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霄
摘 要:本文以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為切入點,從作品的構圖、色彩、繪畫形式和藝術語言來了解畫家創作背后的心理情感變化。并結合畫家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不同時期創作的《向日葵》,來介紹畫家的藝術風格的發展及藝術創作中表現性繪畫語言的形成過程。
關鍵詞:梵高;向日葵;色彩;情感
中圖分類號:J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083-01
梵高的藝術生涯,簡單的可以被劃分為四大時期:北方時期、巴黎時期、阿爾時期與圣雷米·奧維時期。終其一生,畫家以“向日葵”入畫的作品共十一幅之多,開始創作于巴黎時期,完成于阿爾時期,在北方時期和圣雷米·奧維時期雖未有向日葵靜物創作,但這兩個時期在畫家的一生之中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向日葵創作背景
作為一名自學成才的畫家,梵高在四個藝術時期發展過程中,輾轉各地,不同的風景與遭遇給他新藝術風格的產生提供了機遇,1888年2月20日梵高來到普羅旺斯的小鎮阿爾,至1889年5月離開,其間,充滿陽光的小鎮讓梵高擁有不同的感受與靈感,在這里他迎來了最輝煌的創作時期。阿爾小城的刺目陽光和金色麥田使他近乎于瘋狂,所有鮮明顏色都刺激這他的敏感的視覺。代表作《向日葵》就是在這里完成的。在法語里向日葵意思是“落在地上的太陽”,它就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從畫面上看,梵高的向日葵并不僅僅是一幅色彩亮麗明快、筆觸激動流暢靜物畫,而是充滿著瘋狂的情感,帶著希望和幻想的具有生命力的向日葵。在梵高的精神世界里面,他看到的一切對象都充滿著一種生命,一種存在著壓制和反壓制關系的生命。
二、畫作賞析
在其眾多的向日葵作品里最有名的是這幅畫有15 朵的《向日葵》,同一系列其他作品相較,其最顯著的特征在于梵高舍棄了與主體靜物有著強烈冷暖對比度的藍色背景,而是大膽地啟用“黃色”來襯托前景中的向日葵花束,于是,整體為黃色基調畫作呈現在我們眼前:鉻黃的背景,棕黃的桌面,由淡黃與棕黃構成的花瓶以及有棕黃、淡黃、橘黃共同組成的花束。此時的他異常的熱愛黃色,因為他清楚地知道: 歲月終將使這些畫作變得暗淡,而只有那股像他自己一樣的,以螺旋的渦流向外噴射的金黃色烈火,雖然短暫,但卻炙熱異常。畫家巧妙地運用這些黃色來營造畫面,背景為鉻黃,而桌面則區分為棕黃,花瓶的底部至瓶身中間采用淡黃,但瓶身中部至瓶身頂部涂以棕黃從而與鉻黃的背景墻體區別;花瓶中實有十五朵向日葵:有的鮮艷挺拔、含苞待放,有的枯萎低頭、飽含果實。花枝錯落,或隱或現,朵朵花兒似火焰般濃烈,直擊人心。幾朵花兒以淡黑色點綴花蕊,色彩的單純對比呈現出令人心弦震蕩的燦爛輝煌。花瓣的描繪富有張力,線條大膽不羈,畫家故意提高固有色的明度純度,使主體物在燦爛的背景下光彩奪目,構成不同的感覺與氣勢。作為表現主義先驅,梵高有力的筆觸無疑是他畫面上一個亮點。亮麗而厚重的顏色用沉重的筆觸盡情涂抹,就像是在畫布上拍上了一塊黏土,有如雕塑般的凝練。黃色和棕色調的色彩以及技法都極力展現出一個充滿希望和陽光的美麗新世界。在欣賞這幅畫作時,我們仿佛感受到滿懷著激情的畫家在肆意地釋放著他的情緒與瘋狂,奔放的顏色,旋轉起來的畫筆,在粗厚和單純中充滿了智慧和靈氣。
三、畫作的意義
梵高嗜畫向日葵,因向日葵是追光拜日的農民之花。畫向日葵即畫太陽,也是自畫。太陽、向日葵及梵高融成一體。梵高和向日葵譜出相濡以沫生命與共交響樂章,這也成了他悲劇一生的象征物。對于這位極具有個人情緒色彩的超時代畫家來說,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悲苦的,也可以說是輝煌的。慘痛的社會經歷,不被世人認可的藝術創作與非凡的藝術感受和熱情是矛盾的,但正是在這些矛盾之中,在瘋狂與清醒、天才與神經質的共同發酵下,我們在百年之后才能看到這些令人驚嘆的曠世之作。畫面中的黃就是他的顏色,將其短暫生命的光和熱描繪得淋漓盡致。而向日葵,是代表他的花朵,是其生命奇跡的隱喻:含苞、盛開、結實一個完整生命的演進。在厚重的油彩與扭曲的線條描繪下,花瓶里的向日葵展現出的禁錮世界不就是畫家內心的獨白么。梵·高在這張畫中力求尋找自然帶給他的真切的感受:太陽之光照亮他的藝術,真實的情感作為養料,象征性的向日葵在奮力地生長。當然,畫家作品之所以沒被當時人接受也具有一定的客觀原因,在整幅畫傳達出氛圍中,我們不難看出作品中所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人格特性和獨特的藝術形式上的主張已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對生活熱烈追求和向往的他,早已沖破了世俗的千萬束縛,正是這些失去理性的因素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因此當人們還在議論他到底是藝術家還是神經質的時候,他的不屑一顧,他的滿腔熱情,才最終留下了這些永遠的藝術珍品。
參考文獻:
[1]孫美蘭.藝術概論[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林和生.梵高·麥田里的人[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常濤(譯).渴望生活.梵高傳[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