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赟
摘 要:陽江白欖作為廣東省陽江市的其中一項非物質文化,也需用同樣的態度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幸運的是,在寫這篇文章時,采訪到了陽江白欖最有代表的編劇者和演出者,曾憲忠老師。通過對曾老師的采訪能夠對白欖文化有更具體的了解。本文通過不同層面對陽江白欖的傳承與保護進行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陽江白欖;起源;特征;傳承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229-02
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化的呼聲也與日俱增。我們在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和加強,在省文化廳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支持下,陽江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陽江文化建設的重要構成部分。至今,陽江市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52個,陽江白欖作為縣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錄入其中。
一、陽江白欖的起源和現狀
白欖是粵曲唱腔的一種形式,屬于語言類的曲藝形式。陽江白欖是廣東省陽江市的傳統曲藝曲種,在改革開放之前一直作為一種主要的曲藝表演形式豐富著陽江人的文化生活。據記載,陽江白欖的形成是與清朝、民國至解放初期,以賣橄欖為業的人密切相關。在城市,有各種沿街叫賣的人穿行在大街小巷,賣欖人便是最常見的其中一種行業。為了吸引樓上街坊的注意,更好的銷售橄欖,賣欖人會編一段帶有節奏的、壓韻的叫賣,年長日久,形成了一套屬于這一行業的“叫號”。當這幾句“叫號”家喻戶曉時,小孩子們玩耍時也經常會作順口溜念著玩,經過長期積累,逐漸演變成為日后的“白欖”。廣東粵劇以梆子、二黃為基調,吸收大量民間歌謠曲藝自成一格,而作為粵劇唱腔之一的“賣白欖”也被吸收進粵劇里。著名的粵劇作家馮志芬將這種唱腔運用得更為廣泛。陽江屬粵語地區,“白欖”也隨著粵劇一并傳入本土,后演變為用陽江話表演的快板,是一種民間表演的民歌夾曲藝形式,通常一人說唱若干人和唱,近年還改良為白欖劇。
在改革開放前,白欖是當地舉辦晚會每個宣傳隊的保留節目。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隨著外來娛樂文化對當地的影響,節目形式的多樣化,新一代年輕人對這種傳統的娛樂方式感到厭倦,忽視山歌白欖一類的傳統文化形式,使白欖的觀眾也逐漸只剩下老年人。但隨著近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的展開,項目得到政府的重視和加強,白欖也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使年輕一代得以了解、認知屬于陽江人自己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明白其意義所在。陽江白欖的老前輩曾憲宗老師曾接受采訪時稱:盡管白欖劇很受陽江人民歡迎,但是,愿意投身白欖劇行業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這是社會的普遍現象。有些人熱情很高,但是沒有能編能演的能力;有能力的也大多不會選擇白欖這個清貧的行業。那么,如果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下去,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研究的。
二、陽江白欖的特征
1.具有故事性和通俗性。陽江白欖源于民間,源于生活,題材多為家庭倫理,劇情貼近生活,以身邊的新鮮小事為創作基點,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事物的認識和對未來的向往,具有濃厚的本土特色,深受婦孺老幼喜愛。陽江白欖以方言俚語入戲,通俗易懂,通過這種詼諧的表演形式使觀眾能夠感受生活的樂趣。
2.節奏歡快,具有傳唱性。為了使韻律有趣,陽江白欖加入了長短句互相結合、節拍采取不定式、頓拍、跳躍等表現方式,并使用板子或木魚作為伴奏樂器拍和。陽江白欖追求抑揚頓挫的節奏,唱詞如同跳動的音符,充滿活力,高低起伏,吸引著觀眾。它的學習門檻低,受眾人群廣,唱詞朗朗上口,配合輕快的快板節奏,即便是沒有音樂基礎的老板姓也能哼唱幾句。
3.具有固定的結構,韻腳有其規律。傳統的白欖為五字一句,每句三拍,一韻到底。白欖追求仄生結尾,使語氣更為干脆,語言更加詼諧。現代白欖在保持傳統白欖特性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改良,并發展為白蘭小品和白欖劇。
