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川
眾所周知,中國航空母艦遼寧艦起步于蘇聯航空母艦,如果想了解蘇聯航空母艦為何有別于其他國家的航空母艦,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俄羅斯航空母艦的發展過程,并介紹幾位在航母發展問題中起決策作用的關鍵人物。這些領袖和名將在俄羅斯航空母艦坎坷的發展道路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斯大林:未遂的航母夢
俄國發展航空母艦之路與世界航空母艦發展之路基本上是并行的。

1928年,著名的軍事活動家杜哈切夫斯基提出了發展裝有航空武器的專門艦船,但是,在蘇維埃政權創建之初,國家實在無力建造這種軍艦。
20世紀30年代末,蘇聯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重工業有了一定基礎,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制訂了建造2艘航空母艦的計劃。然而,正當蘇聯遭到德國和美國的拒絕而決定自己動手建造航空母艦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燃燒起來。納粹德國的大舉進攻,使蘇聯不得不放棄發展航空母艦的計劃,蘇聯建造航空母艦的夢想再一次化為泡影。
1946年,考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海軍的經驗和德國俯沖轟炸機攻擊軍艦的教訓,再加上東西方冷戰的開始,斯大林著手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海軍擴軍計劃。據報道,預定于1960年完成的計劃包括4艘航空母艦、斯大林格勒級戰列巡洋艦、大批的巡洋艦以及潛艇等。其中,1949年開工的斯大林格勒號戰列巡洋艦曾是斯大林的寵兒,可惜他還沒有看到這艘巡洋艦的建成,就于1953年3月5日突發腦溢血去世了。一個月后的4月23日,官方決定終止第3艘斯大林格勒級戰列巡洋艦的建造,第2艘也在船臺上被拆除。
當時,在蘇聯有一幅很有名的油畫:畫面上留著胡須的斯大林站在一艘巡洋艦的甲板上遠眺。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位南征北戰的領導人酷愛大型水面戰艦的心理。斯大林去世后,擔任蘇共第一書記的赫魯曉夫認為“火箭核武器的高度發展已使大型軍艦成為廢物”,因此,蘇聯還未開始實施的航空母艦計劃便“胎死腹中”。所幸的是,當時做的一切準備工作,都為后來建造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奠定了基礎。
赫魯曉夫:給航母亮“紅燈”
赫魯曉夫和斯大林不同,他十分反對大型水面戰艦,但卻重視發展潛艇,特別是核潛艇。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巡洋艦和戰列艦作為海軍骨干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當水兵們在巡洋艦甲板上利落地排隊立正,歡迎一位海軍上將或是去友好國家訪問的人時,依然構成一幅美麗的圖景。但是,這種儀式現在不過是一種優雅的享受罷了。”這段回憶錄,也表達了其軍事思想。
赫魯曉夫上臺以后,針對航空母艦的發展說道:“我知道,現在有人吵吵嚷嚷,他們迷惑周圍的人,把水攪渾,企圖從政府那里勒索金錢,建造航空母艦。他們說‘看看美國有那么多航空母艦!看看英國有那么多!還有法國!我們是個大國,難道不是嗎?所以我們也應當有航空母艦。我的回答是‘這是胡鬧。”
蘇聯海軍關于建造航母的建議遲遲得不到支持,這其中除了領導集團對航母本身的態度外,更有人提出:從蘇聯的軍事地理位置出發,北海和波羅的海上的小島是天然的“海上機場”,完全可以起飛作戰飛機,對該海域活動的海軍進行掩護……一時間,關于是否要建造航空母艦的問題在軍內外被“吵”得沸沸揚揚。但是,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東西方“冷戰”局面,蘇聯軍方特別是海軍開始意識到航空母艦的重要性。
1945年5月3日,在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和克雷洛夫海軍研究院,海軍中央管理局和海軍科研所代表的擴大會議上,蘇聯海軍和造船工業部門討論了建造航空母艦的技術問題。與此同時,蘇聯海軍和造船工業部門還討論了海軍研究所完成的航母設計方案—標準排水量為27000噸、滿載排水量為35000噸的平甲板結構的航空母艦。這種航空母艦具有島式上層建筑,甲板下機庫可安置22架米格-15戰斗機。遺憾的是,由于當時國家決策人物的反對,這項計劃于1955年12月被迫下馬。
