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波
【關鍵詞】 兒童;電子琴教學;建立;基本素質;教學思路;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080—02
雨果曾經說過:數學、文學和音符是開啟人類智慧的三把金鑰匙,因此,音樂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通過音樂教育來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電子琴以其龐大的功能,吸引著眾多的兒童參與學習,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學琴”熱潮。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如此的熱潮中,我們能否靜心思考電子琴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教師的專業素養是否過關?學生對電子琴的學習是否感興趣……多年的教學給予了我思路,讓我在思索的路途中不斷前進。
一、電子琴功能室的建立
(一)硬件設施配備齊全。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優質、高效的電子琴教學必須以強大的硬件設施為支撐。首先,功能室的場地要寬敞,既可以進行電子琴教學,又可以為學生的音樂活動提供足夠的空間;其次,電子琴的型號和配置要高,符合學生的演奏要求;再次,功能室需要配備簡單的打擊樂器(如三角鐵、碰鈴、木魚、沙錘等)、教學掛圖、音樂知識卡片等,讓學生從多方面獲取音樂知識;最后,功能室需要配備多媒體設備,通過課件、音頻、視頻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通過創設的意境,滲透對學生美的教育。
(二)功能室建立要體現人性化理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同時我認為它也是教育的集中體現。電子琴功能室的建立,應以兒童心理特征為出發點。首先,場地四周的墻角或柱子上要設置安全防護裝置,避免音樂活動中帶來的危險;其次,功能室內的布置,要體現“童趣”,以學生喜愛、熟悉畫面為主;再次,功能室需要設置以音樂知識為主的圖書角,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
二、電子琴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一) 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好動、好玩是兒童的心理特征,面對這樣的事實,教師必須以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去引導他們,因材施教,及時掌握和了解學生。
(二)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演奏能力。“親其師,信其道。”千年的智慧,至今猶存。兒童在剛接觸電子琴時,所有的感知均來自于老師,教師示范的樂曲會在他們大腦中形成一個“模子”,因此,教師準確、有表現地演奏樂曲對兒童電子琴教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想給學生一桶水,教師必須是淵源流淌的自來水。試想一個沒有豐厚知識儲備的老師,如何能夠教好每一位學生,又如何以一位傳道者的身份用音樂開啟學生的智慧呢?一首樂曲,從譜面上了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深層地挖掘,倘若老師置若罔聞,無視樂曲內涵,那這樣的電子琴教師必定是失敗的。
(四)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語言能力。音樂是無形的語言,教師如何將這無形的語言表述出來,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例如,教師殘章斷篇地向學生描繪一首音樂作品的意境,我想這首音樂作品在學生心中的第一印象已經大打折扣了,倘若教師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效果會截然不同。
三、電子琴教學的思路
(一)興趣的培養。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種事物產生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和實踐。電子琴教學亦是如此,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面對兒童,如何才能讓學生在饒有興趣的情緒中去學習呢?有的孩子本身對學習電子琴有濃厚的興趣,愿意自主學習,求知欲強,面對這種學生,只要適當地鼓勵他,讓他多在學生面前展示自己,樹立自信心,自然而然就會對電子琴的學習產生興趣。而面對另一種學生,他們往往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就相對麻煩一點,遇到這樣的學生應該多發現他的優點。例如,我在上課時,有一位學生總是坐不住,但是,在視唱和節奏練習環節中,他總是表現很踴躍,于是每次我都讓他給大家范唱,并鼓勵他:“既然你唱得這么好,音樂感覺也這么好,要是把電子琴再彈好的話,以后你不就是我們的小明星了嗎?”就是這么一句簡短的話語,就會讓學生在榮譽的驅使下,激發他們學習電子琴的興趣。
