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宏星
摘要:教學內容優化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人才培養為大學的核心職能,科研首先就應該直接為教學服務。本文從優化教學內容的視角,以微觀經濟學教學為例,探討教學科研融合問題。教學科研化是教學內容系統性、邏輯性、前沿性的保障.科研教學化是科研成果傳播、傳承、創新的平臺。
關鍵詞:教學內容優化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微觀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2-0003-02
一、顯性知識、隱性知識與教學內容優化
技術進步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收集、搜索與傳播成本,人們可以通過網絡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便捷地獲取書籍、論文等文獻資料。如果大學教育成了一本書、一張卷、一紙文憑,成了老師朗讀教材、學生背誦教材、考試默寫教材,那么大學生完全可以不受授課時間地點的限制,通過書籍購買、借閱自學成才!學生們為什么還要付學費走進課堂聆聽老師的教誨呢?要讓學生心甘情愿地走進教室。教學內容就應該是教師精心優化的結果。而不應該是在書店、互聯網就可以買到的一本教材。
波蘭尼將知識分為兩種類型:他將用文字,圖表以及數學公式表述的知識稱為顯性知識(Codified Knowledge);把無法用書面文字表述的,以及通過身體語言表述的,在做某件事情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稱為隱性知識(TaeitKnowledge)。波蘭尼認為相對于顯性知識而言,隱性知識具有理論上的優先性,波蘭尼指出,隱性知識本質上是一種理解力,即領會經驗、重組經驗的能力。
筆者認為,從理論上看,波蘭尼關于知識的分類理論,有助于我們解讀教學內容優化的必要性與優化路徑。
按照波蘭尼的知識分類理論。教材顯然是顯性知識。顯性知識的最大優點是便于傳播、獲取。只要愿意,全國所有的大學都可以選擇北大、清華的教材供學生使用。如果教學只是傳授顯性知識,那么,學生們為什么還要樂此不疲、爭先恐后地讀名校、拜名師呢?正是高校間隱性知識的差異性決定著高校辦學質量的優劣。教學內容不同于教材內容。正是因為教學內容融入了教師個性化的隱性知識,而這種隱性知識,只有在課堂與老師的面對面聆聽與溝通中才會學到。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被拍成了1983版、1994版、2003版與2008版等不同版本的電視劇。毫無疑問,同一本原著經過不同導演的演繹得到不同的口碑。筆者認為,教材恰似原著,教師仿佛導演。同樣的教材經過不同教師的講授,一定會有迥異的效果。而且,優化教學內容遠遠比拍攝電視劇困難得多,因為原著是固定不變的,而教材的理論知識卻是與時俱進的。特別是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其理論內容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完善發展的揚棄過程。教學內容優化就是要使教學內容融入教師的科學研究成果。融入只有課堂教學學生才能學到的隱性知識。
為優化教學內容服務的科學研究與一般意義上的科學研究不同。要有獨特的創新性。這種創新性既可以是原創性,也可以是廣泛性。原創性是指教師要對理論研究或者現實應用有獨特的個性化的詮釋與解讀:廣泛性是指視教材為參考文獻,為講授一門課程,教師要博覽群書,抽象歸納吸收“群書”之長,兼容并包,通過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任何單一教材無法提供的隱性知識。
二、教學科研化:系統性、前沿性與微觀經濟學教學內容優化
目前的微觀經濟學教材從內容上看大都以主流經濟學的“看不見的手”原理為主,但是,主流經濟學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提出的“看不見的手”原理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完善與發展。在學術專著、論文中的理論經濟學研究成果雖然沒有寫進教材。但是這些科學研究成果有必要融入課堂教學,使教學內容得到優化,筆者稱之為教學科研化。筆者認為,目前的微觀經濟學教材在理論體系與理論內容上都需要授課教師進行優化。
從理論體系上看,教材只是一個劇本、一篇參考文獻。曼昆先生的《經濟學原理》是一本非常優秀的經濟學教材,在國內有很好的銷量與口碑,包括筆者所在的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在內的很多大學都把這本書作為經濟學、管理學專業的教材。出于不同的寫作目的與需要,書籍是可以體現作者的研究興趣與偏好的,也就是說,書籍的獨特性遠比完整性重要。
但是,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框架應該是完整的,課程體系應該是系統的。作為一本書籍,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微觀部分沒有體現消費者選擇理論的效用理論、廠商理論的生產理論。而作為需求理論與供給理論的邏輯延伸與現實應用。消費者行為理論與廠商理論是微觀經濟學教學的核心內容。因此,作為一門課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在框架體系上必須作出調整優化。