赫魯曉夫在位期間,一直強調航空母艦在導彈大發展時期是個“活動的靶子”和“浮動的棺材”,并斷言:航空母艦的出現將隨著導彈核武器的出現而走向世界末日。但是,他在后來所著的回憶錄中對此另有別論,他承認:“我一直有個很矛盾的愿望,就是想要我們的海軍能有幾艘航空母艦,可是我們沒有足夠的錢去建造。”那么,在建造航空母艦的問題上,他的內心到底是怎樣想的呢?為何他又表現出言不由衷的思想呢?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認識到,他所做出的決策阻礙了蘇聯航空母艦的發展。
對于蘇聯海軍的發展,兩位政治領導人因國防軍事戰略觀點不同而各有所好:斯大林偏愛大型水面艦艇,而赫魯曉夫更醉心于導彈和潛艇。
庫茲涅佐夫:因航母而遭革職
在赫魯曉夫時代,敢于公開發表意見并積極主張研制航空母艦的是1955年3月被授予“蘇聯海軍元帥”的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這位時年53歲的海軍元帥早在1951年就宣稱:蘇聯在不久的將來會建造航空母艦。1952年10月,他在給斯大林的報告中指出:在戰役中,水面艦艇若無空中掩護則會招致重大損失。如在北方和太平洋海區,只有可搭載航空兵的航空母艦才能對遠離海岸的作戰艦提供可靠的地、空掩護。
這位有著實際艦艇工作經驗、成功地指揮海軍參加衛國戰爭的庫茲涅佐夫,十分了解戰爭對武器的需求,并掌握著海軍發展最為關鍵的環節。然而,赫魯曉夫不能忍受庫茲涅佐夫的這種行為,他公開宣稱:“庫茲涅佐夫搞了個艦隊十年建造方案,造航母……美國人建造航母,是因為他們要越過海洋辦他們的事,庫茲涅佐夫不懂業務,而且野心很大。我們搞清楚之后就撤了他的職。”
就這樣,庫茲涅佐夫被革了職,軍銜也被降為海軍中將,繼而由曾擔任過潛艇艦長的戈爾什科夫接替了他的職務。
1974年,庫茲涅佐夫去世,但人們始終不能忘懷這位杰出的軍事家在蘇聯海軍和航空母艦發展史上所做的貢獻,為了紀念他,俄羅斯僅有的現役常規起降飛機的航空母艦被改名為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
戈爾什科夫:為航母申請“綠卡”
新上任的戈爾什科夫在航母問題上與庫茲涅佐夫相同,他擔任過艦長和艇長,參加過二次世界大戰,有著豐富的海上作戰經驗,十分推崇航空母艦的發展。但是,他吸取了庫茲涅佐夫的教訓,不直接“頂撞”赫魯曉夫,而是借助1954年美國北極星戰略導彈核潛艇的建成,巧妙地說服赫魯曉夫在重視發展核潛艇和戰略火箭的同時,也要重視反潛,并重新評估水面艦艇的作用,他決意要建立一支“均衡的海軍”。
戈爾什科夫從抗擊美國戰略核潛艇威脅的角度出發,提出建造艦載機巡洋艦的方案,避開赫魯曉夫對發展航空母艦的反對態度,使他漸漸轉變了思想,同意設計建造莫斯科級艦載機巡洋艦(實際上是直升機母艦)。而這一明智的決定,也解決了20世紀30年代與土耳其等國簽署的條約中通過土耳其海峽的大型軍艦受限的問題。蘇聯政府于1958年12月決定:在尼古拉耶夫市的黑海造船廠建造第一艘直升機母艦,并于1967年12月建成下水。蘇聯邁出了建造航空母艦的第一步。
1962年,美國北極星戰略導彈核潛艇的出現,給蘇聯航空母艦的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而戈爾什科夫對航空母艦積極而講究策略的態度,給航母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這位對蘇聯航母做出過重大貢獻的戈爾什科夫,擔任海軍司令至1985年12月卸任,后于1988年去世。在俄羅斯,戈爾什科夫所著的《國家的海上威力》一直影響著后人,他極度重視“海權”的理念使人們聯想到美國的“馬漢”。至今,基輔級航空母艦的第四艘仍以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來命名,以紀念這位對俄羅斯海軍發展做出過偉大貢獻的軍事家。
在戈爾什科夫的領導下,蘇聯海軍走上了從直升機母艦、垂直起降飛機母艦到常規起降飛機母艦的“三部曲”道路,設計建造出了風格獨特的4型航空母艦,分別是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基輔級垂直起降飛機母艦(實為重型反潛巡洋艦)、戈爾什科夫號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級常規起降飛機母艦。蘇聯在30多年里一舉完成了航母發展的三次跳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