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自己教過的學生中家庭突發變故的有父母離異,有父母中一方出事或去世,失去親情的傷痛使得學生一時無法接受,甚至沉淪,這時,身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因為這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持。
還記得那是2013年春季的一個早晨,小寧沒有來上學,也沒有請假,于是,我給孩子爸爸打電話得知,昨晚,小寧的媽媽去世了。心不由得一緊,這事來得太突然了。去年,小寧媽媽才剛生了一個小弟弟,身體也很健康的,怎么突然去世呢?小寧爸爸解開了我的疑惑,帶著疲憊的聲音說:“事情很突然,小寧的媽媽是撞墻死的。自從小寧媽媽生了弟弟后,就患上了產后抑郁,一直覺得有人要害她,之前也有自殺過,不過都及時發現。昨天晚上我去上班,結果回來一看,孩子媽媽已經死了。”
我安撫了小寧的爸爸,讓他先料理好后事。突如其來的變故,對于小寧來說將是多么大的心理創傷。
一周后,小寧回到了學校,不過整個人的精神狀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原本陽光愛笑的她變得不喜歡與同學們相處,也不愿意去參加各種活動,總是自己一個人坐在位置上發呆,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可以想到,母親的意外離世,對于小寧來說始終無法接受。
我意識到,家庭突發不幸的孩子,往往對老師和同伴的關愛有一種特別的渴望。師愛和友愛雖不能代替父愛和母愛,卻能使學生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溫暖。只有讓小寧感到人世間充滿著愛,才能幫助她走出心中的陰影,鼓起生活的勇氣,樂觀地面對現實。這時候,就需要全班同學一起,伸出援助之手,鼓勵她、關心她,她一定會從班集體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這樣,她更多的寄情于學校生活,也許會淡化母親意外離世的情緒反應,從學習進步和同學的友好交往中得到快樂和安慰。
一段時間的觀察,小寧開始自我封閉,不愿意與老師和同學溝通,于是我先寫了一封信:“這段時間,看著越來越不在乎自己的你,老師和同學都非常擔心。老師永遠不會舍棄自己的學生,同學永遠不會孤立自己的同伴。我代表同學們給你寫這封信,希望你能重新振作,讓大家都重新看到那個開朗快樂的你。”
很遺憾,我沒有收到小寧的回信,不過小寧愿意接受同學的邀請,一起玩耍,不過笑容卻始終沒有出現在她的臉上。
有一絲的進步就是可喜的,接下來我需要先和小寧好好聊一聊,于是我帶著小寧來到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我說:“我知道你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情緒,如果你愿意和我分享,可以對我說。”
小寧低著頭,不愿意開口說話。
“我知道,媽媽突然離世對你的傷害非常大,不過,媽媽最希望看到什么樣的你呢?是現在這樣的嗎?”我繼續引導。
小寧低頭開始哭泣。我知道,小寧需要情感的釋放。隔了幾分鐘,看到小寧不再哭泣,帶著哭腔對我說:“媽媽希望我能讀好書,將來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小寧愿意開口就是一大進步,我鼓勵地說:“是啊,那你能做到嗎?”
小寧點點頭。
這次聊天的目的達到了,也不指望一次的聊天能給孩子帶來多大的變化,至少孩子愿意去嘗試,這就足夠了。除了小寧自我轉變,還需要給予小寧更多的關懷,讓她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為了能得到同學們的認同,我請搭班老師支開小寧,和同學們談一談如何幫助小寧走出陰影。
“大家都知道小寧家發生的事情嗎?”孩子們點點頭。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樣?”引導學生感受這樣的情境,更利于他們愿意用真心去幫助小寧。
“我會很傷心。”“我會很痛苦。”孩子們都表達了傷心、痛苦的意思。
“這時候你最需要什么?”孩子們是聰明的,只需要我們去引導。
“需要溫暖。”
“需要關心。”
……
“是啊,這個時候的小寧最需要同學們的幫助,只有讓她感受到我們班集體的溫暖,才能從陰影中走出來,她才能重拾笑容。你們愿意幫助她嗎?”我繼續說。
孩子們都表示愿意,“那你們想怎么幫助她?”
“我們可以多陪陪她。”小云說。
“以后我媽媽給我買禮物,我會讓媽媽買兩份,一份送給小寧。”小霄說。
“我知道過幾天就是小寧的生日,我們一起來給她過生日吧。”小寧的好朋友小莉站起來說。
同學們都提出了自己的意愿,最后大家覺得最直接的方法是給小寧辦一個特殊的生日會,于是,一場特殊的生日會就這樣秘密進行了。
在小寧生日這天,第一節上課,我拿著準備好的生日禮物,來到小寧面前,對她說:“生日快樂。”
同學們一邊唱著生日歌,一邊將自己準備好的禮物放在小寧的手上。
看著這一份份的生日禮物,小寧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小莉代表全班同學對小寧說:“我們全班決定,以后你的生日,我們一起陪你過。”
一句簡單的話,對于小寧來說卻是莫大的鼓舞。小寧再也忍不住,眼淚刷刷地往下流。
小寧轉過身對我們說:“謝謝你們,我知道大家都很關心我,希望我好。我會振作起來的!”說著說著又哽咽起來,眼淚也流下來了。
同學們發自內心的行動讓小寧得到了遺失的溫暖,不過仍然需要時時的關懷。值得欣慰的是,接下來一段時間,小寧在學校的情緒穩定了許多,學習態度也變得認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