筆者將微觀經濟理論分為相互聯系的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需求、供給、均衡、彈性與效率(剩余)構成的基礎理論部分,由六章構成;第二部分為消費者行為理論與廠商理論,由效用理論、生產理論與成本理論三章組成;第三部分為市場結構理論,包括完全競爭、壟斷、壟斷競爭與寡頭壟斷四章。當研究的焦點由個體分析(單個消費者、單個企業)轉向消費者之間、企業之間以及消費者與企業間的相互影響時,外部性與公共物品便得到關注,在筆者的授課實踐中,第十四章關注了這一問題。筆者在授課框架中將外部性與公共物品放到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最后一章。因為依據主流經濟學的邏輯。正是由于外部性與公共物品的存在才需要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而政府干預經濟的目標與手段恰恰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內容,這樣看來,外部性與公共物品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將微觀經濟學與后續課程宏觀經濟學有機相連。
從理論內容上看,微觀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市場結構理論一直飽受質疑。在諸多著名學者的研究推動下取得了很多豐厚的成果。企業理論不再僅僅是生產理論與成本理論,而發展成包括企業的本質、邊界與內部結構的全新理論:市場結構理論早已不再以企業的數量多寡作為競爭與壟斷的判斷標準。主流經濟學的市場結構理論還存在混淆壟斷與競爭優勢、完全競爭的自由進入與自由退出假設也與其短期均衡與長期均衡的劃分相悖等諸多缺陷。教學內容如果不及時反映、吸納這些科研成果,就會帶來理論的混亂與實踐的困惑。
三、科研教學化:通俗性、應用性與微觀經濟學教學內容優化
微觀經濟學屬于理論經濟學,理性不同于直覺,理論有別于常識。學生們大都認為理論是抽象的、枯燥的甚至是無用的。其實不是理論抽象、枯燥、無用,而是授課教師的講授使理論抽象、枯燥、無用。理論是個替罪羊,授課教師才是惹禍的月亮。科研教學化就是理論的具體化、通俗化,就是要體現、實現理論的應用性與實踐價值。
案例教學是對理論做具體化、通俗化解讀的有效途徑。經濟學理論既然是對經濟、社會現象的概括、總結與提煉,其理論精髓所體現的哲學思想就理所應當地可以還原到各種經濟、社會現象之中。限于篇幅,筆者以微觀經濟學的成本理論為例,分析對理論內容所做的通俗性、應用性優化實踐。
筆者從幾個案例開始關于成本問題的講授:
假定周杰倫要在你所在的城市開演唱會。你花888元買了一張門票。在演唱會開始前兩天,你丟失了門票,于是又花了888元買了一張。兩天后,你如愿以償地觀看了杰倫的演唱會。現在的問題是:看周杰倫的演唱會,你的演唱會門票成本是多少錢?
當我們乘坐火車的時候是按照身高來確定票價的。身高為1.2-1.5米的,須購買半價票,超過1.5米的,須購買全價票:當我們用火車運送貨物的時候是按照重量來確定運費的。為什么客運價格按照高度而貨運費用就依據重量呢?
在三鹿奶粉所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河北省政府決定對三鹿集團立即停產整頓。三鹿集團董事長和總經理田文華被免職,隨后被刑事拘留。石家莊市分管農業生產的副市長張發旺、石家莊市市長冀純堂、石家莊市委書記也相繼被免職。2008年9月22日,李長江引咎辭去國家質檢總局局長職務。毒奶粉事件在中國形成了一股“行政問責與司法問責風暴”。企業產品質量出了問題,緣何又要問責市長、市委書記,乃至質檢總局局長?
《宰相劉羅鍋》是一部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劇中總有這樣的情節:劉羅鍋即便讓皇上很惱火,皇上也很少治劉羅鍋的罪。可一旦劉羅鍋微服私訪或被貶到縣衙就會備受折磨。連皇帝都讓三分的宰相,到了民間就會遭受欺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我們如何從成本理論來詮釋這一現象呢?
在提出一系列問題后。筆者會在教學中引出成本理論,將要學習的成本理論與上述案例對應起來:經濟學的成本理論從成本的視角關注上述事件,成本是我們做事的代價。如果我們低估成本,高估收益,就會理直氣壯地做傻事。大家日常生活中所談論的成本大都屬于會計成本:如果你正在經營一家企業。你購買的廠房、生產設備花銷被稱作固定成本;你支付給員工的工資被稱作變動成本;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之和被稱為總成本:總成本與產量的比值被稱為平均成本。會計成本告訴我們的是我們做事情的代價,這些代價都是可以用貨幣衡量的。不過,你的付出遠不止這些會計成本!你的付出也絕非貨幣可以衡量!成本理論將帶領同學們了解經濟學成本家族赫赫有名的四大成員:沉沒成本(Sunk Cost)、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機會成本(OpportuniIv Cost)與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別看它們的名字怪怪的,本事可真是不得了。通過成本理論的學習,同學們就可以破譯上述所有問題。同學們還會驚喜地發現:經濟學成本改變的不僅是我們對做事情代價的認識,還有我們的思維方式。
四、結語
教學內容優化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給定人才培養為大學的核心職能。科研首先就應該直接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教學內容不只是教材內容,教學內容必須得到優化。以經濟學為例,在教學內容上,教學要科研化,不斷吸納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并運用理論對社會熱點做個性化的詮釋,使教學內容具有“個人觀點”、隱性知識;在講授方式上,科研要教學化,用通俗而不是抽象的語言解讀經濟學理論與社會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便于經濟理論與科研成果的應用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