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佳
摘 要:新媒體尤其是移動即使通訊的發展,為現今的傳媒倫理建設帶來了極大地挑戰。本文通過分析微信這一最具代表性的移動即時通訊應用在發展進程中的倫理議題,初步總結出了微信倫理問題的三點表現,分別為可視化虛假信息泛濫,陌生人社交帶來的違法犯罪行為隱患以及微信實用功能的隱私泄露風險;三點原因即相對無責任的自由傳播,平臺的天生開放性以及隱匿性,商用帶來的利益訴求影響;最后提出了三點解決辦法探索,分別為全面提升用戶的媒介素養,加快構建法律監管體系,以及構建行業內部的自律體系等。,對微信倫理問題的關注和探索,既是新媒體時代傳媒倫理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能夠為其提供具有啟發性的路徑探索,因此這個議題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微信;倫理問題;表現;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TP311.56;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258-03
微信是當代中國最具現實意義和發展潛力的社交媒體的代表,同時也是手機端即時通訊領域當之無愧的龍頭應用,用戶數量龐大且仍在極度擴展,每天在微信上生成大量的數據以及信息,如此巨大的日生成內容量使微信平臺中的倫理問題內容形式多樣且數目不小,微信是否良態發展無疑是網絡空間是否健康的一個重要的切面。
本文試圖將網絡倫理這個龐大的議題置于微信這一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微觀視閾來進行討論,試圖探析微信傳播中倫理問題的表現與原因,從而為規避微信倫理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微信倫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在傳統的大眾媒體中,倫理問題或者說倫理沖突一般出現在信息生產體系的內部,但是在微信這樣一個具有相對封閉性的社會化媒體中,其倫理問題的表現呈現出不但與傳統媒體迥然不同的形態,甚至早于微信出現的微博等社會化媒體都呈現出很大的不同,具體體現在虛假信息的影響程度更深,點對點陌生人社交的倫理風險,全方位隱私泄露的危險等,而微信倫理問題給用戶帶來的現實風險無疑更為強大。
(一)圖文配合帶來的可視化虛假信息泛濫
不論是微信朋友圈,還是微信公眾賬號所展示的圖片,或者是極為便捷的即時發送圖片給朋友,都屬于微信圖片的傳播范圍,而這種隨手就能發送圖片并配合輔助說明的隨意性,實際上極大增加了微信倫理問題的發生概率。
例如在朋友圈中上傳圖片,再配以文字說明,這樣的行為由于圖片本身并不能說明其拍攝的原因及地點,因此用戶無法判定文字與圖片信息是否相匹配。一些人便有意識地發送一些圖片,再配以失實的輔助性說明,以達到某種預定的目的。之后再經由用戶之間的轉發擴大虛假信息的傳播范圍,擴大其影響。
如近期“新疆平安網”發布的一則新聞“虛假信息‘3歲女孩被拐瘋傳微信圈”,這則新聞描述了一起利用微信圖片和文字說明組合進行騙人的案例——這條被許多市民轉發的朋友圈狀態顯示,一個三歲多的小女孩兒在阿勒泰市錦繡花園被人拐走,然后大致描述了一下這名兒童的基本狀態,接下來這條消息的發布者留下了所謂聯系人的電話,小女孩兒的照片并用煽情的方式對轉發進行鼓勵甚至“道德綁架”-‘如果看一眼懶得轉的冷漠的人也請你伸出手指按3秒,看到就轉轉吧,我們都會有孩子,謝謝你(幫朋友轉的)。當記者登錄百度搜索引擎,輸入聯系人的名字以及留下的電話號碼后卻發現,這個名叫張靜杰的人在全國各地都在找孩子,只不過信息的地址變為貴州、淄博、等地,孩子的家庭住址為錦繡花園小區、世紀花園小區等,都是一個3歲小女童在某小區被拐跑,而隨文本信息附上的女童的照片,則是一個韓國小童星。記者與阿勒泰市公安局刑警大隊取得聯系,民警表示,近期,微信、微博都在轉發張靜杰找孩子這一信息,經過前期偵查可以確定,這是一則虛假信息,聯系電話的歸屬地為陜西渭南,是個吸費電話。如果市民撥打了電話,將會造成財產損失。”①
