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菲
摘 要:網絡語言是誕生在特定社會歷史環境下的一種語言變異現象。其傳播背景與基本特征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將通過雙向的辯證思維模式對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背景、基本特征與意識影響進行思考、解讀。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特征;意識影響;哲學思辨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058-02
一、哲學思辨的概念
筆者這里所指的哲學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前者又包括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后者又稱唯物史觀,是科學的社會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主要包括社會基本矛盾、社會意識及其形式以及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
思辨不同于思辯。余淮仁在《音同音近易混詞字辨析手冊》中說:“思辨”義有二:
一是哲學上指運用邏輯推導而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
二是思考辨析,如思辨能力。“思辯”習常義同“思辨”第二解。《現代漢語規范詞典》也一般將“思辯”寫作“思辨”。①
考慮到“辨”與“辯”義在現代漢語中已明確劃分,“辨”較之“辯”語義更加豐富,適用范圍也更加廣泛。因此一般哲學中的唯物主義辯證學通過雙向的辯證思維模式對事物、現象進行思考、解讀,我們也稱之為哲學思辨。
二、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背景與基本特征
(一)傳播背景
網絡語言是誕生在特定社會歷史環境下的一種語言變異現象。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世界村”(global village)這一概念。
隨著廣播、電視、互聯網和其它電子媒介的出現,隨著各種現代交通方式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縮短,世界被壓縮成一個小村落。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他預言的地球村無疑已經變成了現實。麥克盧漢所謂的地球村并非指科技發展使地球縮小,而是在現代傳播媒介的變革影響下,人類的社會交往形式和社會文化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語言正是這種變化之一。
于根元在《中國網絡詞語詞典》中對網絡語言是這樣定義的:“網語”是網民為提高輸入速度,對一些漢語和英語詞匯進行改造,對文字、圖片、符號等隨意鏈接和鑲嵌。從規范的語言表達方式來看,“網語”中的漢字、數字和英文字母混雜在一起使用,會出現一些怪字,錯字,別字,完全是病句。但在網絡中,它卻是深受網民喜愛的正宗語言。②
網絡流行語是網絡語言中一個影響巨大的群體,其在表達上區別于網絡語言就在于它的“流行性”,即適用范圍更加廣泛,傳播速度更加迅速,影響程度更加深遠。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起阻礙作用。網絡語言是互聯網快速發展下網絡言語交際的產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雙向并進,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在滿足溫飽甚至奔向小康之后,人們開始尋求精神滿足與心靈寄托,網絡言語交際的虛擬性和廣泛性正提供了這一平臺。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3.2%,較2015年提高了2.9個百分點,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7.6個百分點。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299萬人,增長率為6.2%,中國網民規模已經相當于歐洲人口數量。
(二)基本特征
從以上定義中,筆者總結出網絡流行語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1.簡明性與隨意性
龐大的數據庫里海量的信息促使網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因此網絡上的交流大多舍繁就簡,往往簡練概括、通俗易懂。縮略語如Me2、BTW、喜大普奔等符合網民簡潔明了的聊天方式,因此被廣泛引用。網絡賦予了網民張揚個性的廣闊空間,千奇百怪的新詞語不斷被創造出來。一些網絡詞匯并非出于簡潔目的,而是“網民群落叛逆、張揚的群體特征使然”。網民們在敲擊詞語時,鍵盤上最顯現出的往往不是他們所需要的字詞,但為了節省時間,就大量選用同音字詞代替。當人們發現某些同音字詞甚至具備原本字詞所不具備的特殊表達效果時,這些字詞就會迅速被人們認可、接受,甚至通行起來,這是網絡通假字產生的原因。③
網絡流行語另一個發展趨勢就是口語化。人們在網絡聊天時往往如口語表達一樣較為隨意,不太注重書面語形式的邏輯思維和語法結構。“碉堡了”表示某事件或事物“太厲害了”,以至于整個人震驚成了碉堡樣,與其字面義大相徑庭。“醬紫”和“表臉”等省音化表達一方面充分體現了語言經濟性原則,另一方面也對傳統語文教育帶來沖擊和阻礙。
2.人文主義與負能量
張德明先生指出,語言風格的形成就是在風格制導因素(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引導下,隨情應境,選擇適當的語言風格手段和非語言手段,形成特殊的言語氣氛和格調,表現一系列的語言特點。④網絡流行語最直觀的特點就在于它的形象幽默、貼近生活。“杜甫很忙”、“臣妾做不到體”在揭示一定社會現象同時也讓人不禁會心一笑。“屌絲”、“達人”、“大V”等人群的出現更是賦予了網絡流行語人本主義色彩,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這表現在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從來源上來看網絡流行語具有民本性,是公民在虛擬空間里表達對自身權益訴求的展示形式,它真實地展現了網絡流行語深層的草根特點。但也正因為它來自群眾,不可避免地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大眾無力解決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不公平、甚至有悖于社會公德的現象,只能通過類似“咆哮體”的方式進行自我調節,這無疑會給社會大眾帶來負能量。更不用說一些影射譏諷政府機關,甚至造謠惑眾的人,他們甚至會造成民眾恐慌、社會動蕩,給國家、社會、人民帶來損失。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壓力進一步增加,在網絡上個性解放、情緒發泄也就屢見不鮮,這主要表現在網絡語言的粗俗化和反社會性。目前“TMD”、“SHIT”、“FUCK”等粗俗詞匯在雅虎上有超過一千萬條網頁搜索結果。網絡流行語的粗俗化正愈演愈烈,并有向傳統主流媒體侵蝕的跡象,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3.創新性與反傳統性