4.語言具有詼諧性,劇情具有教育意義。陽江白欖由當地方言編寫而成,包含許多當地特色的俗語,用一種調侃的說話方式表演一個故事。例如,曾憲忠老師編寫的白欖《六合彩是殺人刀》,講述一個名為阿保的人物,為了賭六合彩而傾家蕩產的故事。曾老師運用詼諧的語言講述阿保如何從一個豐衣足食的狀態淪落到窮途末路的全過程。這些詼諧的語言使聽眾發笑,最重要的是聽眾可以在這輕松的氛圍里面去認知瘋賭六合彩的壞處,從而達到教育的效果。在我們接觸的白欖劇中,盡管都是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但每個故事背后都反應了社會的一些不良現象或者蘊含了引人深思的問題。因此,政府文化部門也會把一些嚴肅的政策法律條文轉換為生動的白欖劇,達到教育、宣傳的作用。
三、陽江白欖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思考
近年來,由于政府對非遺文化項目的重視以及新一代年輕人對自己家鄉文化的重視,使陽江白欖這個傳統文化重新回到人們視野,并且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但是,對于白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力度還是不夠的,這需要政府、社會團體以及個人的共同努力。隨著非遺文化項目的推進,應該從不同層面,以不同的方式對陽江白欖進行保護。
(一)個人的保護與傳承
個體行為的保護與傳承較集中地體現在以個人為主體這個層面上。個人可分為志愿保護者和傳承人。保護陽江白欖的志愿者都是因為喜愛白欖,被它自身的魅力所吸引,他們可以自覺地、自發地把所了解的陽江白欖紀錄、整理、研究,并提供給專門的機構進行歸納整理,保存到非遺文化館,也可借他人閱覽和學習。現代科技的發展迅猛,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都可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進行錄制和保存。在大數據信息時代,進一步規范田野工作,運用科技手段進行博物館式資料保存成為當今需求。
(二)社會組織的保護與傳承
隨著我國政府對非遺文化的重視,人們的民族認同感逐漸增強,新一代年輕人對自己家鄉的文化也更為關心,對家鄉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愈加有著強烈的訴求。這些大環境的變化能夠促使陽江白欖學會的組成或者陽江傳統音樂文化學會的構建。這些組織能夠在非遺保護項目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節日、慶典、年會,活動的途徑來組織演出,學會通過與政府或企業的合作,承辦傳統音樂文化的比賽,舉辦有關的專題研討會,能夠使社會各界白欖愛好者和專家學者聚在一起,討論陽江白欖的保護、傳承和未來的發展。
(三)政府的保護與傳承
政府行為指的是政府職能部門、專業院團、文化館站、專業院校對陽江白欖的保護和傳承。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陽江市委員會學習文史文員會編寫的《陽江文史》記載了有關陽江傳統文化的信息,但在查找資料中發現,記錄陽江白欖的歷史資料少之又少。在陽江縣志與陽江市志中,對白欖的描述也是一筆帶之,更別提陽江白欖的專著。2007年陽江市文聯編寫的《陽江白欖集》一書,對陽江白欖的由來和特征作了簡略的描述,但對白欖這種曲藝形式傳入陽江后,是如何經過演變最終形成現在的白欖創作結構,并形成陽江白欖的,并沒有詳細的介紹。在政府行為的保護和傳承中,政府作為主導,安排下屬文化部門對陽江白欖的資料進行整理,編輯成冊,同時制定相關的保護規劃,完善傳承機制。現今,陽江市文化館為廣大市民提供免費的文化娛樂課程。以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的文化素養。
四、結語
當前,陽江白欖的非遺保護工作進度緩慢,總體處于探索階段。我們應該借鑒其他優秀的非遺保護單位的做法,并推廣和效仿。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任務,我們不斷地從實踐中探索,從探索中學習,如此循環反復,日積月累,這項工作才能越來越完善。保護非物質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使更多的人可以共享我們優秀、豐富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曾憲忠.陽江白欖集[M].陽江:陽江市文聯,2007(01).
[2]譚理球.陽江白欖—地方戲中的一朵奇葩[A].陽江文史,2009(27).
[3]陳丹.“非遺”時代潮汕英歌的價值面向和發展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06).
[4]薛藝兵.“非物質文化”新語境下的音樂文化遺產保護問題[J].人民音樂,2008(02).
[5]張天彤.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達斡爾族傳統音樂舞蹈保護與傳承[J].中國音樂,2013(04).
[6]廖丹.從傳統音樂的三個特性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中國音樂學,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