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發軔
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你也許會生出無數遐想:那些遙遠的星球上,是否也居住著和我們一樣的智慧生命?蒙昧時代的古人,其實和你有類似的想法。夜幕上寶石般的群星,既動人心魄,又令人憧憬。

關于飛天的故事,幾乎世界上的每個民族都留下了神話。古代中國人有嫦娥奔月的傳說,古典名著《西游記》留下了孫悟空大鬧天宮,與星官發生沖突的橋段;在歐洲,希臘神話里的英雄、猛獸和器物,與天上的星座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在現實生活中,為了親身前往異星,人們也曾設想過種種方案:中國古代官員萬戶曾想要用火藥火箭和風箏飛天,不幸殞身荒野;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則給出了用超級大炮發射鋁制“炮彈車廂”的“登月”方案,然而現代物理學已經證明,人不可能在那樣的裝置里活下來。
直到100多年前,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發動機的工作原理,證明離開地球的宇宙航行必須依靠火箭,人類自古以來的航天夢想方才第一次有了實現的可能,并指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躺在搖籃里,她在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首先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最終要征服整個太陽系。”隨著現代火箭的出現和不斷完善,飛向天空終于從幻想變為現實。1957年秋天的那顆蘇聯衛星,把人類帶進了航天時代這個全新的紀元。
60年的時光里,一次次航天活動豐富了人類的知識寶庫,而且使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全新形式的服務成為可能;與此同時,航天也為人類提供了看待宇宙和地球的全新視角,潛移默化地重塑著人類的價值觀。1972年,美國阿波羅17號登月飛船宇航員拍攝的地球“標準像”《藍色彈珠》,讓人們看到了地球的美麗并為之動容。18年之后,由旅行者1號探測器在64億千米之外拍攝的《暗淡藍點》,則讓我們看到了家園的另一面,它渺小、低微、脆弱而又無可替代,僅僅是在太陽系的范圍里,或許也都夠不上“滄海一粟”的級別。
人類探索太空的心態受到了來自宇宙廣袤無垠的挑戰,和平利用太空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對近地空間的“深耕”,使人類在天空中建立起最為簡陋的定居點;少數頂級富豪享受到了太空旅游的難忘體驗,也讓許許多多普通公眾對此滿懷期待;微小衛星和納型衛星技術的進步,以及民營航天公司對低成本火箭和亞軌道飛行器的研發,讓私人衛星、廉價的航天發射乃至太空旅游成為可能。更具吸引力的想法,則是在21世紀重返月球乃至載人登陸火星,而后向著更為遙遠的深空進軍。
在這一期《知識就是力量》雜志里,我們展示了人類在短暫的航天史上取得的微小成就,并且展望了未來普及太空旅游乃至星際移民的可能性,所以習主席提出,探索浩瀚的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承載未來希望的青少年朋友們,你們一定比我們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