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仁義
摘 要:少年工作室中使用大量的新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思路,不但能讓設計元素更好的融入,也能讓設計的創新意境更高,根據現有的場館特點,使用實體空間分割模式建設以適應空間分割方法,并配合展板、環境和展品融合的手法,進行現代化的展示,能突出青少年工作室的科學研究特征,讓科技館展覽呈現出交互的模式,提升其參與特性。
關鍵詞:科學;工作室;設計
中圖分類號:G3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159-01
世界科技正在突飛猛進發展,科學知識總量也在逐年遞增,給學校帶來挑戰的同時,也讓全國的科技館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所以關于如何構建科學工作室就顯得尤為重要,原因是搭建區別于一般院校的實驗室或者科技展覽區,能強化參觀人員的參觀意識。
一、解決設計的局限性
通常室內的標準高度較高,若與展廳內的長寬高深相比就顯得空間極為狹小。在原有波浪形狀不變的情況下進行重新整理,改造原有的平等吊頂,能讓波浪形的造型順延下來。另外,展廳的寬敞度要注意,打通兩側墻體后,讓原有的空間變得寬敞起來,不但節省資金,也能讓其整體美觀性得到保障??紤]到工作室竣工以后,進行參觀和交流的人員較多,所以通風是必須要考慮內容。諸多的設計方案中,使用L型通風最恰當,在立面隱蔽處安裝五組通風百葉。這樣做的目的能再在保有環境美觀度的情況下,達到室內自然排風效果。
二、形式上的選擇
工作室的開設主要以動手和動腦實踐為主,心理學研究曾明確的提出,兒童的認知規律多是從感知-表象-概念這一流程,而其中的動手操作則恰恰能達到這一認知規律。通過動手操作不但能調動學生的感知能力,也能讓更好的感知操作進入到實踐活動中,形成大量的形象認知,通過感知而形成表象認知,讓學生具有積極探索的能力,最終學生能從表象內容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形成科學的概念。另外,我們知道依靠觀察將很難形成空間概念,適當動手操作。學生可以在比一比、折一折中,讓學生有良好的空間意識。
設計的時候,很多科學工作室都有二層夾層,所以這部分最好設置一處通道,兩處消防通道。設計的時候盡量不要從二層展廳直接進入,可以進行大膽的創新,在二層的展廳和二層的夾層中間設置一個永久或者半永久的觀賞性樓梯,為讓觀眾能注意到這里,使用半透式背板墻能讓陽光直接直射到工作空間內,結合現有的照明設備,讓工作室的空間更為明亮和醒目,且與二層展廳的特點昏暗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
三、主題展區為主
物體的形態若單純,力感也就更為充分;形態越復雜,就會讓我們有視覺混亂感,各類力線能做到相互抵觸,讓力感能得以表達。故此,設計的時候不應省略必要的部分,通過簡潔的形態表達能讓生命更具動感。
活體展示區域的設計可以通過活體養殖技術聘請專業的養蜂專家來到現場進行教授和指導。為便于觀察可以使用雙層玻璃觀察,或者采用原生態的木架結構機械牛,雙組鋼化玻璃管道的使用能讓整個活體展示區域環境更好,觀察的更加細致和清晰。傳統意義上的說明牌方式,使用說明牌能讓版面與其融合。
傳統明牌是在一個單獨的地方進行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醒目,也為了讓展覽板與其分開,其實這種設計既沒有達到傳統設計要求,也沒有借助被動講解方式進行說明。大面積的圖像或者圖表說明融入到展覽板內,在很多地方不用配以文字說明,此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主動地進行科學思考,主動地探尋科學內容。使用大量的圖片代替傳統的文字說明,其實相較于大量的資料查閱,文字、平面設計或者圖案搭配等最終能制作成更優質的圖文版。其中不乏觀眾很難有機會閱讀相關的圖文展板,所以圖文展板的制作成本較高,而且浪費時間,沒有任何收效的工作使得圖文版變成展館的雞肋,給人感覺是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帶有問題性的知識展板。若將展品看成是項鏈上的珍珠,展覽區域就是一個連接珍珠的完美珠鏈,絲絲緊扣。傳統的展覽設計中,主題展板內容設計多是敘述性設計為主,沒有較多的觀眾互動參與,多是依靠講解員進行敘述。但若使用該設計方法,不但能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也能提升學生對展館的興趣。
四、結語
展覽設計主要是空間環境和道具形式相契合的獨立設計職業,不但能良好展示空間構成形式,也是展示環境室內空間的關鍵要素。室內空間的設計主要從展品的本位角度出發,在展示道具形式的時候做好空間形式布局。現代化的科學場館多是前輩們不斷地探索留下的內容,從早期學科分類過渡到現在的分區,再到后期就要設計主題館和故事鏈式設計,每個場館有自己的特殊文化背景,設計的時候也有著不同的設計風格呈現。展覽空間的設計其實是不斷追求或者探索的過程,在今后希望這會越來越多,好的設計師為了能更好的融入到科普工作中,就要給廣大人們群眾奉獻出更好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宋銀芳,袁樹杰,李井西.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2014(12).
[2]王樹發.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初探[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04).
[3]王良忠; 張永亮; 史美芳; 隋學智.生態建筑設計程序及方法論研究[J].2009年云南電力技術論壇論文集(文摘部分),2014(Z1).
[4]胡沛.“現代生土建筑實驗室”工作室設計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