網絡流行語是一種極富活力的新型語言,其創新的內容與形式對傳統語言造成巨大沖擊,因此有人也形象地稱之為“第三次語言革命”。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我國新事物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網絡流行語也應運而生。它們往往緊跟時代潮流并反映時代特征,有的與社會重大事件息息相關,有的是同步伴隨著社會新聞事件的產生。2012年11月25日,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成功起降殲-15艦載機后,艦載機指揮員在起降過程中身體半蹲,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指向飛行甲板前端,代表“允許起飛”信號引起廣泛熱議。這種被稱為“航母style”的姿勢受到網友們的熱情追捧和模仿,同時伴隨著一句“走你”也風靡網絡。
而與傳統漢語相左的是,網絡流行語并無相對嚴密完整的元語言規定系統,如語音、書寫、詞匯、句法的符號規定系統,以及詞法、語法、語用等使用規則系統,目前的網絡流行語只是具備了語言要求的基本人際溝通功能以及明顯區別于現實用語的詞匯、句式和言語風格,因此它更像是一種現實世界特定人群的語言與“虛擬世界”的言語表達方式之間相互適應與改造之后的產物——一種非傳統意義上的社會方言。葉蜚聲在《語言學綱要》中提到:社會方言是社會內部不同年齡、性別、職業、階級、階層的人們在語言使用上表現出來的某些變異,是言語社團的標志。⑤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即矛盾具有斗爭性和同一性。雙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觀點要求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點論、兩分法。網絡流行語的基本特征都存在兩面性,我們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以一種雙向的辯證思維眼光看待這一新興事物。
三、網絡流行語的意識影響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現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網絡流行語生存并繁盛在這樣一個時代:物質條件優越、思想開放、網絡高度發達而競爭異常激烈。這迫使人們一方面要選擇輕松的娛樂方式來舒緩激烈競爭帶來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優越的物質條件和開放的社會思潮又促進他們的個性創作。網絡流行語呈現的隨意化和娛樂化傾向反映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精神訴求。
同樣,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反之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朋友圈、微博等新興信息發布平臺逐漸普及,網絡流行語與大眾的日常生活聯系日益緊密。網絡流行語不再僅僅停留在獵奇或是尋求身份認同的早期層面,而是成為網友對當下社會焦點監督、評論和批判的言論工具。網友對“我爸是李剛”的戲謔調侃,對“某某二代”、“某某門”事件的熱切關注,未嘗不是從輿論層面抵制不公正不合法現象、捍衛自身權益的表現。因此恰當使用網絡流行語有助于推動社會熱點問題更加公正合理解決,從而促進社會向更加客觀公正有序的方向發展。
此外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正能量”是一種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意識力量,它可以給人向上的信心和力量,鼓舞人們不斷向前;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積極作用。最美某某”作為一種對人物的美稱,成為2012年感動中國的新力量;“HOLD住”則體現了一種自信的心態;陳歐體的“我為自己代言”更是一種正能量的人生宣言:不懼困難,敢于拼搏,用自己的勞動實現人生夢想,做自己的主人。
四、結語
唯物辯證法認為,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這就要求我們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網絡流行語的本質是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逆規則而行。然而田建平曾這樣評價過網絡語言:“較之古典時代意義上的語言文字,網絡語言具有更大的彈性空間、不確定性、符號化、不規則性、非線性及延殖性——非程序性。網絡語言的這種特性稱之為它的變異性,但不論網絡語言如何變異,也逃不出人類既有語言文字這只如來佛的手掌。⑥也就是說網絡流行語其實還是在人類已有語言文字基礎上的加工創造,只不過賦予其創新的內容與形式,使其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注釋:
①余淮仁.音同音近易混詞字辨析手冊[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174-175.
②于根元.中國網絡語言詞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06.
③王蘋.網絡語言形成源流探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2):128.
④張德明.風格學的基本原理[C].澳門寫作學會編.語言風格論集[G].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
⑤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81-184.
⑥田建平.從哲學角度審視網絡價值觀[J].網絡傳播,200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