在隨手按鍵即能轉發的時代這樣的事例絕對不在少數,早在雅安地震時,網友即利用當時還是較為新興的自媒體微博配以文字圖片進行微博尋人、轉發求助等等并在自媒體上迅速形成強大的輿論場。
而據新浪微博的統計,截至4月21 晚11時,地震后舉報的虛假微博己超過700條。②大量不實圖片廣泛傳播,微博文字部分說的雅安地震,配圖都是張冠李戴的其他地震現場的照片,多為512汶川地震時的照片和1999年臺灣的集集地震時的照片。
微博由于其公開性更容易使權威信息渠道做出公開反應,比如人民日報迅速發微博提醒廣大微友留意微博虛假信息的傳播,但是微信由于其私密性,首先虛假信息不容易被快速發現,都是被大面積轉發后才可能被官方渠道注意;
其次,不同于微博公開的辟謠形式,微信的各種信息都是基于不同個人的精準傳播,很難產生如微博信息的“公示板”一樣的效果,這也使得微信虛假圖片和信息的傳播更為便利。
(二)陌生人社交如微信LBS定位,漂流瓶,搖一搖等帶來的倫理失范行為隱患
微信的基礎功能即社交功能。根據親密程度,用戶社交范圍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偏重線下的朋友交際圈。
微信通過QQ和手機賬號關聯而形成基礎好友圈,這些好友之間具有線下比較成熟的社交關系,是我們生活中熟悉的人。
第二,成分相對較為復雜的“近距離朋友圈”。
微信在添加朋友界面有一項功能“查看附近的人”,以這樣的方式所添加的微信朋友,就不再是單純的強關系熟人圈,例如用戶在工作地使用該功能所提交的好友可能是潛在工作伙伴,但是在下班的公交車上所添加的朋友則是完全的陌生人,這種“近距離朋友圈”方便用戶通過微信產生擴展式聯系。
第三,陌生人交際圈。
微信二維碼名片掃描、LBS 定位、搖一搖以及漂流瓶功能將微信所容納的社交圈由近距離朋友圈進一步推向完全的陌生人。
在用戶利用諸如LBS定位以及搖一搖功能將交際范圍推向完全的陌生人時,毫無疑問會出現原本是私密信息的個人行蹤信息泄露現象,只要我們隨身攜帶手機,我們行蹤信息就時時暴露在陌生人中間。
同時可以搭訕使用微信的人,由于雙方互不相識,事先對交友所持的目的處于完全未知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出現未曾料及的低俗,淫穢的交談信息,更有甚者,通過微信這種交友工具,產生了媒體所報道的一夜情,甚至強奸,綁架,詐騙等非常嚴重的倫理社會問題。
(三)微信新功能印象筆記等應用帶來的隱私泄露風險
從2013年七月初“我的印象筆記”公眾號推出了隨手保存微信中的信息功能,其宣傳語為“隨時隨地保存微信中的一切精彩”,用戶使用該功能需要關注該公眾號,并且授權印象筆記獲得其昵稱頭像信息,繼而綁定賬號,成功后,即可實現其承諾的功能——“無論朋友和家人間互發的圖片、文字、視頻,甚至地理位置信息,還是公眾賬號推送的震撼新聞和生活百科等有用信息,都可以在微信中,通過長按相關信息,選擇公眾號中的‘我的印象筆記,一鍵存入你所綁定的印象筆記帳戶。”③
該功能在方便用戶紀錄微信信息的同時,記錄下了有關用戶大量生活細節的私有信息,同時,此類應用皆要求讀取手機通訊錄,并且具有定位,后臺等功能,這種近乎完整的個人信息與其他生活細節有關的私有信息相結合,一旦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可能成為其以網絡為獲利來源式的網絡犯罪的有力手段,還可能成為其線下犯罪活動的重要線上信息來源。
微信在開通支付功能后這種隱私泄露風險所可能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無疑將進一步加大。微信的支付功能沒有較特殊的安全措施,如果用戶設置的支付密碼與微信密碼一致,那么一旦這些應用中所記錄的大量私人生活細節被泄露,其密碼的設置規律等也非常有可能被推斷和破譯,這樣的狀況發生后,用戶賬戶中的財產就時時處在極度危險的境況中,而綁定銀行卡的支付門檻更加加劇了這種財產損失的風險。
二、微信倫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初探
