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目前全國已有29個?。▍^、市)出臺了省級醫養結合實施意見。數據顯示,全國醫養結合機構共有床位115.21萬張,其中醫療床位25.63萬張、養老床位89.58萬張。開設老年病科的二級以上醫院有3179家;開設老年人綠色通道的醫療機構有7.3萬余家。
“醫養結合”是一種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其優勢在于整合醫療和養老兩方面的資源,提供持續性的老年照顧服務,能夠滿足高齡、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醫療與養老多重需求,是—種創新型的養老模式。其中,“醫”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具體有醫療服務、健康咨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養”包括生活照護服務、精神心理服務、文化活動服務等。醫養結合就是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早在201 0年前后,老齡化問題較為突出的京、滬等地就已經開始了醫養結合的大膽嘗試。2013年之后,受人口老齡化壓力的影響,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進入快速發展期。國務院相繼出臺多份文件,將“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列為加快發展我國養老服務業的重要任務。
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將“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作為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六大任務之一。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衛生計生委、民政部等部門發布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17年初步建立醫養結合的政策體系。2016年4月,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發布《關于做好醫養結合服務機構許可工作的通知》,明確支持醫療機構設立養老機構,支持養老機構設立醫療機構。各地民政、衛生計生部門將密切配合,打造“無障礙”審批環境。2016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確定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的通知》,公布了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名單,包括北京市東城區等50個市(區)。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又轉發了《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對推進醫養結合和養老服務提出了明確要求。
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各地結合實際大膽探索實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醫養結合經驗做法。比如,北京推出在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獨立設置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醫務院等各類醫療機構,養老院與周邊醫療機構合作開設醫院、醫務室、護理站等醫療分支機構,養老院與周圍醫療機構簽訂協議,建立就醫用藥綠色通道并開展醫療巡診、緊急救援;湖北根據區域位置和發展水平差異,將醫養結合模式分為開設養老病科、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托管養老機構醫療業務、在醫療機構內舉辦養老機構四種類型進行試點;山西整合省內國有企業下設的醫療機構開辦養護院,盤活現有醫療和養老資源;上海采取增加人員編制來緩解養老服務機構護理人員短缺的問題。此外,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發揮中醫藥在健康養老中的作用、加強醫養結合人才隊伍建設、鼓勵智慧養老助力醫養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探索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但同時也發現,在醫養結合的推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暴露了一些矛盾的問題。比如業務主管部門交叉重疊、責任邊界不夠明晰,導致醫養結合處于“多龍治水”的局面,極易出現利益紛爭、責任推諉,阻礙醫養結合的健康發展。比如相關配套政策落地不及時,民營、小型、基層的養老或醫療機構受自身基礎條件制約,難以拓展“醫+養”業務,使有限的“醫+養”資源過于集中,不利于醫療、養老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再比如主管部門監管不嚴,一些民辦醫療機構存在把“養老床位”變相為“醫療床位”,套用醫保資金支付養老床位費;把入住老人—般的康復護理服務變相為“醫療診治”服務,用醫?;饒箐N產生的費用;用醫保名義給老人開“營養液”“中醫調理”等保健處方,變相套取醫保資金等違規行為,對醫療保險基金造成了損失,增加了養老機構和醫療結構的合作難度。還有醫養結合機構的醫保報銷政策銜接不暢,導致醫養結合機構難以納入醫保定點,也阻礙了醫養結合的推進。
“醫養結合”雖剛剛起步,卻是不可逆轉的潮流,當前亟須要做的,是總結經驗教訓、解決矛盾問題、完善制度機制,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向深度和廣度不斷發展。當前的工作重點是要打破條塊,理順管理機制;拓寬渠道,明確供給主體;嚴格監管,提高服務質量;培養人才,加強隊伍建設。
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醫養結合一定會日臻完善,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