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 要:1850至1860年是意大利歌劇作曲家威爾第歌劇創作的鼎盛時期,威爾第在短短的十年間就創作了《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等多部歌劇,其中一些已被列入世界著名歌劇之列,在世界各國上演。其中,《弄臣》的誕生不僅僅是威爾第歌劇創作的新起點,也是整個歌劇史上的一次突破。
關鍵詞:《弄臣》;威爾第歌劇
中圖分類號:J61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108-01
一、歌劇《弄臣》概述
歌劇《弄臣》是一部極具藝術性、戲劇性、欣賞性和感染力的優秀作品。它較之以前傳統的意大利歌劇不僅在劇本上脫離了劇情簡單、人物面譜化的形式, 而且在音樂創作上也取得了大膽突破, 并且通過增加劇中的主要角色, 豐富了歌劇的表演效果, 使歌劇有了更大的發展想象空間,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音樂要素與戲劇性的完美融合及音樂寫作的創新性等很大的藝術價值。
二、四重唱《自從那天見到你》的藝術特點
1.鮮明的時代性。任何藝術作品都難免被其所處的時代打上深深的烙印,歌劇《弄臣》的創作明顯的體現出深刻的時代背景。十九世紀中葉的意大利,資產階級革命仍然處于風起云涌的階段,統治階級日益腐化,社會政局動蕩,人民生活困苦,凡是具有創新、復興精神的文藝作品都可以被扼殺。而當時的威爾第卻被雨果深邃的社會思想所吸引,他鐘愛大師筆下的強烈沖突對比和曲折多變的戲劇性。他本人也曾說過:從戲劇效果而言,《弄臣》是我所作曲的劇本當中最好的一個題材。它具有強而有力的情節,富于變化、刺激和哀傷。正是因為音樂家本人的人生哲學、美學觀念和價值理念與原作品的精神內涵不謀而合,產生了共鳴,所以該劇中的音樂所表現出的震撼力才如此強大。
2.音樂要素與戲劇性的完美融合。這部作品是深刻的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的高度統一,是音樂與戲劇的緊密結合,他與之前傳統的意大利歌劇比較,不僅在劇本上脫離了劇情簡單、人物面譜化的形式,并且威爾第以一種現實主義的態度,選擇日常生活而又具有人性化的題材,力圖表現人的本質及其感情,深刻描繪人的性格特征,與同時代的歌劇作家們相比,難得有人像他那樣,對劇中情節與人物做如此深思熟慮的處理。威爾第歌劇之美在于它以人的情感為中心,對社會與人性作整體的展現,對人的感染力強烈而深入,給人以聽覺的享受、思想的啟迪,心靈的響應。威爾第把聲樂和器樂的手段——獨唱、重唱、合唱、管弦樂以及芭蕾舞,與詩歌和戲劇、表演和啞劇、布景和服裝結合在一起,使歌劇成為各種各樣的因素結合在一起并形成的一個整體的藝術,增加了歌劇的戲劇效果和藝術美感與觀賞性,集中體現了歌劇戲劇性的力量和熱情,充滿了全部情感的想象力和令人激動的表現力。正如他反復說道:“短小的戲劇、迅速的發展、飽滿的熱情、熱情至上!”
3.音樂寫作的創新性。在這部歌劇中,他不用枯燥的干唱宣敘調,而是始終以持續不斷的管弦樂音響伴襯人物的音樂對話。大量運用詠嘆調和喧敘調的相互配合來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以這種手法使各場、各幕成為了更為有機統一的整體。雖然詠嘆調和宣敘調的形態區別還依然存在,但兩者相互滲透的跡象已經呈現,劇中恰到好處的重唱應用,使得主要人物的情感矛盾與沖突達到一種無法遏制的跌宕或糾葛的時刻,得以充分的宣泄,使全劇的戲劇性更強,前后的銜接更合理。
三、歌劇《弄臣》感人至深的影響
劇中最精彩的長短是第三幕中的四重唱,威爾第在這首詠嘆調中更進一步的展現了吉爾達善良、對愛情執著。這首四重唱節奏鮮明、旋律輕快。劇中由公爵、馬達麗娜、吉爾達、利哥萊托演唱。音樂表現了各自的性格和特性,而在聲音上卻協和的融合在一起。它以公爵虛假浪漫的音調開始,馬達麗娜以輕巧的跳音應付,接著是吉爾達失望而悲痛的嘆息,最后是利哥萊托決心報仇雪恨的咬牙切齒的語言,四個主題忽而交錯、忽而重疊。構成強烈的戲劇效果,是意大利歌劇中最杰出的四重唱之一。威爾第以豐富的人聲表現了暴風雨中的狂風、閃電、雷鳴。在吉爾達被搶之前有高度表現力的合唱中,以強烈的對比,急據的速度和連續不斷的頓音、及輕的人聲,塑造了富有特色的竊竊私語的情景。到最后,利哥萊托倒在自己心兒女兒吉爾達的尸體上的時候,管弦樂奏出了蒙特羅吶詛咒的音樂意味著利哥萊托不幸的結局。威爾第能預料到它的魅力所在,果然在演出之后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立刻成為當時最流行最受歡迎的歌曲。可以說直到一個半世紀后的今天,仍然深深的印在大家的腦海里,是大家最喜歡的歌曲之一,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四、結語
歌劇在西方音樂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其中佼佼者的威爾第對于它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生活在十九世紀的威爾第是一位頭腦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一生都保持著農民般的樸實本色,即使是采用浪漫主義題材創作時也不像同時期德國作曲家那樣去逃避現實,而是根據當時的環境,反應出人們的心聲。通過他的音樂,我們可以挖掘出當時社會反映出的最真摯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威爾第能通過音樂表現出人物的內在精神力量,《弄臣》中簡介樸素的音樂語言和流暢優美的旋律,都不斷牽動著觀眾們的心弦。
參考文獻:
[1]楊燕迪.音樂的人文闡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