微信這一社交媒體形式不但使傳統的互聯網的特性發揮到極致,同時又結合了手機等移動端媒體的特性,使微信倫理問題的產生原因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點,獲取以及分享信息的便捷性依托于微信朋友圈所聚合的中國式“熟人社會”傳統,致使無責任的自由傳播呈病毒式擴散,微信平臺現今已如微博平臺一樣更加開放,可是其使用主體卻極為混雜并且隱匿性極強,且微信成為統治性移動社交媒體的當下,恰好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由此造成的社會整體的逐利傾向使得不少人為實現不正當的利益訴求,利用微信作出違反社會公認的倫理道德原則的行為。這些都是導致微信倫理問題頻發的原因
(一)相對無責任的自由傳播造成微信倫理問題頻發
在微信朋友圈中,每一個用戶所顯示的信息都十分混雜,既有一些好友的日常生活狀態,以及分享來的鏈接,還有如上文案例提到的如尋人,捐款等信息,這些信息大多并未經過轉發人的核實,又因為其圖文相配的特性具有真假難辨的特性,但轉發信息的用戶基本不會想到諸如此類可能的虛假因素,因為分享信息具有只需兩個按鍵即可完成的便捷性,用戶在瀏覽此類信息后普遍選擇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同時個人并不需要對所轉發的信息的真實性負責,因此大多數用戶會選擇“隨手一轉”,這種相對無責任的自由傳播,究其根本,與康德著名的道德的首要命題“只有出于責任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④這一論斷是完全相反的,不需要用戶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往往會給他人的利益帶來損害,應該說,微信媒體的特性決定了無法使用戶承擔起應有責任的問題。
(二)微信平臺使用的開放性以及使用者的隱匿性,為微信倫理問題的產生提供了空間
微信是一個適合幾乎所有現有使用主體的媒介,這種開放性使微信的各種應用模式更新極快,如上文所提到的微信的印象筆記功能,即是由第三方開發團隊所開發的應用,因為微信公眾號平臺是一個相對開放的應用平臺,盡管騰訊公司做出了一定把關的承諾,但其主要的方向一定是鼓勵其他團隊利用微信平臺推出新的功能和應用,而并非嚴格控制為主,而這種應用在吸引大量用戶試用以及網絡流量的同時,并未對其所需要保護的用戶個人隱私問題做出比較明確的保障承諾,這種未被保障的默認信息收集功能實際上將用戶的個人信息甚至及其具體的隱私問題置于十分危險的境地,一旦這些第三方應用的推廣團隊通過出售所收集到的客戶信息數據庫牟利,其侵犯隱私的行為就已然發生,而客戶根本不知何時何地透露了自己的個人信息以及程度如何,這樣的隱匿性使得隱私泄漏問題也同樣具有了隱匿性的特點,一切都是隱藏在屏幕后不知何處的行為,也同時隱藏在用戶碎片化的使用過程中,這些特性決定了微信的隱私泄露危機成為一個懸在所有用戶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我們的每一個動作都在這樣的陰影之下。
(三)經濟極速發展的基礎上微信的商用所帶來的利益訴求的影響
我國處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在這樣的經濟增速下,似乎整個社會的所有人、財、物力均傾其所能支持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其他方面如環境保護,文化建設等則均比較嚴重地滯后于經濟建設,而道德文化建設領域無疑是長期以來被忽視地較為嚴重的方面。
我國的傳統文化的根脈亟待傳承,而社會道德風尚也由于這種“無源”的情況而長期根基不穩,在這種狀態下整個大環境追逐利益為主要訴求的氛圍更加劇了道德建設的難度。
在微信尚未成為主流社交媒體應用之前,我國的新聞傳播領域早已呈現被“利益優先”的概念所綁架的趨勢,而對于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的微信媒介,這種眼球經濟的現象只能更加嚴重,因為低俗的內容相對能夠換取更大的點擊率、流量、乃至收益,同時微信這種媒介隱匿性使得監管難度加大,門檻更低以致原本的把關人效應更加形同烏有,可以說,在利益訴求的強烈推動下,傳播倫理對一些傳播主體來說是根本不會納入其考慮范圍的問題。
三、如何規避微信倫理問題
微信倫理問題的表現以及產生原因與傳統媒體時代以及web2.0時代的媒體倫理問題既有相似之處也有自身的特點。我們應該如何規避微信的倫理問題,下面分別從用戶,管理者和引導者,以及傳播主體三個方面來考察,探索微信倫理問題的解決路徑。
