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摘 要:山水畫他是中國古代早期繪畫藝術表現。青綠山水他的繪畫表現形式是以顏色為基礎的一種繪畫表現。青綠山水是一種獨特的工筆表現樣式。據傳《游春圖》為展子虔所畫,從《游春圖》妍麗的設色,通過他對繪畫藝術畫面的表現手法,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這一時期展子虔他在繪畫表現手法上的特點以及對后人所產生的影響,他是青綠山水畫畫派重要的奠基人。
關鍵詞:青綠山水;展子虔;發展過程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176-01
山水畫在中國畫的地位是很特殊的。山水畫是人的心的藝術,山水畫隱去人的外形,卻加入了人的活潑的性靈,一片山水就是一幀心靈世界的圖畫”。青綠山水畫的繪畫表現手法是中國山水畫的一種表現形式。青綠山水畫是在傳統中國繪畫藝術中較早成熟的,因流行在盛唐時期,所以表現出了十分輝煌的成就。但是隨著水墨山水畫的日益興盛,導致青綠山水畫很早就被定格為一種古典的藝術形態,而日趨沒落。
一、青綠山水畫的早期發展歷程
(一)山水畫的早期來源
山水畫最早出現于東漢畫像石上面.這個時期的“山水畫”僅僅作為圖符或宣教故事的背景出現,匠作的描繪手法也只能使處于圖示式的表現形式。
1.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所呈現的獨立趨勢。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才得以正式以絹帛和紙張的形式出現在大眾面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王朝交替迅速,戰亂不斷,民生蕭條,因此,在這時期的中國文化收到特別大的影響。而此時玄學興起,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對當時的朝廷感到深深的失望,只能退隱山林,寄情于山水,潛心作畫,以此來表達心中的憤懣不平,壯志未酬的愛國情懷。這些文人士子離開說教的式的審美,真正地去領悟大自然的山川之美,隱喻淡泊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對性情和風骨的追求,使山水畫快速的成長起來。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所呈現出的獨立趨向,在入隋朝之后逐漸的清晰明朗。
2.展子虔與青綠山水的開創。展子虔對隋朝的山水畫發展騎著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他是隋朝僅有的有跡可考的畫家。他的繪畫藝術手法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游春圖》被共認為是展子虔的作品.《游春圖》取用俯瞰式的構圖。展子虔以青綠勾填法直接描繪了大自然的山川和人物,在對樹枝的處理上直接用粉去點染,他在畫面所表現出來的春天的味道,很明顯就是在追求“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境地。在展子虔以前,前任只是從理論上面研究過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到展子虔的時候,已經能夠部分做到了用筆表現山水畫。
(二)青綠山水在隋朝之后的發展歷程
1.李思訓與李昭道父子對青綠山水的發展及影響。展子虔是青綠山水畫派的創始人,而李思訓與李昭道父子是直接繼承和發揚展子虔山水畫藝術的人,使青綠山水畫具有獨特的繪畫藝術風格,人們稱他們為“大小李將軍”。李思訓可以通過細密周到的描繪,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描繪出生動的景象,雖然他的山水畫技法沒有脫離六朝以來學術問題范疇,但是,他的繪畫卻是以自然山川為著眼點,依靠山水畫,寄托自己的高尚情懷。因此他的作品被唐朝的文人墨客尊崇為“國朝山水第一人”。李思訓的《江帆閣樓圖》是對展子虔的《游春圖》的一種繼承。
2.《江帆樓閣圖》被后世相傳為李思訓重要的代表作。這幅作品采用豎式構圖,表現出唐代的山水畫已經將生活與自然的關系相結合,將風和日麗,和風煦煦的自然景象為出發點和著眼點。表現出李思訓對展子虔的青綠山水的繼承與發揚。
3.李昭道的山水表現技法及作品解析。李昭道是李思訓之子,繼承父業,在山水畫創作的領域和他的父親一樣,享有盛名,被認為“變父之勢,秒又過之”。李昭道的作品《明皇幸蜀圖》的時代背景是唐明皇在位時期的安史之亂,在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蜀山雄偉壯麗的景色,大氣磅礴。全幅分為三隊人馬,在畫面右側的山川中,唐明皇身披紅色的披風,帶領一隊將士從后面的山峰中走出來,打算過橋;畫面中間的一隊人馬面容疲倦,在山中的空地休息,而最前面的一方人馬,已經深入到前方的峽谷之中。李昭道他抓住了軍隊在蜀道上行走的的畫面,路面崎嶇不平,在小橋前徘徊不前人馬受驚”通過作者的這一處細節的描寫,可以突出畫面中心任務,并且喚起觀賞者的聯想,可以引人入勝,使得觀者體會到到時的險情,讓觀者不由自主的聯想接下來會發生的險情。
二、展子虔之后的青綠山水的發展歷程
(一)五代時期的山水畫是展子虔的青綠山水畫的沿襲
五代時期,山水畫繪畫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技法形態呈現出異彩紛呈的景象,山水畫的披麻皴和斧劈皴這兩大體系在這個時期建立,是展子虔青綠山水畫的沿襲。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是對展子虔青綠山水的完善和沿襲,不再為人物作為背景,而是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
(二)元明清時期青綠山水衰微的原因
到元明清的時代,水墨畫占據主導地位,青綠山水畫幾乎被擱置,不再向前發展。到了清朝,專攻青綠山水畫的畫家更是寥寥無幾,但是,遠不及唐宋的青綠山水。中國繪畫傳承千年被歷代畫家所繼承和創新,各支各派匯成了中華文化的長河。其中,青綠山水畫經歷了興盛與衰退,在每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作為現代畫家,面對傳統繪畫,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得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能夠融入時代潮流,符合時代發展方向,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