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過后的正月初四,畢業已二十三年的學生聚會,身為當年的老班,我被應邀出席。當我來到花團錦簇的賓館大廳時,立即被熱情洋溢的學生們團團圍住。“老師好!老師好!”問好聲不斷,握手、擁抱應接不暇。說心里話,盡管多年不見,由于當初和這幫孩子朝夕相處了整整三年,以后的日子里我還經常翻看當年我們在一起的照片、筆記等流年痕跡,所以他們的模樣從未在我的腦海里消失過。幾乎是每一個學生的名字我都能馬上叫出,驚得同學們感動連連。
可是,就在我和大家笑語聲喧之際,一位文靜端莊的女同學走上前來,問道:“老師,還記得我嗎?”我一時窘迫,大約一分鐘后,馬上在腦海里閃現出來,“你不就是九年級下學期才轉來的王娟嗎?”“謝謝老師,還記得我當年這個‘中等生’,大家眼中的‘丑小鴨’。”“不,你不是‘丑小鴨’!在老師心中大家都是‘白天鵝’!”
是的,在一般老師的視野里只有兩種學生:一種是好得亮眼的“優等生”,另一種則是差得刺眼的“問題生”。“優等生”成績好,品行也不錯,自然討老師、同學的喜歡。“差生”則是那個給班級乃至學校添亂的人,給老師的麻煩最多,想不記住都難。然而對于那種平時不顯山露水,不調皮搗蛋,整天安安靜靜待在教室里面的,老師通常不太注意的卻是“中等生”。在平時的管理中,老師們也常說“抓兩頭帶中間”,既注重培養“優等生”,又重點抓好“問題生”,從而帶動“中等生”,而這貌似面向全體學生的說法,實際工作中卻只顧抓“優等生”,提高成績與升學率;抓“問題生”,確保班級的穩定與安全;獨獨忽視、冷落了占大多數的“中等生”。
學生好似一棵棵幼小的樹苗,無論是“前頭”、“中間”還是“后頭”的,都需要老師的細心呵護。可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大行其道,部分老師急功近利,卻把陽光和溫暖都給了班級中幾個 “前頭”的孩子。至于有時也“關注”一下“后進生”,其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營造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為了“優等生”更好的學習,為老師更好的爭榮譽、掙獎金“保駕護航”。
事實上,“抓兩頭帶中間”是“抓了兩頭”,卻“忘了中間”。“中等生”是容易被遺忘的群體:一方面他們數量多,是班級的“大頭”,理應成為老師關注的重點,但他們不會給老師帶來教育教學成果的“輝煌”,因此,不能引起老師的“青睞”;他們也不會調皮搗蛋,因此,也不會招來老師的“白眼”。他們是一群默默無聞的跋涉在師生情感沙漠中可憐的“灰色”孩子。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具有能上能下的兩面性,既有上升為“優等生”的可能,也有忽視后下滑為“問題生”的危險。一般來說,“中等生”的基礎條件還是不錯的,抓一抓、促一促,就能跟進一大步,甚至躋身于“優等生”的行列。相反,“中等生”如果不去抓,就可能原地踏步,沒有起色,久而久之,不進則退。
一花獨放非勝景,萬紫千紅春滿園。在提倡面向全體學生的今天,我們更沒有理由不關注“中等生”了。再說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何況是這些十幾歲的孩子。我們不可過早地為他們貼上負面標簽,克服急功近利的錯誤思想,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和質量觀,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抓實干,使各類學生都得到應有的成長。素質教育呼喚愛的教育,呼喚平等的教育。我們應該把愛播灑在每一個孩子心田,尤其應該關注“中等生”。
教師讓“中等生”打破對“成功”的神秘感。成功決不是“優等生”的專利品,要讓“中等生”明白,成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要圓滿地達到既定的目標就是成功。比如,能較好地回答一個問題,能順利地參加一項活動,敢在眾人面前發表自己的見解等等。因為成功是建立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之上的,是自己努力后的結果,哪怕是很小的一點,都應該為之驕傲和欣慰。一點一滴的成功又如春雨滋潤著“中等生”的心田,化為他們每天的好心情和勇于追求的強大動力。
教師要給“中等生”表現的機會。成功和表現是互相聯系的。有機會表現,才有機會獲得成功。教師要善于創造條件,針對“中等生”愛表現的天性、渴望成功的心理,給他們提供表現的舞臺,使之在表現中增強興趣,優化個性。同時,“中等生”通過表現,就會在同伴中實現良好的自我價值,他們渴望受到關注和表現的心理就會得到滿足,并在自豪榮耀的基礎上,樹立自尊心,增強自豪感,不斷發揮自身的優點,克服缺點,逐步躋身于“優等生”的行列。
教育教學“設計”向“中等生”傾斜。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上,如果偏向“優等生”,則“中等生”不能適應,“問題生”更感茫然;如果偏向“問題生”,則“中等生”感到“吃不飽”,“優等生”覺得乏味。因此,教師在選擇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時,應向“中等生”這一“主體”傾斜,把教育、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定在“中等生”的“最近發展區”,優先啟發,優先講授,優先輔導,優先激勵,并針對他們的心理特征和知識水平實際,考慮到每一個教育、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有利于“中等生”的接受,從而減緩他們接受知識的坡度,使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既定的教育、教學目標。這樣,既有利于面向學生的大多數,又可以使“兩頭”縮短適應性上的差距,通過教師事后的個別輔導、因材施教來彌補他們在大課堂中的不足,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抓中間,就抓住了班級的大多數,就讓大多數的學生看到希望,受到激勵,就能信心滿滿地趕超“優等生”,最終成為班級的“中堅生”。同時眾多“中等生”的奮起直追,讓“優等生”感受到“后有追兵”帶來的壓力和動力,進而高標準、嚴要求、更勤奮,在完成“中等生”的任務“吃得飽”之后,自主發展,更上一層樓。最有利的是各種教育教學設計都圍繞“中等生”進行,“問題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不再感到學習高不可攀,不再感到受冷落、被放棄,從而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增強了自信心,逐步改掉不良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及生活習慣,逐步邁進“中上等生”的方陣。
關注“中等生”使其盡快成為“中堅生”,就能推著“優等生”不斷向前,引領著“問題生”不斷進步,就能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較大的提高。嚴愛“優等生”,博愛“中等生”,偏愛“問題生”,這樣才能讓一個班集體的學生都優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