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摘 要:傳統的悲劇,在尼采的解讀中被賦予不同的內涵。尼采顛覆性、革命性的悲劇觀與日神、酒神以及音樂等眾多因素密切相關,而他對于悲劇的哲學化闡釋,也顯示出悲劇無比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以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對日神、酒神和音樂等的解讀為線索,淺談尼采的悲劇觀。
關鍵詞:悲劇;誕生;辯證否定
中圖分類號:B51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079-01
一、日神和酒神
何為日神和酒神?日神即阿波羅,酒神即狄奧尼蘇斯。日神在希臘人心中是表達夢的愉快和喜悅的光明之神,日神的光輝使萬物呈現美的外化,所以被看做個體化原理的壯麗而又神圣的形象,唯有通過他才能真正在外觀中獲得解脫,從而表明全部的喜悅、智慧和美麗。所以在尼采看來,日神的名字是美的外觀和無數幻覺的統稱。尼采把酒神比擬為醉,把他想像成醉的藝術世界。醉的酒神是情緒放縱的象征,是一種痛苦與狂喜交織的癲狂狀態,所以酒神成為悲劇舞臺上的主角。酒神的生存建立在某種隱蔽的痛苦之上,是悲劇的根基。
日神沉溺于外觀美麗的幻覺而酒神專注于對幻覺之外本體的探究,兩者的對比表明日神與酒神存在極大的對立。雖則對立,但均涉及非理性的思想領域,都是個體的自我沖動,所以二者又彼此交織。尼采說,埃斯庫羅斯的普羅米修斯是酒神的面具,但就正義感而言,他又表現出來自日神的智慧。所以,埃斯庫羅斯的普羅米修斯具有雙重人格,兼具日神和酒神的本性,也就是所謂日神和酒神彼此交織。
二、音樂與悲劇
除卻日神和酒神,音樂是書中又一重要的因素。尼采認為音樂在悲劇呈現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悲劇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在尼采看來,如果僅從外觀和美來理解藝術的本質,不能推導出它的悲劇性。只有從音樂出發,才能透徹地理解個體毀滅產生的快感。縱觀希臘的悲劇史,希臘的悲劇作品正是誕生自音樂。拋卻悲劇這一載體,音樂本身便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跳躍的音符與律動的旋律,較之于演員的臺詞、動作等,更加直觀深入。音樂的起伏是悲劇劇情跌宕最直接的體現,音樂響起的剎那,感情直擊觀眾內心,從而產生情感共鳴,糾結、悲傷,亦或絕望。凡此種種,都是觀眾對悲劇的反饋。能與觀眾產生情感交流,悲劇便實現了價值。悲劇吸收了音樂恣肆汪洋的精神,所以在希臘悲劇中,悲劇本身使音樂趨于完善,音樂便自然而然成為悲劇的精髓。雖說音樂如此重要,卻又無法獨立存在。悲劇在日神與酒神的對立統一中發展,音樂完美輔之,取得最好的效果。
綜觀尼采對日神和酒神以及音樂和悲劇的闡釋,無不體現出聯系和矛盾的辯證統一。日神與酒神對立交織,音樂與悲劇聯系密切,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悲劇誕生并發展。
三、《悲劇的誕生》綜述
悲劇世界觀是尼采《悲劇的誕生》中最主要的內涵,他在闡釋的過程中也盡顯駕馭文字的獨特魅力。
首先,形象的比喻和象征為文本增添活力。作者以比喻開篇,認為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酷似生育有賴于性的二元性。作者借性的二元來引入日神和酒神的關系,簡潔生動,可謂巧妙。同時,作為全書精髓的日神和酒神便是象征藝術的集大成所在。日神象征夢,酒神象征醉,構成了主要的思想脈絡。
其次,文中多處引用其他作品。作者在談及日神和夢時引用漢斯·薩克斯的《名歌手》,以此來突顯夢的重要性。再如當闡述吟誦者與演員時,作者又引用了柏拉圖《伊安篇》里的名句。而在觸及音樂時,尼采更是全文轉引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以此來佐證觀點。
通過梳理尼采的文本,可讀得他的悲劇觀。而究其根源,尼采的悲劇觀意欲何在?探求尼采的一生,可謂是歷經坎坷。年幼時期,親人接連死亡。親人的離去使尼采過早領略人生的陰暗,也鑄就了他猶豫內向的性格。從小缺乏父愛的他,得到了清教徒母親的嬌慣,變得敏感脆弱,孤僻寡歡。日后攻讀哲學時,他對希臘詩人以及希臘神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把希臘文化與德意志民族精神巧妙地結合起來。對于自己的國家,尼采頗有微詞,他是一個反政治的德國人。普法戰爭后,德國的自大引發了尼采的不滿。童年的遭遇與學術、政治傾向都對他悲劇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對蘇格拉底思想進行了猛烈抨擊,批判了西方現代理性。在他看來,反酒神傾向在蘇格拉底身上表現十分嚴重。另外,尼采在闡發自己的理論時,很多都是靠推測而得出的,比如他在作品開篇談及藝術的發展時便認為要從直觀的邏輯推理出發。雖說他的推測可能以某些經驗為依據,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缺乏必要的證據支撐,因而,其論述不可避免地失了幾分說服力。
翻閱尼采的著作,無不被他豪邁的哲學氣概所折服。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尼采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栗。”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以驚人的勇氣和思辨力闡釋了尼采式的悲劇觀,顛覆了整個哲學界,可謂哲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力作。但是,作品中對理性和科學的批判,卻不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總之,《悲劇的誕生》是尼采對哲學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也是他留給人類的精神財富,值得永久體悟。
參考文獻:
[1]尼采,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M].北京:生活·讀書·三聯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