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0年,隨著人文主義心理學的發展,學者們開始思考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影響。之后,發現情感因素對外語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政府大力提倡全面發展,教學開始從“教師為中心”轉向“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外加,全球化發展的大力推進,需要更多的現代性人才。從而,有關情感因素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例如,暗示法,全身反應法,沉默法等。本篇論文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包含文獻綜述。第二部分介紹情感的定義,情感因素的分類,情感和認知的關系。第三部分,初等學校的研究現狀。最后,對于當前教學現狀,給出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情感 情感因素 英語教學
一、引言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快速興起,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受這一思潮的影響,教學開始考慮情感因素對教學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開始考慮認知和情感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根據馬斯洛和羅杰斯的理論,情感是人類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習者在二語的習得過程中,情感和認知是不可分離的兩部分。
二、情感變量
1.情感變量的定義。人類是具有情感的動物,人類自身的情感不等于教學情感。教學領域的學者們給出了不同定義。Oatley and Jerkins (1996:124) 指出感覺這一術語大致等同于情感。《心理學百科全書》具體指出了圍繞感覺這一大領域的具體感覺,比如情感,心情,動機。
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認真地考慮此類情感因素對教學的影響。有效地激起對學習有利的積極情感,提高教學效率。通過仔細地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其學習風格,是否喜歡本學科。課后,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因材施教,以適合不同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風格。基于情感教學,也興起其他相關教學方法,交際法,沉默法,全身反應法等。以上教學方法的共同特征都考慮到了情感對語言教學的影響。
2.情感因素。本篇論文主要探究影響教學,最常見的三種情感因素:學習動機,自尊心,焦慮。
(1)動機。動機是眾多情感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基于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進行學習,達到自己的具體學習目標。學者對動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Gardner(1985) 將其定義為努力,為達到既定目標的渴望和積極的態度。動機以不同的定義,有以下分類。第一種范疇:綜合性動機,工具性動機。綜合性動機指學習者自愿學習目標語,融入目標語文化。學習者不是被迫學者,例如父母的要求或基于考試的壓力。工具性學習動機,語言作為一種工具,去實現相應的目標,比如深入學習,留學等。第二種分類: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這兩方面源于學習者內在和外在的刺激。外在動機表現在來自老師,父母的表揚。外在動機相比于內在動機,持續狀態更短。而內在動機則更利于學習者學習,是學習者出于自我愛好或挑戰,自愿學習。二語的習得需要一個持續的狀態,因此,老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地刺激學習者內在動機,安排更多有趣的教學活動促動以及保障學生學習。
(2)自尊心。自尊心是另一個重要的情感因素。自尊心指通過判斷事物的價值性,作出相應的態度選擇,從而判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做某事。研究發現,學習者自我認定程度與成功成正相關。Dr Martin Covington (1989)在加利福利亞對自尊和成就之間的關系,做了深度的調查,得出教師對學生地指導,可以彌補學生自尊心的不足。
(3)焦慮。焦慮通常表現為內心恐懼,缺乏自信,自我懷疑和沮喪等心理狀態。比如,害怕考試和班上發言。Scovel 定義焦慮是一種理解狀態,對事物的一種模糊的恐懼感。二語習得中,恐懼作為一種消極因素。當學習者處于任務環境下,因自我懷疑,不安,恐懼會導致任務的失敗。
三、中學英語教學現狀
中國貧困地區的英語教學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1.教師采用語法翻譯法教學。只重視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教育,相比交際法,學生學習壓力更大,降低學生的自信心,厭惡學習。2.從中國學生的角度來看,中國學生害怕丟臉,害怕參與課堂活動,特別是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3.中國英語學習,于應試英語環境下,內在動機不強,多數是出于外在動機。從而學習效率低,學習效果不佳。
四、建議
教學目標應圍繞“全面人才”這一理論,設計出更合理和有趣的課堂活動。并基于不同類型的學習風格,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創造一種舒適有趣的學習氛圍,緩解學生的焦慮感,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
五、結論
本篇論文主要研究了情感因素對二語習得的影響。主要是從動機,焦慮,自尊心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從中國英語教學現狀來談,中國英語教學應如何從傳統教學法向情景交際法改變。
References:
[1]Castillo,G.1973.Left-Handed Teaching[A].In Lessons in Affective Education[C].New York:Holt.
[2]Covington,M.1989.Self-esteem and Failure in School[A].In The Social Importance of Self- Esteem[C].Berkeley,CA:U.C.Press.
[3]Gardener,R.C.1988.The socio-education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ssumption,findings and issues[J].Language Learning,38:101-126.
[4]Roger,C.1969.Freedom to Learn:A Way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M].Columbus,OH:Charles E.Merri.
作者簡介:胡娜娜(1994-),女,漢族,重慶人,現為重慶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專業:外國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