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在2014年,福安二中出臺的“防早戀”校規引發爭議,不少學生大呼規定太過奇葩。類似的“防早戀”校規在其他省份也出現過,男女生不能單獨吃飯、不能在操場散步、交談距離不能小于60厘米……學校的一系列規定,被學生和網友吐槽“雷人”。我認為,學校和教師對異性學生交往這一問題應當理性,切不可草率行事,否則與教育、自然規律相悖,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學校是群居性活動場所,既然是群居,又允許男女生在一起學習生活,那么男女學生的交往就不可避免了。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性意識的萌發,會對異性產生好感和愛慕,希望與之接近、了解、交往并結為朋友,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接觸并不一定帶有性的色彩,有的是欽佩、仰慕、喜歡;有的是出于幫助、同情、感謝;有的是住得近、經常在一起上學回家,彼此性格合得來等。其實這些接觸,都是從合理碰撞和善意需求開始的,關注與渴望關注均無可厚非。因此,積極引導男女學生正常交往,使他們通過交往完善個性,促進身心健康發展;通過交往鍛煉能力,適應社會對不同性別的要求;尤其是學會在學習與生活中如何與異性建立純真的友誼,彼此關愛,互相幫助,和諧共處,乃教育之所需,人性之所需,社會之所需。
下面,我將自己在擔任班主任工作中,對待異性學生交往的一點做法心得,與大家分享。
端正態度,破除“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陳腐觀念,不壓制,不縱容。男女生中傳紙條、寫書信,偶爾單獨在一起談話,互贈禮物等,我絕不統統冠之于“早戀”的帽子。有時候,學習上的困惑、生活上的關心、善意的提醒、友誼的表達,都需要一定的方式,不對男女生交往過于敏感??吹疆愋酝瑢W興趣愛好相投或平時聯系稍微多一點,就立刻妄加論斷,甚至“興師問罪”,未免有些小題大做。或許他們之間本無此心,“莫須有”的帽子讓男女同學“被戀愛”,在老師的“誘導”下而逼上了早戀的車道。一些堂而皇之的管制,傷害了同學間純真的友誼,有時反而會激起男女生的好奇心或逆反心理,從而造成了青少年的種種畸形和變態心理的形成。
洞察學生心理,耐心教育,正確引導,讓男女生交往“有度”,不越“雷池”。當然,異性朋友之間確實存在著友誼與戀情的界限問題,所以我需要細致觀察,深入了解。有的孩子性格靦腆內向,見到異性就緊張、手足無措;有的孩子性格孤僻冷淡,不喜歡和異性相處。教師就應鼓勵他們多與異性接觸,盡可能利用每一次活動,有意識地為他們提供交往的機會。我時常教他們不要孤立封閉自己,這樣既容易傷害他人,又會顯得自己無知無禮,在交往中學會辨別異性,瀟灑的“帥哥”是否輕浮,優異的“尖子”是否傲物……有的孩子性格張揚活潑,在異性面前隨心所欲、毫無顧忌,我就提醒他們男女有別,注意檢點克制。告誡女孩必須要莊重文雅,潔身自愛,保護好自己;告誡男生要主動關心、幫助、尊重、保護女生。諸如出言粗俗、與異性動手動腳、甚至勾肩搭背、擁抱接吻等有損人格的不文明言行,決不能做,要有符合道德規范的自制能力。對于異性任何愛慕的表示與追求,需要理智、冷靜地對待和妥善處理,委婉地謝絕;必要的時候,可與教師或家長、好朋友交流,不能因情感糾葛而影響學習。
過度控制不如教孩子自制。舒婷老師在《兒子的筆友》一文結尾中寫道:“兒子一天天長大,需要的個人空間越來越擴展。我將自覺后撤,在適當的時機,給自己豎立一塊‘媽媽免進’的警告牌”。我想學高身正的師者,是不是也該有點學者的大氣風度,給少男少女一點合理碰撞和善意需求的空間,讓他們的某些潛意識在彼此的交往里從萌動歸化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