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娜
摘 要:漳浦剪紙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對民俗生活文化的記載和傳承、更有著文革和改革開放以來歷史時期的特殊印記,對各個歷史時期的特征呈現、對民族精神的凝結產生更加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民俗;歷史時代特征印記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144-02
漳浦縣歷史悠久,建縣至今一千三百多年,山川鐘秀,文化積淀深厚,人文鼎盛,素有“海濱鄒魯”、“金漳浦”之譽。千百年來,漳浦人民在這塊土地上耕耘著,雙手創造出厚重的文化積淀,剪刀鉸出了濃郁的風土民情,早在1993年就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剪紙)之鄉,2008年漳浦剪紙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被福建省文化廳列入第一批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示范點,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一、民俗生活題材的漳浦剪紙
剪紙是一門易學、難精、費時的民間技藝。在漳浦稱剪紙為“鉸花”。在《漳浦縣志》的《風土志》上有這么一段話:“元夕,自初十放燈,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廟或用鰲山運傀儡,張燈燭,剪紙為花,備極工巧。”描述的就是元宵節人們剪出精美的紙花裝飾“鰲山”、花燈。至今在漳浦的一些鄉村仍然保留著元宵節在村中祠堂內,架燈棚、掛燈棚,新婚及新生男丁的進行“穿燈腳”的習俗。由此可見,早在唐宋時期,漳浦剪紙就已經在民俗活動中廣泛運用了。特別是在過年過節、婚慶喜事或祭祀活動中,會剪成各種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等來裝飾房間,點綴禮品、供品,烘托出濃厚的節慶氣氛。如 “窗花”、“大豬花”、“豬腳花”、“餅花”、“碗花”、“盤花”、“筷子花”、“飯勺花”等。還有女孩們在結婚前為自己的臉上有光、讓婆家稱贊能巧手持家的兒制作一批結婚作品,如“肩罩花”、“ 領沿花”、“ 煙袋花”、“ 眼鏡袋花”、“ 荷包花”,掛在床檐的“龍鉤花”、“ 八卦花”,以及未來孩子用的“肚兜花”、“ 涎圍花”、“ 虎頭鞋花”、“ 帽延花”等等。所以,待嫁女孩們對此非常重視,在剪紙創作活動中,會把情感融入到剪紙藝術中,傾注入了很多情思和祁愿。在經久的磨礪中一些技藝嫻熟精致的就被稱為“花姆”。她們以對物象的觀察,以淳樸的情感和直覺作為基礎,用手中的剪刀捕捉生活,剪紙取材范圍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于是,我們就看到了作品中有“公雞斗蜈蚣”、“ 貓捉老鼠”、“ 鷹捉兔”等,還看到了漁民“捕魚捕蝦”、“魚蝦樂”,農民耕田“牧牛”、“養羊”,還常常有充滿吉祥喜慶寓意的作品:“劃龍舟”、“舞龍”“舞獅”“雙鳳富貴圖”“福祿壽”等,還有戲曲人物和傳說故事題材的作品:“西廂記”、“花木蘭”、“八仙”、“牛郎織女”、“ 荔枝緣”、“白蛇傳”等。
漳浦剪紙與漳浦民俗之間的關系千絲萬縷,紙只片言間也說不清道不明。漳浦剪紙的民俗生活題材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含義,透過文化傳承形成一種集體的契約,更成為約定俗成的特殊民族觀念的符號。
二、文化大革命時期題材的漳浦剪紙
我們透過這些民間剪紙作品,依然能夠尋找到閩南地區獨特的文化歷史運動規律的軌跡。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巨大,造成了文化、經濟、科學的巨大損失,削弱了國家政權,踐踏了民主與法制,摧殘了教育、文化、科學,經濟發展停頓甚至倒退,拉開了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就當時提出的政策方針如:人民公社、大躍進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農村赤腳醫生等在漳浦剪紙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農村人民公社題材的作品:《公社鴨群》、《夜送農機到山村》,還有當時“全民皆兵”題材的作品:《練武》、《海上巡邏》、《夜練》《唱英雄、學英雄》、特別一提的是作品《女民兵》,漳浦縣古雷下垵村的女民兵在當時還名噪一時,還有根據毛澤東“七絕為女民兵題照 1961年2月”:“”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這首詩描寫女民兵的形象,人物形象的背景是練槍和曙光初照,當清早的晨光初照著練兵場上的時候,女民兵已經手握鋼槍,精神抖擻的進行刻苦操練了。由此我們看到的剪紙作品《曙光初照》中準確生動的把女民兵形象勾畫出來,在旁邊的大石頭還剪出“保衛祖國、提高警惕”的字樣。