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敏暄
摘 要:工業設計的發展目前到了一個非常時刻,信息學科的迅速發展,學科之間的交融與結合,學科之間的區別越來越不明顯,工業設計也日趨模糊化,多元化,藝術化,設計的“軟功能”越來越凸現出來。每一款產品而言,都會給受眾兩方面的信息,其一是產品功能方面的信息,這是設計傳達的最本質、直接、物質方面的信息,也是大多數人購買產品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產品情感方面的信息,這是設計傳達的內在、間接、非物質方面的信息,也是顧客購買產品的重要原因。實際上,隨著信息觀念的普及與深入,產品給受眾情感方面的信息越來越成為顧客購買產品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產品設計;情感價值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166-01
情感是人對客體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或觀點而產生的體驗。人的情感同任何事物一樣,都是有層次的。積淀在最底層的,往往是一種帶有哲理意味的人生體驗,帶有抽象和久遠的性質。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提出“任何作品,如果它是美的,就必須是富有表現性的,它所表現的東西不是關于另外一些事物的概念,而是某種情感的概念”。這樣看來,產品設計作為實用藝術之一,它必然也會表現某種情感。產品設計情感的價值甚至可以遠遠超越其實用價值。
蘇珊·朗格說,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藝術家為了表現他的情感,除了創造可以訴諸感覺的形式之外,沒有別的途徑。如果他們的創造是成功的,他們所創造出來的形式就必然是獨一無二的情感表現形式。它訴諸感性而不訴諸理性,它的功能是啟示性的而不是陳述性的。這樣一種在藝術作品中呈現出來的訴諸感性的形式,就是藝術形式。可以認為,藝術是人性的美,是心靈的產物。
在藝術創造活動中,情感不僅是藝術家進行審美想象、獲得靈感的動力,而且還鮮明、生動地體現在藝術家的創造成果之中,成為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欣賞者之間聯系的紐帶。產品設計作為一門實用藝術,情感也是設計師們進行創作與想象的動力,情感也體現在設計師們的設計作品之中,是設計師、產品和使用者之間聯系的橋梁。
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設計學界就開始探討設計向后工業社會過渡和未來的設計走向問題,提出了基于電子信息空間的虛擬化設計、信息設計、網絡界面設計等概念,這類設計涉及數字語言及程序化等非物質特征,因此提出了非物質設計的概念。“非物質化”是指信息化或者數字化。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這樣描述非物質化“人類將無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質轉化成工具,并給予它們以未加工的物質從未有過的功能和樣式。而這種功能和樣式是非物質性的正是通過物質,才創造出這些非物質的東西。”
從工業社會的物質文明向后工業社會的非物質文明轉變,將是21世紀設計發展的總趨勢,而推進這一轉變的關鍵是信息技術。21世紀的設計將從有形的設計向無形的設計轉變,從物的設計向非物的設計轉變,從產品的設計向服務的設計轉變,從實物產品的設計向虛擬產品的設計轉變。
產品設計情感價值的形式語言包括產品設計的原始情感,包括自然情感與性的情感,產品設計的外在情感(造型情感、色彩情感、材質情感、裝飾情感),產品設計的交互情感—體驗情感,產品設計的內在情感—文化情感,產品設計的運動情感—時尚情感,產品設計的歸宿情感—藝術情感。
德國著名設計大師路易吉·科拉尼也曾說“設計的基礎應來自誕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現的真理之中。”由此可見,自然情感是人類最重要、最原始的情感。男性情感的設計常常表現為一定的設計運動或風格。一種全新的設計式樣——直線、幾何、簡約等陽剛形態,伴著工業機器時代的到來而生成,這就是影響我們最深遠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具有女性情感的設計大多體積小而重量輕,極具時尚美感,功能上一般有較多的有趣功能。在外觀形態上,體現女性情感的設計多采用飽和的曲線形態,或者是比較大的倒角弧面,偏重于整體大弧面體形,光順的轉折處理,在局部細節上,采用柔和的形態或裝飾。
造型情感很大程度上而言表現為形態的設計。形態,它包含兩層意思。“形”通常是指一個物體的外形或形狀,而“態”則是指蘊涵在物體內的神態或精神勢態,也可以說是一種情感,可見形態本身就包含有情感的涵義。色彩喚起各種情緒,表達感情,甚至影響我們正常的生理感受。作為人類情感的特定媒介,材質本身也隱含著與人類心理對應的情感信息產品造型設計材質是構成產品的物質基礎,它除具有材料的功能特性外,還具有其特有的材質與情感,體現出不同的材質美。裝飾是人類本性的反映,是人類情感需求的表現,是人類文化發展的要求,也是人類追求美與藝術生活的重要途徑之一。除了外在的情感,任何產品也有其內在的情感。產品設計的交互情感—體驗情感,產品設計的內在情感—文化情感,產品設計的運動情感—時尚情感,產品設計的歸宿情感—藝術情感,并結合相關設計案例進行了分析、研究、論證。
產品設計無疑是一項艱苦而又需要付出長期努力的工作,而一款成功的產品設計其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一些情感的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引起用戶的心靈共鳴,才能在市場上獲得持久的成功。
參考文獻:
[1]何人可.工業設計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
[2]陳汗青.產品創新設計[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教材中心,2002.
[3]李硯祖.造物之美一一產品設計的藝術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