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 要:伏爾泰曾經說過,“美”是文化共性的一些特征,對某一事物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有利于人類自身的普遍看法,這種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會的風土人情,習俗,風尚等等。因此,動態標志的產生同時要遵循美的法則,更不能拋開這些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風尚等而獨立存在。
關鍵詞:品牌意識;動態標志;設計;美感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044-01
一、動態標志的基本概述
隨著人們社會科學,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等提高,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品牌,知名的,不知名的,出現在市場中紛繁復雜。同時由于企業者對品牌意識的認識度所提高,這也為標志的設計打下了基礎,在這紛繁復雜的視覺信息中,怎樣可以使品牌突出自己的特點,以及被人們所記憶,并且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成為設計相關人員所關注的新問題。這些設計者們結合已有的電腦技術和創新性的創意思維,在平面的,靜態的標志中做延展。
因此,更具有個性的,更具有趣味性的動態標志漸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成為在大眾眼中所受歡迎的產物,而設計人員會根據這樣的技術與藝術、審美相結合的發展趨勢,創新并設計制作出滿足使用者的視覺體驗,運用動態的形式去延展傳統的品牌標志,打破固定不動的形式,增加時間與維度的應用。使靜態的、傳統的標志產生動態的美感。
二、動態標志的形式美感
每個人對美的東西都是無可抗拒的,而動態標志根據視覺暫留的原理來滿足大眾對流動的形態好奇心,以及情感需求和視覺愉悅。伏爾泰曾經說過,“美”是文化共性的一些特征,對某一事物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有利于人類自身的普遍看法,這種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會的風土人情,習俗,風尚等等。因此,動態標志的產生同時要遵循美的法則,更不能拋開這些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風尚等而獨立存在。
包豪斯第二任校長漢斯梅耶認為,設計應該服務于人民的需要,而不應該為奢侈服務。在他看來,包豪斯的主要工作并不是改造資產階級的設計文化,而是要為人民服務,人民大眾的需要是“一切設計行為的起點和目標”。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隨著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設計為人類所服務的原則也深有體現,在當下,移動端各種APP的出現,也給人們解決了衣食住行這種問題。例如:小紅書、餓了么 美團 、去哪兒、攜程、滴滴出行、優步等一系列應用軟件的出現。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代表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把美歸結為某種“力的結構”。它表現為一種視覺“力”“場”,對人的視覺和心理產生某種直覺的沖擊和深層的喚醒,認為組織良好的視覺形式可使人產生快感:形在空間存在的形式決定了它與空間以及其它形間相互的關系,或排斥吸引,或擴張退縮,或活躍欲動,或沉穩內斂,由此產生了“態”的概念,“形態”就是具有了意味與情感的形的狀態。動態化標志不是專指那種在不同媒介上對之進行復制和布置的形式,其視覺傳達的處理對象不單單局限于單純的視覺領域了,圖形的關注焦點和識別的象征符號加在一起,更像是一種全面的視覺呈現。它在群體性和個體性的融合方面,在歷史感和時代感,空間感和時間感,都是令人易于接受的。應該說,這種設計思路并不新,但卻能持續不斷的針對任何新出現的實際情況和因素進行再調查,其出發點是基于受眾在觀看動態化標志時,更快注意到的其色彩、圖像和其中的某些設計元素,而不是置于角落的某一單個標志形象。這里所要求的,不只是純粹的再現和簡單的借用。相反的,每一組形狀,每一種顏色,每一個版式都是環環相扣的,就像動畫的對白一樣,重要的是轉換流暢,無用的停頓會導致對話脫節,從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難。這樣的動態形式可以通過漸變和打散重構兩種構成方式來實現。
三、動態化標志表現的方式
在動態化標志表現的構成中,形象重構無比豐富,比如局部重構,異類重構等。由此獲得的新形象仍是具有視覺美感的形象,但更多的是抽象美,比如大小對比、疏密對比、黑白對比等美感特征。另外,情感與形的重構,理想與形的重構等形式,則更多地將抽象形狀賦予寓意、象征等意義,并可表達韻律、節奏、激情、浪漫等感性的情緒。動態化標志的形式感是由外部視覺形態及其組織結構決定的,傳統的造型理論已經將形式美的規律與方法賦予了我們,抽象構成方法的表達過程更有利于對形式美的各種因素作進一步探索,完全固守理性的教條,形式與美感終究會斷裂。
四、結語
制作動態標志時,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創作過程中,要主動對視覺的形態做認真研究,并且要進行不斷的揣摩,有時,設計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一個靈感的閃現,一個創意點的閃現, 之后再將一個創意點實施出來的時候,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完成設計后進行再推敲的,有時,另外一個創意點的出現會在第一個創意點的實施過程中產生。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美),滕守(譯).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現代標志設計創意與表現[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