(二) 識譜能力的培養。識譜貫穿著電子琴學習的始終,是學習電子琴至關重要的環節,因此,識譜能力直接影響著電子琴的學習成果。教師如何解決學生識譜困難的問題,是學習電子琴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教學中我采用“固定式”、“循序漸進式”和“溫習式”三種方法并用來解決兒童在電子琴學習中的識譜問題。對于“固定式”,首先,每節電子琴課前讓學生唱五線譜音符,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固定的音位;再次,通過“小小創作家”(教師提出要求:如四分音符“5”、全音符高音“3”,引導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音符卡片,準確地貼在五線譜黑板的相應位置上)的音樂活動讓學生找準音位。“循序漸進式”主要通過演唱學生熟悉,并且難易程度逐步增加的視唱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對于“溫習式”,就是做到每課溫習、每周溫習、每月溫習、學期末總結測評等。
(三)節奏感的培養。節奏是音樂的靈魂,對于兒童來說節奏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這時,教師必須運用合理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例如,運用多媒體播放有鮮明特色的音樂片段,讓學生隨音樂拍手或跺腳,或為兒歌編配簡易的打擊樂節奏,或讀出、擊打歌曲的節奏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地促進兒童節奏感的培養。
(四)演奏能力的培養。演奏學習器樂的最終歸宿。演奏也是集技術、表演、心理素質等于一體的綜合表現形式。有一句話這樣說:“羅馬建成非一日之功。”因此,電子琴演奏技能應該從平時就開始積累。我在每節電子琴課臨近下課的20分鐘,都會讓學生匯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讓每一位學生彈奏一段,并讓其他學生評價。長期以來,既克服了學生在演奏時的緊張感,同時也通過學生互評,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上電子琴集體課的教師還可以將學生插花就坐,讓音樂感覺好、表現力強的學生帶動身邊的同學,讓學生教學生、學生帶學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有一次我在給一名學生講連奏,但是,他始終做得不好,下課后,無意間聽到旁邊的小朋友告訴他:連奏就想我們在跑接力賽那樣,不要讓接力棒掉落,就行了。就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讓那位學生恍然大悟。
(五)分析能力的培養。這里提到的分析能力主要是以譜面分析為主的初級階段。我在上課過程中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一個學生看到《花好月圓》的樂譜時說:“老師,這個太難了,我彈不下來!”對于這個學生來說,他完全有能力演奏出這首樂曲,可是為什么,他卻說不呢?后來我總結到:電子琴的學習從譜面上直觀地體現了循序漸進,由最初的一行樂譜到兩行,再到后來的幾頁……從兒童的認知能力上來說,篇幅長就意味著難度大,這時,教師必須通過分析讓學生消除心中的怯懦。這時,我會給他分析:這首樂曲的第一部分是雙音,第二部分是樂曲的主旋律,并且以它為縮影,在樂曲中大量的重復著,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高八度重復……最后,作業總結。雖然這首樂曲很長,但是大部分都是重復的,只要熟練掌握一部分,其他就都會了,并讓學生用相同的符號在相同段落處作出標記。就這樣,讓學生積累譜面分析樂曲的能力,當然這其中還包括表情術語、力度術語等音樂要素的分析。
(六)注重音樂知識的積累。作為一名電子琴教師,決不能忽視對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但是,對于識字少、閱讀能力差的兒童來說,選擇合適的方法講授樂理知識很重要。例如,在介紹作曲家時,我不會直白地向學生表述作曲家生平及代表作品,這樣巨大的信息量,是不符合兒童認知特征的,我通常會將某位作曲家的生平趣事和最具代表的一首作品背景柔和在一起,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聽。
四、電子琴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避免長時間的練習。根據心理學的特征和多年的教學經驗得知:兒童的注意力集中一般不超過20分鐘。電子琴教學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合理安排授課時間及教學內容,例如每節課按120分鐘計算,20分鐘識譜、節奏練習;20分鐘鍵盤手指練習;10分鐘課間休息;20分鐘樂曲練習;20分鐘樂理及視唱練習;10分鐘課間休息;20分鐘表演。
(二)避免面面俱到。教育是一門有缺陷的藝術,正因為有了缺陷我們才為之更好地努力著,電子教學依然如此。還記得剛開始教琴的時候,我總是顧及方方面面,時時刻刻在強調著手型、指法、節奏,有時學生哪怕有一小節的節奏沒跟上,我都會讓他重新彈奏,一學期過去了,我發現一部分學生有厭學的現象。后來,我仔細琢磨,翻閱了資料,也請教了同行,才認識到:電子琴教學要避免面面俱到。一首樂曲只要學生大部分演奏無誤,而且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就可以了,至于還沒表現好的地方,教師可以指出來,讓學生在后期的練習中多加注意。
(三)避免教材的單一性。兒童電子琴教學中多采用《兒童電子琴大教本》一書,這本書中的譜例都是五線譜,教師還應采用簡譜和五線譜對照的教材,適當的時候也應加入《湯普森鋼琴簡易教程》和各類考級教程,切記不應以某種單一教材貫穿教學始終。
科技迅猛發展,社會飛速前進,新時代要求孩子們必須掌握更多的技能才有利于生存,科學有效地學習電子琴可以讓學生少走彎路。本文將多年的電子琴教學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引起音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電子琴教師的共鳴。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