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肅英
【關鍵詞】 教師;自主專業;教學案例;定義;意義;特征;要素;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040—02
現行的教材內容綜合性、彈性很大。教材提出了許多新的教學思想和理念,設立了許多新的改革目標,這些理念和目標的檢驗者就是廣大中青年教師。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轉變。傳統上,教師是“教教材”,書上怎么寫,教師就怎么教,而現在要求教師“用教材教”,只把教材當個例子。這樣,課堂教學就有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倡導教師要立足“預設”、巧于“創新”,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設計和開發的能力。否則,一旦這些“不確定性”發生時,教師就會驚慌失措,亂了方寸。為了應對這些“不確定性”,中青年教師除了自主專業發展中職業角色、教學行為必須發生轉變外,還應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努力使自己在專業發展的運作過程中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發展型教師,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教學的要求。另外,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運作,必須選擇合適的運作方式;必須對實現教師專業發展過程的漫長與艱辛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必須為運作過程的記錄、運作成果的呈現等選擇合適的表現形式。所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實現專業化發展的做法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教師的專業發展畢竟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各個不同階段畢竟會對相應的運作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階段的不同運作要求又將決定著相應的運作過程記錄、運作成果呈現不同的形式。所以,為實現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教師的教學研究應該與理論專家的教學研究有所區別。教師的教學研究完全可以、甚至是完全應該從“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撰寫教學案例”入手。這樣的研究方式,不僅可以揚“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之長,避“系統理論短缺”的教師之短,更可以使得教師的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進而借助于教學研究更為有效地指導教學實踐,使教學研究的成效落到實處。但在與同行們接觸的過程中發現,有相當數量的教師對于“教學案例”缺乏一般性了解。在這里筆者針對“教學案例”作一般性的研究,應該能夠對一些讀者給予啟迪。
一、“教學案例”的定義
教學案例是指針對教學行為中的某些片斷做出客觀性描述和簡要的評析而形成的文本。教學案例除了要對學科教學行為的典型片段作選擇性描述外,還要對所描述的典型片段作簡要的評析,通過評析進一步揭示學科教學行為的意義和價值,形成觀點,悟出道理,實現從“實踐”到“理論”、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它是在教學過程已經發生過后而對教學過程的反映,完整的教學案例應該具備背景、主題、細節、結果和評析等基本要素。
二、 “教學案例”的撰寫意義
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撰寫教學案例,其意義通常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理性的反思。從某種意義上說,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撰寫教學案例,其實質是充分張揚思維的批判性特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作理性的反思,而反思中的所得則往往對改進與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2. 經驗的積累。和醫生、律師等職業相似,教師的職業特征決定著其職業經驗的積累應該通過“案例”的積累來完成。盡管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行為本身已經構成所謂的“體驗式”職業經驗,但針對教學實踐與教學行為所撰寫的教學案例,一方面能夠使“體驗式”的職業經驗更為“理性”,另一方面還能使“理性化”了的職業經驗其積累的過程更為“有序”。
3. 研究的資源。如果把“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稱之為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過程作“初級”研究的話,那么所撰寫出的教學案例,則又將成為對教學過程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極好資源。
4. 交流的媒介。教師間相互聽課是教師間實現職業對話的最常見的形式,這種以教學實踐和教學行為本身為媒介的職業對話形式有著較多的局限。若以建立在教學實踐和教學行為基礎上的、“文本化”了的教學案例作為教師(特別是不同學科的教師)之間實現職業對話的媒介,則能夠很大程度地突破上述局限。
三、“教學案例”的基本特性
作為一個“文本化”的實體,教學案例應該具備如下基本特性。
1. 真實的描述。教學案例的主體部分應該是對教學實踐中所發生的教學事件的真實描述。
2. 典型的選擇。教學案例中所描述的教學事件,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具備一定程度的典型性。
3. 活潑的形式。從教學案例所涉及到的內容上看:既可以是完整的一節課,又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片斷;從教學案例所具備著的結構上看:既可以在描述過程中隨時加以評析,又可以在描述過程結束后整體加以評析。
4. 嚴格的區別。與教學設計之間的區別:教學設計是在教學過程發生之前設計的教學流程,教學案例則是在教學過程已然發生過后而對教學過程的反映;與教學實錄之間的區別:教學實錄是對教學過程的完整描述,教學案例則是對教學過程的選擇性描述及簡要評析。
四、“教學案例”的一般要素
完整的教學案例應該具備如下基本要素。
1. 案例的背景。由教學案例所描述的教學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等基本要素所構成。
2. 案例的主題。教學案例想要說明的主要問題。可以是對教學理念的認識、對教學過程的理解、對教學行為的體會、對教學策略的研究、對教學內容的把握等。
3. 案例的細節。構成教學案例主體部分的基本單元。
4. 案例的結果。由教學案例所描述的教學行為引發的必然。可以是教學的效果、學生的反應、教師的感悟、解決的問題、留下的遺憾、引發的思考等。
5. 案例的評析。教學案例中除去主體部分對教學事件的描述以外的議論部分。
五、 “教學案例”的撰寫技巧
若在撰寫教學案例時能夠把握住如下幾個要點,則可以稱得上是把握住教學案例的撰寫技巧了。
1. 交待清晰的背景。教學案例的主體部分實際上是對在特定背景下所發生的教學事件,針對特定的描述主題做出的選擇性描述。考慮到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背景下能夠使人感受到不同的意義,所以在撰寫教學案例時,必須交待清晰的背景,以便幫助讀者對教學案例做出準確理解。
2. 凸顯鮮明的主題。撰寫教學案例一般是為了說明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通常情況下,一個教學案例應集中說明某一個問題,而這個被說明的問題通常可以被稱之為該教學案例的主題。撰寫教學案例時,應該把教學事件發生過程中,那些與所要說明的問題相關的細節選擇出來并描述清楚,這樣才能使教學案例的主題被鮮明地凸現出來。
3. 做出中肯的評價。完成教學案例主體部分(對教學事件、教學行為的選擇性描述)后,應該針對所描述的教學事件、教學行為,從教育、教學理論的高度作切合實際的評析,給出帶有作者觀點的中肯評價。
4. 留下思考的空間。對于教學實踐中的某一具體問題,不能指望僅僅針對一次實踐作出一次理性評析就能夠解決,而教學案例能夠較為便利地幫助教師對教學實踐中的某些問題保持著持續性的、理性的關注。從這一角度看,教學案例的“評析”部分,一方面應該努力發掘教學事件、教學行為中的理性因素,另一方面又應注意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以便對相同的主題作持續性的深入研究。
總之,在基礎教育領域內,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教師能夠在現行的教學評價體系中,熟練運用教學技能開展教學活動,對教學行為具有較為準確的理解和較有分寸的把握;能夠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并能夠在新理念、新思想的指導下,運用教學案例等形式,理性地感悟教學行為,實現教學行為的自我調控;能夠對教學行為具有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能夠自覺地將教學行為納入教學規律之中,能夠在實施教學行為、感悟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從教學行為中提煉出新觀點、產生新思想,進而實現教師自主專業發展。
(本文系甘肅省2016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甘肅省西部中學中青年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策略研究——以武威一中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為例》階段成果,課題編號:GS [2016] GHB 1767)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