律,關注學生的學習差異、健康發展、學習自信和幸福成長,特別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幸福感悟。因而,生態課堂讓師生的生命樣態幸福綻放。
為了開展有效的研究,我進行了大量的文獻檢索,采用多種形式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正是不斷的讀書思考,才有對課堂的美好向往和課題研究的情趣所在。學習中,我還自覺進行對話與思辨。結合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詹明道老師“構建數學生態課堂”研究,江蘇省海安實驗小學“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建設”的研究,立足教學實際,通過自身的實踐與探索,揭示了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概念、內涵與特征,并找到了生態課堂與生本課堂、生命課堂、生活課堂的聯系和區別。
為了提升課堂研究的品質,我以研究者的視角來觀照當下的課堂,在不斷反思中提升與拔節。結合日常的調研和課堂教學實踐,我用大量的筆墨,書寫了自己在課堂教學與同伴開展課堂教學探索與實踐中的思考。每學期,我都要結合課題上一些研究課,以此調整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進程,從一些典型案例中獲得啟發。每次試教結束后,我都進行了自我反思,比如:《因數與倍數》——如何給數學課注入“生態的元素”;《認識百分數》——研究“如何關注具體的兒童,追尋生態的課堂”;《用字母表示數》——研究“對話,如何讓課堂豐盈起來?”;《認識分數》——我又頓悟“比較:概念教學的有效路徑”;《方程的意義》,我嘗試“以問題導學,促對話生成”…… 拙著《追尋數學生態課堂》一書順利出版,正是源自對三個課題的實踐與研究,源自對課堂觀察中問題的追問與探尋。對此,我深切地體悟到:研究,是一種生長的姿態。只有研究,才能對自己的課堂多一些分析和思考,才能進行自我對話,不斷催生智慧,激活靈感,促進科研能力的提升。
團隊,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多年來,我以課題為載體,把教研和科研有機整合,上好各級研究課和示范課,引領著學校及區域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
先后參加了江蘇省“蘇派名師”教學思想研討會、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頒獎活動、蘇州市指導學生自學教學改革實驗研討會、蘇州名師發展共同體活動、省市合作特級教師后備人選高級研修班展示觀摩活動等,在江蘇溧陽、江陰、蘇州、常州、無錫、宜興等地,圍繞數學課堂進行教學研討,得到了省內外多名數學特級教師的高度肯定。2013年12月,“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實踐研究”課題成果榮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6年9月,教學成果獲蘇州市首屆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對小學數學課堂的研究,已引起了省內外一線數學教師的廣泛關注,有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作為一個數學名師,在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同時,我充分發揮好領軍人才、數學名師的示范輻射作用,引領學校開展數學教改實驗,在提高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素質、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先后與趙紅婷、許華紅、王英等十多位青年教師幫扶結對。趙紅婷成長為“蘇州市名教師”、獲“江蘇省青年教師評優課一等獎”。許華紅獲得“蘇州市數學學科帶頭人”的稱號。帶領的十個課題協作學校中,市實驗小學、云盤小學、樂余中心小學等,數學課改實驗成績顯著,多次承擔蘇州市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在全市教學工作會議上多次展示交流。
近年來,個人事跡在各級刊物宣傳報道,先后成為《人民教育》《小學教學》等雜志封面人物,《小學教學》《小學教學參考》等雜志還刊登了我的數學教學專輯。 2014年10月,《江蘇教育》“呼喚名家”欄目推出了我的專業成長優秀事跡,江蘇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許衛兵校長進行了點評。
團隊,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讓我看到“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的可能,有了這種生生不息的力量,我們才能不斷朝向美好與希望!
舒婷在《這也是一切》里說:一切的現在都孕育著未來,未來的一切都生長于它的昨天。我以為,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能否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成就學生美好的明天,擁有自己的課堂教學主張,需要我們內心有一個夢想、一種信念、一份情懷,更要有一份執著的堅守和理性的思考。但愿我能不斷修煉,豐盈自己,生長智慧,讓這一樹樹的花開,點亮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