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榮++林凱莉
摘 要:中國的日晷設計流傳千年,一直發展緩慢。直到明朝末期,由于西方日晷的傳入、國內學者的推動和民間研究的普及,中國的日晷設計得到極大發展。明清時期的日晷種類繁多、造型多樣、功能創新、并融合了西方科學技術和中國的生活使用習慣,中國古代的日晷設計在這一時期進入到鼎盛階段。
關鍵詞:日晷設計;明清日晷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047-02
在古代中國,計時工具中應用時間最長,發展較為全面,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日晷。秦漢時期,日晷就已被創制和使用,并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但是千百年來,日晷設計一直發展緩慢,直至明清時期才進入到發展的鼎盛階段。明清時期的日晷種類繁多,造型多樣,在西方日晷的基礎上設計出了適合中國習慣的新型日晷,并出現了新的功能形式,豐富了日晷家族,使中國日晷在這一時期得到極大發展。
一、明末清初日晷類型豐富
我國古代日晷的設計發展緩慢,至明清之前,日晷家族僅有秦漢地平日晷、唐代赤道式日晷和元代的半球形仰儀(仰釜日晷前身)三種類型。而到明清時期,由于西方日晷經傳教士流入我國,使明清時期的日晷獲得了較大發展。西方日晷分類更為細致,種類更多,與中國日晷的設計原理結合,也出現了更新穎的形式。
如果將日晷按晷盤的擺放角度進行分類,則晷盤與地平面的角度為0度的日晷是始于秦漢的地平式日晷;依照使用地緯度將晷盤平行于赤道面的是始于唐的赤道式日晷。明清時期出現了晷盤與水平面角度為90度的垂直式日晷;晷盤與地平面的夾角與當地的緯度相同的極地晷。垂直式日晷多放置于墻上,按不同的朝向又細分設計出“垂直向南日晷”、“垂直向北日晷”和“垂直向東和向西日晷”三種,不同朝向的垂直式晷、晷面線圖略有不同。極地晷晷針與晷盤平行,且晷盤朝北,投影的時間線是平行的線條,可以在不同的緯度使用。
除了以上按擺放角度形成的日晷類型,新出現的日晷類型按其設計特點又可分為懸晷、空晷、仰晷、四正向晷(即葵心晷)、輪晷、十字晷、百游晷等等。其中百游是指可以隨不同地方的緯度調節,所以這幾種類型包括赤道式日晷又可以制作成百游式,被稱作百游赤道晷、百游方晷、百游空晷、百游四正向晷等。
只能測算白天的時間是日晷一直以來的一個缺點。而在清朝時期受西方日月星三位一體計時器的影響,清宮造辦處研究制造了與日晷原理類似星晷的和月晷。星晷又稱勾陳晷,利用星晷測時,轉動天盤將盤上三角形的直表兩端對準北天極中的“帝星”和“勾陳”兩星,視墜線上所指的節氣,對應地盤上的更時線,即為所處節氣與時刻。月晷又稱太陰晷,與日晷原理相似,都是通過測影求得時間,只是測影的對象是月球。月晷與日晷的形態相近而經常合并制作在一起,被稱作日月晷儀。星晷和月晷彌補了日晷不能夜晚測時的缺憾,使測時系統更加完善。
明清時期的日晷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分,成為這一時期日晷設計的一個重要特點。
二、明末清初日晷造型多樣
從秦漢至元朝,日晷的類型少有變化,造型設計也無太大發展。據現在流傳下來的有圖像或實物的日晷,如秦漢洛陽金村日晷、隋唐小雁塔日晷,元代仰儀等,可以看出明朝之前的日晷造型簡單、形式單一,不太注重審美功能。
明清時期日晷類型發展迅速,為滿足不同類型的日晷而設計了許多不同的日晷造型。日晷的造型形式也豐富起來,出現了提環式、折疊式、加底座式和盒裝等多種不同種類的造型。
