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薇薇
摘 要:本文以廣西壯族民歌元素鋼琴作品的創作為出發點,從廣西壯族民歌元素鋼琴作品的文化基礎中分析其創作特色。
關鍵詞:廣西壯族;民歌;鋼琴作品;文化基礎
中圖分類號:J624.1;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151-01
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作品也體現了融合的趨勢。如鋼琴作品,有許多都與廣西壯族民族元素相聯系,而這樣的創作融合不僅表現了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還充分展現了音樂的藝術之美。
一、廣西壯族民歌元素鋼琴作品的文化基礎
1.從歌墟文化中提煉鋼琴元素。歌唱之于壯族人就如同柴米油鹽一樣是生活必需品,能歌善舞是壯族人最主要的特征,而最能體現壯族人這一特點的莫過于歌墟文化。每年三月三,盛裝打扮的壯族人都會像潮水一般涌向歌墟,并在歌墟中通過對唱結交知己、締結良緣,而這種以歌唱發展起來的傳統節日以及文化,也成了壯族民歌中鋼琴作品的源泉,例如倪洪進先生就曾直接以《歌墟》為名創作了鋼琴作品,并在作品中利用和音以及音調的強弱形象地展現青年男女在對歌中情意綿綿的情境。
2.從銅鼓文化中提煉鋼琴元素。銅鼓這種打擊樂器在我國已經有上千的歷史了,對于壯族人民而言,銅鼓不僅是一種樂器,更是一種文化的積淀,而在這種文化的鼓舞和熏陶下,壯族人民已經將歌聲融入血液中,他們用節奏來面對生活中的困苦,用旋律來表達對美好未來的向往。銅鼓非常適合用來表示緊張急湊以及歡樂喜慶的情景,而這樣的節奏顯然有利于鋼琴作品的創作,例如陳華柏先生在創作《東蘭銅鼓舞》這首鋼琴作品時,就是受了銅鼓文化的啟發,因此我們在作品欣賞時,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鋼琴節拍與銅鼓鼓點之間的聯系,而這樣的創作形式可以集中表達壯族人民團結奮進、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
3.從山水文化中提煉鋼琴元素。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任何民族文化的形成都與其自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廣西壯族自治區山明水秀、四季如春,而如畫的山水風光使壯族人形成了深深的音樂情結,在壯族民歌中,贊美山水,用山水襯托人物情意的題材非常多,如“高高棉山一朵花,香過福龍到宜山,有心想把花來采,爬山涉水不怕難。”就是利用山水文化暗喻青年男女之間大膽求愛的典型例子。當然,這樣的山水文化也為壯族民歌的鋼琴作品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例如海鵬先生的《壯鄉漁歌》就是以漁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漁作生活為題材,來表現壯鄉地區山水明媚的自然之美,以及和諧恬靜的人文之美。
二、廣西壯族民歌元素鋼琴作品的創作特色
1.從壯族民歌以及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在壯族民歌鋼琴作品的創作中,從大量的民歌以及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是創作的主要特色。從目前的鋼琴作品中來看,壯族民歌元素的運用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形式:第一,純原生態的民歌創作,這些作品完全將壯族民歌中的旋律節奏移植到鋼琴演奏中,簡單來講就是將原來用民族樂器演奏的音樂用鋼琴重新演奏,進而挖掘民樂新的音樂內涵;第二,部分創作,即有些作曲家從民歌中獲取靈感,并在創作中將某些民歌片段穿插在鋼琴曲中,這種既有原汁原味的民歌,又有作者自己的情感以及音樂表達的形式較為常見,如陳華柏先生的《東蘭銅鼓舞》就是運用了壯族民歌中常用的五聲羽調旋律并融合鋼琴旋律創作而成;第三,新生態創作,即有些創作者抓住壯族民歌的神韻,同時利用現代音樂的形式重新創作鋼琴曲,這樣的創作既豐富了民歌的創作形式,也深化了壯族民歌的音樂內涵。
2.將東西方音樂完美結合。將東西方音樂文化相融合,并從兩種不同的音樂形式中吸取創作靈感一直是我國民族音樂發展的主要方向。而運用壯族民歌元素創作鋼琴作品是創作者抒發壯族人人文情感的重要方式。在作品創作中,創作者秉持著中西結合的理念,將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宮、商、角、徵、羽五音作為主要調式,將壯族民歌中的單聲旋律作為創作特色,同時利用西方的多聲部創作思維,以及現代音樂創作技巧將鋼琴作品重新梳理,而這樣將東西方音樂相結合的方法不僅可以體現五音和聲的色彩性,也可以展現作品的節奏感。
3.表達了壯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壯族民歌是壯族地區自然風光、壯族人生活日常以及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在廣西壯族民歌元素鋼琴作品中,利用壯族人特有的藝術手法來表達民族思維和民族情感是創作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劉三姐主題幻想曲》中,作者就是以壯族經典的歌神形象為引子,利用壯族民歌音調,將壯族人的機智勇敢、壯鄉山水的秀美瑰麗,以及壯族文化中的歌舞民俗利用鋼琴演奏出來,以充分展現了廣西壯族民歌的價值與魅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悠久的壯族民歌充分展示出壯族社會的風土人情和民族精神,是壯族藝術地方性、民族性的集中體現與具體表達,蘊含著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而廣西壯族民歌元素鋼琴作品既可以使我們感受到壯族音樂的文化內涵、風格神韻,又可以體現出鋼琴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林冬.廣西壯族民歌元素鋼琴作品探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
[2]陳纓.鋼琴音詩化的廣西壯族民歌音樂研究[J].大眾文藝,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