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毛措
摘 要:目前,在湖北藝術教育研究領域中將土家族民間舞蹈用于基礎教育的研究還是空白,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傳承民族文化。土家族民間舞蹈學校教育傳承在學術界還是一個新課題,開設獨立系統的土家族民間舞蹈課程,將填補湖北藝術教育研究領域中對本土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研究的空白。
關鍵詞:湖北土家族民間舞蹈;高校藝術教育傳承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218-02
湖北地區是人類早期的重要活動地區,文化積淀十分深厚,很多民間舞蹈聞名遐邇,但這些舞蹈形式多以民間自發傳承為主,多沿襲師徒傳承、口傳身授的方式,而這種舞蹈學習方式很容易造成文化的流失。因此,搶救和保護民間音樂舞蹈,更加變的刻不容緩。
一、湖北民間舞蹈現狀
湖北地區是人類早期的重要活動地區,文化積淀十分深厚。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湖北民族地區民族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豐富多彩,傳統舞蹈有擺手舞、撒爾嗬、銅鈴舞、耍耍、地盤子、猴兒鼓、花鼓子等聞名遐邇。
土家族民間舞蹈是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勞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審美藝術表現形式,是湖北省最具特色的代表性民族舞蹈之一,長期以來,土家族民間舞蹈的傳承以及民間自發傳承為主,舞蹈學習沿襲傳統的師徒承襲、口傳身授的方式,而這種舞蹈學習方式很容易造成文化的流失,由于受到現代經濟和文化的沖擊,土家族民間舞蹈傳承的受教民眾范圍也逐漸變窄。
目前,關于我國少數民族舞蹈教學研究不多,對土家族民間舞蹈研究更是稀少,現有的大多是從相關民風民俗的角度進行表述性研究,目前國內專家、學者對湖北土家族民間舞蹈,在挖掘、搶救、保護全省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收錄了一些關于湖北民族民間傳統舞蹈資料。但可以說只是簡單的記錄沒有發展成較為詳細的專項來研究。
對于收集到的音樂舞蹈沒有進行專業性、科學性、系統性的甄別、歸納不多見,特別將其推向教育的課堂、大眾面前創編演出更是少見。
在國外,舞蹈教育相當普及,研究也非常系統和深入,許多發達國家實行普及型舞蹈教育制度,在課程中舞蹈課作為一門必修課開設舞蹈教育對全民普及的民族藝術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許多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尤其是在湖北藝術教育研究領域中,土家族舞蹈恰恰缺乏這一研究,專門把土家族民間舞蹈與教育傳承結合起來的研究更是稀少,土家族民間舞蹈學校教育傳承在學術界還是一個新課題,土家族民間舞蹈用于基礎教育的研究還是空白,有待進一步開發。傳承,弘揚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是藝術教育重要的理念和課題,因此,作為一名民族舞蹈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成長在民族院校的舞蹈工作者,如何將我們本土民族舞蹈文化傳承下去,是我們這一代必須肩負起的責任。
二、將湖北土家族民間舞蹈納入湖北高校藝術教育的意義
研究湖北土家族民族舞蹈在湖北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傳承,對湖北高校藝術專業的教育特色、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增強青少年、大眾對民間文化的認同感有積極促進作用。
任何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都離不開教育,就廣義而言,傳承離不開教育,教育本身就蘊含著傳承,傳承的過程即教育過程,因此,教育傳承是文化藝術傳承發展的必由之路。其中學校教育傳承是文化藝術傳承發展的必之路。學校教育是教育傳承中最廣泛、最直接、最有效的傳承方式。
但是在湖北高等藝術教育中,目前在舞蹈與音樂教學領域中開展相關研究的課題目前幾乎是空白。如果不及時搶救,挖掘和整理,它正處于瀕危滅絕和消失的危機。
國務院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教育部門應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保護知識納入體系,激發青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
近年來,雖然國家和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給予了積極的搶救和保護,但仍有不少傳統藝術面臨著“人去藝失”的尷尬境地。
因此,土家族民間舞蹈的學校教育傳承研究,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挖掘和提升土家族民間舞蹈這一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延續起到的作用在其他領域難以企及的更是不少,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當地人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意識和自豪感,喚醒他們的民族文化記憶,使其更自覺地保護并廣泛有效地傳承土家族民間藝術。
