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梭曾經說過:一切出于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無論是盧梭,還是蒙特梭利、杜威、陶行知等,皆主張自然的生長教育。但是今天我們看到教育很多時候都是人為地在給孩子進行預設——讓孩子朝著我們預想的方向進行發展。如某個綜藝節目中,一個孩子護蛋“撒謊”獲贊的行為在社會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圍繞著孩子“撒謊”的行為大家也進行了不同的討論與評價。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這類親子同上陣的綜藝節目能幫助我們成人找尋到曾經逝去的童年,引發了很多成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父母的情感共鳴,一定程度上也喚醒了人們對于兒童家庭教育的關注和反思。但是面對孩子護蛋這個情境,很明顯我們看出這是成人預先串通好給孩子提前預設的一個情境——幾個成人有意識地打碎了孩子的雞蛋,然后再對其進行考驗。我認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在欺騙孩子,沒有尊重孩子。而作為富有輿論導向作用的媒體,有時為了某些利益而助長這種消費兒童的方式本身就不可取。
何謂教育?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說的:“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通俗地來講,就是要讓孩子在自由的環境中,在成人的引導和啟發下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首先我們來看,成人預先設計甚至從一定程度上來“算計”孩子,想方設法地弄碎了孩子心中所守護的東西,然后這個結果還要讓一個五歲的孩子來承擔,這公平嗎?如果孩子長大后得知真相——這個雞蛋無論我怎樣保護,最終都會被打碎,他的內心會做何感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個行為就不真。
王陽明在“致良知”中這樣說道:“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賢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簡言之,當達到了自己預定的目標(孩子的雞蛋打碎)后,成人還要用各種理由來試探他,詢問他的雞蛋是否還完好無損。這種行為本身就不是從善的教育,而是一種變味的“消費兒童”、“娛樂兒童”的行為。其中一個孩子為了既不供出自己的同伴,又不讓自己的爸爸傷心,于是順應成人的思維編造了一個善意的謊言,承認蛋是自己打碎的。殊不知一個善意的謊言,會引發一個接一個的謊言。在滿是善意謊言氣泡下生活的孩子,懷揣的夢想終有一天會被無情的現實所戳破,這時我們的孩子還會去信任、理解、幫助別人嗎?
藝術大師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所謂美育,也就是培養孩子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孩子不讓爸爸傷心,自己選擇了承擔一切——承認所有的錯都是自己造成的。很多人感動于孩童敢于承擔責任的行為,更有人贊嘆其男子漢精神。但是我想反問,這個年紀的孩子過早地進入到成人的世界,承受一些原本他不該承受的事情合適嗎?顯然,在這個節目里,成人不尊重兒童,把兒童當成了小大人,承受了這個年齡段本不該承受的事情,對孩子的心靈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著名教育學家蒙特梭利先生提出了“兒童不是小大人”的教育思想。作為成人,我們不應當為了某些利益或一味地求快而進行任何違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行為。我們應當承認兒童有自己獨立的生活,順應并自主生成滿足兒童本能興趣的活動。成人可站在一旁耐心地進行觀察與記錄,陪伴、支持孩子的成長。
在童年的回歸中,每個成人都可以尋到曾經的天真與神圣。那么,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以一種“讓兒童成為兒童”的觀念來對待我們的孩子吧!來吧,讓我們一起努力,放下架子,謙遜地面對我們的孩子,在兒童那里發現一個如天空般澄凈、如清泉般沁人肺腑、如玻璃般清透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