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華

銅仁市碧江區牢固樹立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理念,著力培育區域特色支柱扶貧產業,“十二五”期間減少貧困人口4.92萬人。
近年來,銅仁市碧江區牢固樹立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理念,以“五個一批”和“六個精準”為路徑,聚焦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四難”問題,著力培育區域特色支柱扶貧產業,帶動一大批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推動脫貧攻堅與全面小康同頻共振。“十二五”期間,全區貧困人口減少4.92萬人。
精準識別
著力化解“扶持誰”的難題
在“宣”上著力。通過召開千人誓師扶貧動員會、印發宣傳資料、創辦宣傳欄、懸掛宣傳標語等形式,對農村扶貧對象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相關政策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宣傳,讓工作人員精確掌握相關知識,提升業務能力和水平。先后出臺了《碧江區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實施方案》《碧江區領導干部遍訪貧困村貧困戶工作方案》,明確農村扶貧對象識別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內容、目標任務、方法步驟及保障措施。
在“識”上著力。為進一步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對全區貧困村及貧困人口進行拉網式摸底調查,切實摸清貧困人口規模分布、居住條件、就業渠道、收入來源、致貧原因以及脫貧需求等情況。嚴把“報—查—評—審—批”五個環節,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再回訪、再篩查、再識別、再精準。建立扶貧工作臺賬,繪制貧困地圖,掛圖作業、按圖銷號,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幫扶措施,精準到戶、識別到人。全區現有貧困人口4709戶12052人。
在“引”上著力。按照“點上開花、面上結果,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思路,在漾頭鎮九龍村、和平鄉龍魚村建立市、區級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示范點;在其余各鄉(鎮、街道)建立鄉級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示范點。通過示范引領、輻射帶動,有效推動扶貧工作同步開展。
在“督”上著力。多次組織扶貧辦、檔案局等部門到各鄉(鎮、街道)進行督促指導,對貧困戶名單及相關檔案進行隨機抽樣檢查,做到問題早發現、早糾正。
凝心聚力
著力化解“誰來扶”的難題
強化組織領導。成立黨政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扶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正縣級、副縣級、科級、股級、普通干部分別包保5戶、4戶、3戶、2戶、1戶貧困戶”的“54321”幫扶機制和問責激勵機制,層層簽訂軍令狀,形成區、鄉、村三級書記一起抓,各級各部門黨政主要領導為扶貧攻堅第一責任人的工作格局,將“抓扶貧”作為全區縣級干部“六抓”責任制之首。
強化隊伍建設。按照善謀發展、善惠民生、善抓落實、善于改革的“四善型”干部要求,強化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農村致富帶頭人“三支隊伍”建設,配強先鋒隊、突擊隊,使各項脫貧部署開花結果、落地生根。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強化領導干部對脫貧攻堅任務的重視和落實。
創新工作思路。建立機關黨員向居住地社區報到制度,全區1900余名機關黨員到社區報到,為民辦實事3000余件次。推進“民心黨建”工程,深化“干群連心·率先小康”駐村工作,選派437名優秀干部駐村,90名優秀干部下鄉任“第一書記”,了解、引導和幫助各聯系村、貧困戶理思路、定計劃、引產業、謀發展,幫助基層群眾協調解決資金390萬元,解決問題590個,化解矛盾糾紛450起。開通“扶貧專線”,實行24小時值守制度,對受理范圍、辦理時限進行公示。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全力激活農村發展要素,完成農村“四權”頒證10萬余本,辦理產權抵押貸款12.22億元,撬動社會資金20億元,為貧困農戶發展產業注入強勁動力,其中龍江新村通過產權改革促進精準脫貧的做法得到中央和省、市肯定。創新財政金融扶貧,設立500萬元脫貧攻堅風險補償金,建立碧江區投融資公司,全力推進“精扶貸”工程,通過以扶貧資金入股進行分成的模式增加農戶收入。
五個一批
著力化解“怎么扶”的難題
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深入實施“互聯網+扶貧”戰略,搭建精準扶貧云平臺,與農業大數據平臺融合,推行“農業大數據+貧困戶+產業+電商服務站點+市場”的運行模式,大力推進農村電子商務、農業物聯網等發展。目前,全區有電子商務企業158家,年均營業額7200萬元,帶動就業450人。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積極引導其立足當地資源,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并通過整合各方資源,采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生態補償等政策,大力扶持特色致富產業,目前全區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68家、家庭農場9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22家,專業大戶3500家,發展中藥材、精品果蔬、油茶、核桃、花卉、苗木種植面積22.5萬畝。
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對生存條件惡劣的偏遠山區、生態環境保護區采取整村推進、整體搬遷、插花安置、就近搬遷等多種方式,加快易地搬遷脫貧進程。2015年,全區共投資2.06億元易地扶貧搬遷915戶3658人。
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產業開發相結合,實施生態扶貧,發展生態經濟,把“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作為方向,堅持資源永續利用、開發與保護并重。2015年,碧江區新建竹子產業基地10000畝,發展經濟林油茶產業基地10000畝,完成森林資源管護任務466200畝,兌現農戶生態公益林補償金660.41萬元。同時,以“三個萬元工程”為抓手,創建萬元山4.55萬畝、萬元田4.34萬畝,落實良種補貼面積18.692萬畝、金額223.42萬元,惠及貧困戶0.86萬人。
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深入開展“雨露計劃”“陽光工程”等農業實用技術、產業化技能、勞務輸出培訓,提升貧困群眾勞動致富技能,實現“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徹底改變貧困群眾“想致富、沒技術”的狀況,2015年全區完成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8230人次。大力實施“圓夢行動”“助學工程”等教育扶貧項目以及社會捐資助學活動,精準幫扶缺技術、缺資金的貧困戶和因學致貧的貧困家庭,2015年累計發放扶助資金1000多萬元、幫扶貧困家庭2000余人。
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建立和完善以城鄉低保和醫療救助為重點的各項社會救助制度,重點對喪失或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行醫療救助和社會保障政策兜底脫貧,2015年累計發放城鄉低保金4326.3萬元,城鄉醫療救助資金736.8萬元,發放五保救助金432萬元、惠及五保供養對象2000余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2016年城市和農村低保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45元、每人每年3132元。
創新機制
著力化解“如何退”的難題
加強脫貧工作績效評估和監督。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組織會商、督查,實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推進,確保各項任務落實。繼續打好鞏固提高戰,配套出臺各項政策措施,對口幫扶、結對幫扶關系三年不變,確保持續增收、無一返貧。完善監督問責和正向激勵機制,深入推進考核機制改革,實行差異化考核,加強跟蹤問效問責,對扶貧工作不力的干部進行責任追究;對長期工作在一線、脫貧成績突出的干部給予提拔重用。
建立貧困退出核查制度。適時開展貧困退出監測評估,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退出,采取隨機抽樣、入戶調查的方式進行核查。出臺《碧江區扶貧考核驗收實施辦法》,科學設定脫貧時間表、路線圖,嚴格扶貧驗收考核,建立有進有出、長效幫扶、動態管理的工作機制。
規范貧困退出程序。對擬退出的貧困戶,由村民小組提名,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核實,擬退出貧困戶認可,在村內公示,無異議后公告退出,報鄉(鎮、街道)核準,區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審核認定。(作者單位:銅仁市碧江區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