因此發掘湖北土家族民間舞蹈,將民間舞蹈原始素材加以研究整理并過度延伸到課堂教學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統具有本土特色的土家族民間舞蹈教學體系,對傳承和搶救湖北少數民族舞蹈和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特別是在高校教學中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精華,具有自我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大學,也將起到一定程度的實踐探索意義。
三、搶救和傳承湖北土家族民間舞蹈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1.首先對湖北民間舞蹈音樂特色種類進行調查研究和歸類,對湖北地區民族民間舞蹈的研究,首先是建立在實地考察的民族民間舞蹈音樂方法,教學研究基礎之上。以立體的,多視角和多層面進行調查研究。著眼于歷史背景和社會顯示。對時間、地域個體、肢體形態、民族風俗禁忌、宗教行為等因素進行互動關聯。
在實地考察過程中,我們要遵循宏觀,微觀,兩個研究方法進行。在實地調查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基礎上,對湖北的民間舞蹈作比較,詳盡、綜合現狀考察與分析。
調查包括民間舞蹈音樂的舞目、曲調(包括個人和群體)、民間舞蹈音樂歷史淵源與社會背景,文化習俗,民俗,審美等,綜合性因素的調查,特別是對民間藝人研究更是重點內容,民間藝人是傳承民間舞蹈音樂的主要群體,也是考察民間舞蹈音樂的重要結構性因素。對民間藝人的研究,更能深入了解民間舞蹈的傳承與傳播,無論是對民間舞蹈音樂藝人的群體研究還是個體研究,都是一種調查研究。
2.湖北地域遼闊,民族較多,民間舞蹈音樂的分布較散,調查涉及范圍較廣,因此采取了以民間舞蹈為課題,民間音樂為子課題,進行調查,做到了盡可能的資源共享,邀請了有關人員特別是對曾經參與編纂《湖北民族民間舞蹈音樂集成》的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專訪和座談會。
另外,還邀請我省舞蹈界的老藝術工作者,介紹他們所掌握的湖北民族民間舞蹈狀況提供了價值的線索,依據掌握的,地域民族音樂種類,資料走訪了各鄉鎮,各部落及寺院。最后和湖北省文化藝術研究資源庫原有的儲備資料進行了核實,全面客觀,詳實的了解到了湖北民間舞蹈生存狀況。
四、結論:繼承與傳承
通過挖掘和整理,將不同區域,風格相近卻又各異的湖北土家族民間舞蹈,通過元素提煉或節奏提煉來規范其動律和動態,將這些提煉出來的動律、動態進行整合與分解,再將研究成果創建到系統、規范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學員們可通過學習、模仿土家族的各種舞蹈從而找到其最具代表性和最具藝術性的舞蹈動律和動態。
通過在高校藝術教學傳播,逐步讓大眾喜愛認可,從而得到傳承和發展。既保護和搶救了我省優秀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化,又填補了湖北高校本土民族舞蹈專業教材的空白,還能讓更多的大學生以及社會大眾了解和喜愛我國優秀的傳統舞蹈和音樂藝術。
該課程的開辦,不僅會讓土家族民族舞蹈文化資源得到了有效保存、傳承,同時也為土家族民族舞蹈開發及旅游觀賞提供了互補雙贏和諧發展的新思路,為建立科學決策、切實可行的傳承民間舞蹈的教學模式和民族舞蹈的發展機制奠定了基礎。
特別是開設獨立系統的土家民間舞蹈課程,填補了湖北藝術教育研究領域中對本土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研究的空白,為土家族民間舞蹈的學校教育傳承實踐提供了借鑒,為素質教育普及與提高做出貢獻。
從深層意義來說,這項研究促將進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對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因此,通過大學教育這個平臺,傳播優秀民族舞蹈藝術,并將形成的優秀成果讓社會大眾了解和喜愛,也符合國家對高校以及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筆者將會整理歸納出的舞蹈元素創作出一系列舞蹈作品參加各類別的專業舞蹈賽事和文藝活動,擴大土家族舞蹈樣式在社會上的多元化。這些創編表演比賽在給土家族民間舞蹈文化和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會給傳統民間舞蹈文化的有效保存、傳承與發展創新帶來一定影響。
參考文獻:
[1]朱祥貴.土家族“撒爾嗬”源流、內涵及功能探討[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02).
[2]田萬振.土家族生死觀絕唱——撒爾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3]王璐璐.我國今年來土家族跳喪研究表述[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
[4]潘志濤.中國民間舞蹈教材與教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5]清江中游土家族“撒葉兒嗬”研究— —從原生態到舞蹈教材建設.http://www.doc88.com/p-51667013942.html.道客巴巴,2012-04-17.
[6]胡世春,蕭國松,戴曾群.土家族撒葉兒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7]張世炯.跳撒葉兒嗬的由來[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4(04).
[8]羅鵬.一份關于土家族喪葬習俗的田野調查[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2).
[9]白曉萍.土家“跳喪”文化本源微探[J].山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4).
[10]彭林緒.黔江土家族喪葬習俗調查[J].土家學刊,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