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
摘 要:中國繪畫的材料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泥,中國繪畫材料體現著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五行學說”和中國繪畫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繪畫材料的制作過程和使用過程滲透著五行學說的生克變化關系。
關鍵詞:中國繪畫;繪畫材料;五行學說;哲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171-01
五行的觀點起源于《洪范》,《尚書·洪范》將“水火金木土”合稱五行。五行不是指單純的物質本身,而是概括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我國先民按照“五行”的特性,把事物或現象分成了五大類,將相似屬性的事物或現象,分別歸屬于“水火金木土”五行之中。(1)木的特性: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2)火的特性: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3)土的特性: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4)金的特性: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5)水的特性: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我國先民把物質歸納為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世間萬物皆由此五種元素組成。
古人們把中國繪畫的材料稱為文房四寶,今人們變成了文房五寶之說——筆、墨、紙、硯、泥。所謂“工款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先弄明白中國繪畫的材料,才可懂得和探討五行學說和中國繪畫的關系。那么,五行學說在中國繪畫的材料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中國繪畫作畫的大致過程是:洗滌、磨墨、鋪紙、舔墨、運筆、賦色,然后題款、鈐印,最后裝裱并題簽(畫之題名)。整個作畫的過程,恰恰又是經歷一個木、火、土、水、金“五行”的演變和步驟調理。如果從山中古松制成為墨,再由水墨而畫成衣服“墨松圖”來,從山中古松到畫中古松,恰好反復“五行”之變化,正是從自然而來,有復歸于自然。中國畫實質上正是對自然的回歸,也正是中國畫美學精神的真髓——師法自然,妙造自然。
墨的主要原料為山中古松,古人制墨,在漢用終商山松,晉用廬山松,唐代用易水和太行山松,五代用黃出之松。中國多名山大川,山嶺起狀,更多古松。待春暖風和日麗之月,細燒松枝,取為煙煤,然后再擇吉期(一般在深秋季節)熬膠造墨。
膠以鹿膠(或魚膠、牛膠)和煙,并加麝香、珍珠、香料等藥制為墨。佳墨色有紫光,香徹肌骨。一般用松制墨,稱為松煙墨,多用于書法;而用桐油燒成桐花煙制墨,稱為油煙墨,多用于中國畫。在制墨過程中,由古松(木)而終成墨(土),正好經過“木、火、土、水、金”的“五行”的變化,因而“五行”兼備,德不缺一,最具哲學意蘊,而且隱含著宇宙的秘密和生機。
同樣,中國的毛筆,是選用動物的毫毛(如鼠須、羊豪、狼毫、鹿豪、兔毫等),制成圓錐形的筆體,筆尖為“鋒”,稱為筆鋒。毛筆有四德: “尖、齊、圓、健”,所謂“心性硬,復毛薄、尖似錐、齊似鑿”(《筆偈》)。
古畫多用絹,畫絹是用蠶絲精心織造而成。中國畫的紙,一般為宣紙,產于安徽涇縣(宣州),是以當地青檀樹的皮加棉料(稻草)按特定的比例,經過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漿、水撈、加膠、貼洪等工序制作而成。
五行屬性在中國繪畫的材料的體現如下:(1)“筆桿”屬木,有人說,假如我們用金屬的筆桿,還屬木嗎?當然,因為金此時以用木的形式而存在并且發揮其功能,筆桿就像斧子、鏢槍的木柄一樣;(2)“筆鋒(頭)”屬金,有人說它是獸毛制作而成的,為何稱為金呢?因為它所產生的線條效果,似鋼針、鐵條,當然屬于金。又人們為何稱之為中鋒、側鋒、偏鋒、逆峰、藏鋒行筆呢,而不稱之為中毛,側毛呢?鋒的字義也是金的范疇;(3)“墨汁”屬水,因為具備了水的功能,就是磨得墨也是土以水的形式而存在;(4)“印泥”屬火,它予以畫龍點睛,雖不足方寸,但起到助升陽之火,促使章法陰陽平衡;(5)“紙張”屬土,有人要說,紙本來是木加工而成,為何稱之為土?因為五行屬性并非它本身是什么物質,此時,木以土的功能和方式而存在,古人說:“樹枝為筆,大地為紙,河為硯為,水為墨,任你去潑毫吧”!
筆鋒沾墨時,金生水;筆墨入紙時,土克水;書法的過程即是五行生克變化的過程,一生一克,留下的筆跡即是生克變化的效果,土克水的力量就是書法者功底在紙上的反映。
用墨的過程也是五行不斷變化的過程,沾一次墨,寫幾個字或者更多字時,水在開始時最多到最后的最少,乃至出現飛白,當出現飛白時,墨則是火,再去連續不斷地書寫,即是水、土、木、金、火的連續循環,而至完成全部過程,恰恰是水被土所克、土被木所克,后者克制前者,這又與中國書法的發展史是同步的,自從有了中國書法,大書家皆為后者推翻前者,先破后立,在不斷地擬制中繼承與發展。
總之,中國繪畫的材料——筆、墨、紙、硯、泥體現著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五行學說”和中國繪畫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繪畫材料的制作過程和使用過程滲透著五行學說的生克變化關系。
參考文獻:
[1]任應秋.陰陽五行[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2.
[2]劉筱紅.神秘的五行[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3]玉昆子.陰陽五行里的奧秘[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