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莎
摘 要:本文通過對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的解讀,重點是海德格爾對梵高的油畫作品《農鞋》的深度分析,運用海德格爾所代表的現象學的方法,梳理了他的物論與真理觀,了解器具與作品,作品與真理等等的關系,通過這些去重新審視了海德格爾對此文的究極內涵。
關鍵詞:器具;藝術作品;真理;藝術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085-01
一、《農鞋》中器具與作品的互文
追溯到“物”上來,它是現實存在的東西,是看得見觸摸得到的。例如,一幅畫,一支筆,一張紙等等,這些都屬于“物”,但是這僅僅只是單純的“物”,藝術作品也是“物”,但是藝術作品的“物”需要靠著這種單純的“物”來顯現和表達出來,就像“建筑作品存在于石頭里,木刻作品存在于木頭里,油畫在色彩里,語言作品在話音里存在,音樂作品在音響里存在”,也可以看出所有的作品都具有這樣一種物因素。因此,海德格爾對于藝術作品本源的考察,便首先轉為對“物”的本源,即物之物因素或者稱為“物性”的追問。物還可可分為純然之物與器具兩種。純然之物是無生命的純粹之物,此外無他。而器具則具有有用性,它是為了使用或需要而制造出來的東西,就像一個水杯,它是出自于人的手工而生產出來,又可以拿來喝水,杯子的有用性便得以實現。器具顯然更接近于藝術作品的物之物屬性。探討器具之器具因素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思慮到器具的有用性因素。因為器具之生產制造,其直接目的乃是使用。
藝術作品是一物,因為“一切藝術作品都可能是商品,但并非所有商品都是藝術品,即使它是用油彩和畫布制作而成”。同時,作為器具,它的使用本性與質料、形式都是密切相關的,在《農鞋》中,這雙“鞋”就像純物一樣是自持的,也顯示出他與藝術作品的親緣關系。也就是說,器具既關聯于純物,又相關于藝術作品。
通過《農鞋》這幅畫作,似乎在海德格爾看來,在這雙已經破舊不堪的鞋子里,包含著人類和大地,也就是人類所依賴的的或者束縛于其上的環境的聯系,而他認為器具最為核心的本質便是各種關系的相互聚集,這雙農鞋作為一個藝術對象,正是以其破損的形體,簡單的說就是實用性的消解,揭示了器具的本質。
二、作品中真理的顯現
作品表面一種特定的存在者,藝術品可以讓某種特定存在者顯現出來,這樣一來,我們便可接觸到無蔽的領域。梵高的《農鞋》“揭開了這個器具即一雙農鞋實際上是什么,這個存在者進入它的存在之無蔽中……在作品中,要是存在者是什么和存在者是如何被開啟出來的,也就有了作品中的真理的發生。”當作品進入運動和發生的狀態中時,真理便會得以保存,這種保存是通過在此來進行的。
從《農鞋》這幅畫中,我們能清晰的看到一個樸素農婦的生活,她日日艱辛的勞作,她內心的焦慮與不安,都依依體現了出來。正是通過這雙已經消解了的鞋,作為農婦世界的勞作領域和這個世界的展開的“自然”意義上的大地,就呈現了出來。梵高的作品揭示了鞋實際上是什么,這一存在從它的無蔽的的存在中凸顯出來。如果在作品中出現了特別存在者的顯露,那么,藝術中的真理就發生了。一個“鞋具”,在上文的闡釋中,通過藝術作品,得知是可靠性是器具使之成之為器具,在器具揭示的過程中,通過藝術作品的描述,作品本身也展現了出來,作品 作品表明特定的存在者是什么,藝術作品讓特定的存在者顯現,存在者若在本質上稱為可通達的,某物由于它的可靠性而被我們所熟悉,那邊是真理發生了。從海格爾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不能僅僅只注重作品的物性,因為它的物性只是一個方面,若只是緊抓住物性不放,那么就就不能通透的去了解一個作品。海德格爾從人人都熟悉藝術作品入手,來顯明藝術作品對真理揭示。藝術作品確具有物物性和應素,但是僅有這些物因素又是不夠,還不足以成為藝術作品。藝術作品不局限于物性這些方面,必定還有超出和高于物性東西,而正是這些超出和高于物性東西,使藝術作品成為藝術作品,也即使藝術作品本性得到規定,進而構成了藝術作品的本性。
借助對《農鞋》的分析,從農鞋所代表的藝術作品中真實的觸及到了器具之器具因素,進而追問出藝術的本質是真理的自行置入。藝術作品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一個新的澄明之境,開啟了真理。而所謂的真理,它是活生生的、具體的,在這個世界里人的人性、物的物性都是真實的,都得到了保真,而這個意蘊的世界呈現出的澄明之境就是所謂的真理。真理的本質是無蔽的,真理是藝術作品生成的一種體現,它活生生的存在于此,真理在作品中熠熠生輝,使作品產生了無窮的魅力。
在海格爾看來梵高的畫,在對農鞋的描繪上,這雙鞋描繪得越是樸素,越是帶有滄桑之感,則伴隨而來的就是這種存在者會更具有這種專屬的特性,喚起那張艱苦勞作的記憶就會愈加的深刻,給人們的感受就會瑜伽的強烈。這些都是通過藝術作品顯現出來的,而真理則蘊含在其中。同時,在構建出來那個敞開的場所,使存在者得以顯現,處于一種“澄明”的狀態,而這種澄明比存在者更具有存在著的特性,因為它顯示的才是存在者的本質,一件東西的真正的本質由他的真實存在所決定,當把握到真實存在的時候,真理就處于一種”無蔽“的狀態,真理存在于作品的存在之中。
參考文獻:
[1]馬丁·海德格爾(德),孫周興(譯).林中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張賢根.藝術現象學導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