而造型風格也具有不同的特點,做擺件的攜帶方便的小型日晷借鑒了西方巴洛克風格;加底座式的大型日晷偏向中國傳統的設計風格;矗立在庭院里的石質赤道式日晷多使用紋飾來增加美感。小型日晷的代表是清朝廣州進呈的貢品嵌琺瑯鍍金地平式日晷,此晷周身金屬鍍金、鑲嵌三色琺瑯、使用花葉紋纏繞,整體華貴、細節精致,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大型日晷的底座多被設計為明清時期的小家具,如新法地平日晷的底座是木質方桌、乾隆戊戌款圓形鍍金月晷儀的底座是木質三腳支撐架。這些大型日晷晷盤與底座契合,整體造型優雅,具有東方審美。庭院日晷一般矗立在高處,長柱型的底座,通常都會設計成多層,并雕刻不同樣式的花紋,在紫禁城的幾座日晷都雕刻有龍紋,象征皇家威嚴。與明朝之前的日晷相比,明清時期的日晷造型形式更加豐富,風格多樣,注重細節紋飾的雕刻,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
三、明末清初日晷設計中西合璧
明末清初,西方日晷隨傳教士流入中國。西方的日晷與中國傳統的日晷互不相同,各有千秋。西方日晷在助力中國日晷發展的同時,也受到了中國日晷的影響。中國日晷學習了西方幾何作圖方法、日晷設計原理,西方日晷融入了中國日晷的使用習慣和審美觀念。西方日晷與中國日晷結合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日晷的晷面圖上加入二十四節氣線。外國傳教士利瑪竇在其著作《理法器撮要》中專門繪制了西方平晷上加入中國節氣線的晷面圖,被稱為“平晷加節氣線法圖”。清初,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向清廷進呈了一座“新法地平日晷”。其外觀為一長方形紅木桌,晷盤銀質鍍金,晷面居中處附有三角形表架(可折疊)作晷針之用,表架下方還增添了測定方位的指南針。晷盤背面刻有雙龍紋和花卉紋,中間題字。整個造型有著明朝時期家具的典型風格,融合了當時中國人民的審美觀念,而且晷盤刻線融入了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可以說,湯若望進貢給順治帝的這一座新法地平日晷可謂是中西合璧,中西科學文化交流的成果。
四、明末清初日晷賞玩功能的出現
日晷設計成熟以來,日晷的功能都是測算時刻和節氣。而在清朝時期,受西方日晷影響,日晷開始衍生出新的功能。
清朝中期,大量西方日晷傳入中國、進呈宮中。清宮造辦處結合中國特色模仿西洋設計制作出了一批金屬材質的日晷,這些日晷以銅或銀鍍金,鑲嵌琺瑯,整體精致而華貴。這些日晷的性質也慢慢發生了改變,一些日晷開始成為王宮大臣家中的奢華擺件。日晷作為賞玩之物曾在當時的文人士大夫階層甚為流行。最為有名的是一款袖珍式的象牙日晷,這種日晷長7厘米,寬2厘米,厚不到半厘米,平時折疊起來,放在上衣兜里,或袖口里,攜帶十分方便。這種日晷既可以當作計時器來使用,又可以推算節氣,在當時是一件很時髦的物件。
對于西方先進科技的運用在康熙朝形成高峰,制晷術也得到創新。直至雍正、乾隆時期,盡管朝中有不少擅長制作各類日晷的中國工匠和西方傳教士,但是由于當時對外觀的過分推崇,使得對于小型日晷實用性的研究幾乎成為空白,而帶有禮器陳設意味的賞玩性、賞賜性的小日晷占據了主流地位。清中期宮廷造辦處曾制作過一個晷盤長僅4.8厘米的嵌琺瑯孔雀尾式日晷,造型小巧,材質奢華,極為精美,但雙面高低錯落的紋飾,無法保證晷體的水平狀態,晷線、標志也不完整,所以這個日晷并不能精準的測時,只能作為以觀賞、佩戴為主的日晷式珍玩。
五、結語
日晷是中國古代流傳千年的天文計時器,給古代人們測算時間和節氣起到了極大幫助。明清時期是日晷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日晷的普及和中西方日晷技術的交流成為日晷發展極大的推動力,日晷類型增多,造型形式豐富,與西方日晷結合并衍生出賞玩收藏的新功能。明清時期是中國日晷設計研究的重要階段,極大的豐富了中國古代天文測時系統,將中國日晷的設計帶上了新的高度。在科技現代化的今天,雖然日晷早已被新的計時器所取代,更多的作為庭院雕塑和天文學教具模型來使用,但是它在中國古代起到的作用仍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