還有表現大躍進題材的《展望宏圖》剪紙作品中:人們站在寫著“為實現新時期的總任務多做貢獻”的公告欄前細看著:稻谷8000億近、農產品6000萬噸、30伏電站、10大油田、5大港口等內容,無不體現出當時全國各地響應大躍進口號:“農業產業翻一番”,虛報產量,浮夸風盛行,致使當時經濟陷入混亂。還有作品《赤腳醫生》:赤腳醫生直接面向廣大農村,奉行為人民服務的無私精神,不脫離生產勞動,只拿微薄的工分補貼,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滿腔熱忱地為農民服務,不管刮風下雨還是半夜三更,隨叫隨到,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和尊重。他們主要由經過短期醫療培訓的知識青年和民間醫療世家組成,在解決農村地區防疫、防病,改變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治療大量常見病和多發病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被農民看做是為窮人服務的天使。這些題材的剪紙作品無不反映著當時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背景。
三、改革開放后題材的漳浦剪紙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于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 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的成效之一是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令中國大陸向世界開放,同時大幅度提高了國內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國際上的形象,使中國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于是就有些體現漳浦農村特產豐收的《毛竹豐收》、《荔枝豐收》《香蕉豐收》《南瓜豐收》《桔香千里》,表現漳浦鄉鎮特點《鹽場風光》、《漁島早晨》《建庫筑堤》《北鹿南移奏新歌》、《宏偉的舊鎮橋閘》等剪紙作品,作品《奔向2000年》特別把為國家大力發展的奔頭體現得淋漓盡致。
改革開放以來,在漳浦縣人民政府的重視下,縣文化局、文化館把分散在民間各地的剪紙藝人組織起來,開展交流、研討和培訓活動。成立漳浦縣民間美術研究會,設置民間美術陳列室,重視剪紙藝術人才的培養,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和研討活動,推薦剪紙藝人參加比賽交流活動,為剪紙藝術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氛圍,使漳浦縣的民間剪紙創作進入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就有了極具現代生活的作品:《百年奧運夢圓》、《瞧這一家子》、《喜上眉梢》、《幸福》、《好彩頭》《老兩口的晚年幸福生活》、《女人花》、《出水芙蓉》等等,漳浦剪紙題材新穎、百花齊放、爭相斗艷。
九十年代以來,漳浦剪紙更加活躍。在對臺、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 “以剪為媒、經濟唱戲” 的積極作用,剪紙作為漳浦民間特色工藝和名片之一,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和促進對外文化交流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成為全省、全國、世界各地了解漳浦風俗的重要載體。剪紙藝人們積極參與各級各類剪紙藝術活動,走出縣門,走向世界,活躍在國內國際藝術舞臺上,足跡遍布斐濟、新加坡、菲律賓、法國、德國、比利時、奧地利、盧森堡、荷蘭等國家,以及港臺澳等地區。至今,經過不斷的的宣傳推廣,各個新聞媒體的爭相報道,漳浦剪紙得到世界的認可,不但是國家級的非遺項目更是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的遺產。
四、結語
從傳統的民間習俗、戲曲人物、傳說故事等民俗生活題材到文革歷史時期的斗爭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生活題材,都在漳浦剪紙中呈現出來。漳浦剪紙在承載民俗生活印記的同時,也有著深刻的歷史時代的印記。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漳浦剪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將起著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和遠播,同時不斷的創新發展;在漳浦剪紙的文化產業發展中也將不斷探索開發,勢必走向輝煌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漳浦縣地方志編委會.漳浦縣志[Z].方志出版社,2016.
[2]福建省漳浦縣文化局、文化館.剪紙[M].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