(一)提升全民族的媒介素養,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媒體素養是指使人們具備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獲得正確媒介信息、信息產生的意義和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⑤微信這一媒介形式為傳者和受者雙方都提供了傳播和選擇信息的自由度,但是也極大地弱化了傳統大眾媒體所慣有的“把關人”效用,在這種信息自由流通的情況下,使用者的媒介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流通市場即微信平臺的健康值,也是微信倫理價值體系建構的不可忽略的因素,我們必須將政府、學校、社區等等系統所具有的教化功能整合起來,加強受眾或者說參與者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全民族的基本媒介素養,使其具有判斷虛假信息的基本能力以及不傳播擴散虛假信息的意識,以及保護自身隱私的基本意識,應該說,在微信等全民參與的媒體發展速度驚人的當下,我國受眾的基本媒介素養提升必須放在優先地位,如此我們才可能適應微時代的發展。
(二)早日建立適應微信等新媒體的法律監管體系
技術以及依賴技術而生的媒介總是隨著時間不斷發展,而對這種技術所改變的社會生活以及媒介使用習慣進行監督和規范化卻一定滯后于這種技術的發展,這是媒介發展史的脈絡所告訴我們的一貫趨勢。
微信以及其他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也毫不例外,作為大陸法系國家,我國尚無完整的媒體法可作為日常媒體行為判定以及追責的依據,更遑論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法律監管體系,我們或許應該嘗試借鑒其他國家在此領域相關的法律建設經驗,再結合我國國情構架適應微信等新興媒體的法律體系框架,再逐步向其中添加骨肉,最終形成適合當今新媒體時代的法律體系,應該說,這是一項耗時耗力巨大的工作,同時也是絕不應被忽視和拖延的工作。
(三)探討構建具有效力的適合微信等新媒體的自律體系
相比于新媒體,傳統媒體因其歷史發展的時間和天生所具有的門檻乃至不同程度的“精英主義”氣質,其自律體系無疑是更加完善的。可以說,我們目前尚無適應微信等新媒體這種具有全民皆可參與和發聲的自律體系。
首先,我們應該從傳統媒體自律體系的建構和運轉中提取一定經驗和可供借鑒之處。如建立由具有代表性或者聲望的用戶所組成的媒體行業評議組織。
其次,充分發揮微信等新媒體所固有的媒介特點,從全民使用到全民監督,社會公眾監督在全民參與的情況下無疑更具有可操作性以及效力,可以嘗試構建更適合于大多數人參與的監督機制,但同時也要注意制衡機制的構建,防止出現“多數意見的暴力”。最后,可以嘗試構建成文但是同時適應微信等新媒體自身快速發展特點的具有靈活性以及應變性的道德規范條例,并利用適應微信等新媒體自身特點的呈現方式如多媒體文本表現方式進行推廣,而這些,都要靠每個使用者的共同努力。
注釋:
①http://www.altxw.com/news/content/2014-12/25/content_9377270.htm.
②新華網.雅安地震:微博微信成新利器傳統媒體依舊搶眼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3-04/22/c_132329454.htm.
③http://heb.hebei.com.cn/system/2014/02/19/013225781_02.shtml.
④http://blog.yinxiang.com/blog/2013/07/01/wechat-myyxbj-update-with-three-new-features/.
⑤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9.
⑥李建軍,劉會強.“人肉搜索”與網絡傳播倫理[J].當代傳播,2009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