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策+王雪松
摘 要:印章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秦漢開始中國的印章逐漸向規范化與制度化發展。秦漢魏晉之后中國封建社會動蕩變革,這一時期各民族的大融合對于社會變化極大,對于印章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本文討論的社會變化對印章風格的影響。
關鍵詞:社會變革;民族融合;篆刻;變化;秦漢時期;六朝
中圖分類號:J2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137-01
遠古時期的印章是信用象征,被稱為“印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印章發展成權利象征。在印章歷史上,秦漢印章建立了制度和規范。
秦漢之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盛轉衰,政治上國家四分五裂,軍閥混戰;經濟上封建土地制度加強,大地主出現;軍事上漢族與少數民族政權相互對峙融合;文化上玄學成為當時士人的指導思想。社會的轉變對印章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一、政治變化的影響
大一統的政治環境對秦漢印章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秦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政權并規定了字外有框的秦印制度。為秦漢印章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朝之后,漢朝形成了方正平直,轉角圓滑,講究字法和章法完整的漢印制度。
漢朝滅亡后,軍閥林立的局面,軍閥之間各自為政,互相攻伐,分裂的政權之間沒有統一的印章制度。另外,頻繁的戰爭加速了軍人的死亡和升遷使印章需求量增大,為了快速制作印章來達到政治目的,各政權的官印拋棄了秦漢精美的印章制度。這一時期制作出的鑿制印章毫無秦漢時期精美和法度,這就是政治環境對印章的影響。
二、社會發展的影響
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發展,社會發展促進了印章的發展。馬克思說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農業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
秦漢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穩定的發展期。勞動力增多,農耕工具發明改進等促進了農業進步,間接促進了封建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秦漢印章達到了印章的鼎盛時期。
漢朝滅亡后,軍閥諸國林立忙于戰爭,四處征兵,戰爭也導致流民四處逃亡,破壞了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得封建社會上層建筑,影響了社會的發展,政治和經濟相互影響所帶來的社會經濟下降是秦漢后印章藝術風格變化的原因。
三、沖突的影響
漢末民族融合促進了新印章制度的形成和印章藝術風格變化。戰敗投降漢朝的游牧民族被稱為“歸義”,其領袖被中央賜封印章成為正式任命的官員,印章由此傳到游牧民族?!皻w義”的游牧民族部落逐漸與漢族開始交融。
晉朝經過八王之亂后國力空虛,北方的游牧民族部落趁虛而入,分別建立封建政權與漢族正統政權對峙,這就是五胡十六國。王猛、張賓等漢人隱士大儒紛紛投效游牧民族首領,促進了游牧民族的漢化,印章在各國政治活動中越來越重要。
在游牧民族眼中印章是權力的信物,所以十六國時期游牧民族政權在制作印章的方法上偏向鑿制,章法上自由隨意,錯字頻出。
到了南北朝,深度漢化的北朝游牧民族政權制作的印章章法和字法嚴肅,確立了自己的獨特形制,民族融合促使了秦漢以來形成的印章藝術風格轉變與完善。
四、文化發展的影響
文化環境的變化對印章藝術風格的變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思想的變化是這種現象的催化劑。
秦漢之際法家和儒家是兩種主流思想。
秦漢后,基于道教的“玄學”成為主流思想,人們開始注重世俗的享樂和修煉道學。這種變化也加速了印章藝術風格的變化。當時的印章不僅是權勢的象征,也成為了個人身份的象征,個人私印的發展起逐漸超過作為主流的官印,出現了黃金等名貴材料制作的印章和子母印,懸針篆等為印章服務的形式。這時印章開始由秦漢的實用化向藝術化發展,印章藝術風格產生變化。
五、結語
綜上所述,安定的國家環境帶動了社會的發展,動蕩的國家環境給社會帶來遲滯,動蕩時期時期的藝術發展也是退步的。臨摹一方古印,不僅要臨摹出這方印章的藝術特點,還要臨摹出時代特點。
參考文獻:
[1]趙昌智,祝竹.中國篆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2]黃惇,莊新興.漢晉南北朝印風[M].重慶:重慶出版社出版,2007.
[3]韓天衡.篆刻三百品[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2005.
[4]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M].上海:上東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