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軍



摘要:深入分析吉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就業的現實情況對推動吉林省的經濟、加強政府責任、促進社會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主要從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總體規模、文化程度、性別結構、轉移流向、轉移的途徑、農村勞動力的從業結構這六大方面,深入分析吉林省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就業,總結轉移與就業過程中顯現的特點,通過分析研究從整體上把握現實情況。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2-0029-02
吉林省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就業問題主要是在城鄉統籌背景下進行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五個統籌”的概念,而城鄉統籌是基礎與核心,在城鄉統籌的進程中解決勞動力轉移與就業問題。不僅對促進農村發展與社會進步產生積極性的意義。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十八大報告特別指出,妥善處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當前的重要任務。主張大力統籌城市與鄉村的發展力度,激發農村的經濟活力,不斷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達到共同繁榮的目的。報告中多次提出對農村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政策,讓農民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同時各省也要認清和解決農村勞動力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以實現農村的快速發展。
一、總體規模
吉林省在2006年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人數為84.5萬人。從性別來看,女性農村勞動力人數為26.5萬人,而男性農村勞動力人數為58萬人,男性比重大于女性。從年齡來看,20歲及以下占17.6%;21-30歲的占36.0%;31-40歲的占24.9%;41-50歲的占14.5%;50歲以上的占7.0%。可以看出21-30歲之間的勞動力成為外出務工的主力軍。
二、文化程度
吉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從數量上看,吉林省農村受教育的人口未上過學的比重達到6.17%。大部分農村人口在小學與高中水平居多,分別占4.70%和4.07%:從性別上看,女性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較低,未上過學的人數達到4.07%,而男性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比女性高。
吉林省農村勞動力外出從業的人員中比重最大的是初中文化水平,占69.9%,比重最小的是不識字或者識字很少的人員,比重達到0.90%,小學水平的人員占到19.5%,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員占到6.60%,中專文化水平的人員占到1.90%,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員為1.2%。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性別結構
2006年。在吉林省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占68.6%,人數為58萬人;女性占31.4%,人數為26.5萬人。說明在外出打工過程中主要以男性為主。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流向
依照數據顯示。吉林省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流向大部分都在吉林省內流動。在吉林省內從業人員占了74.2%,在吉林省外從業的農村勞動力僅僅有25.8%。這就表明吉林省農村勞動力外出的輻射范圍有限,而且外出務工人員有55.9%選擇鄉外縣內或縣外市內,只有18.2%在市外務工。這有顯示著內向的流動特征。
五、農村勞動力轉移途徑
吉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途徑以自行外出為主要渠道,占50%以上。由親戚介紹作為轉移渠道的比例為40%。同時。政府組織不到5%。這說明我省的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存在著滯后性。
六、農村勞動力的從業結構
從表3的數字來看。吉林省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從事的大部分是第三產業。比重為59.2%,第一產業為4.3%。第二產業為36.5%。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明顯多于從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人數。吉林省的第三產業從業人數還高于全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這些地方的第三產業從業人數。
可以看出,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服務業、制造業這四大部分成為農村勞動力從業的主要首選。建筑業的比重是23.5%,住宿和餐飲業的比重是17.9%,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占15.1%,制造業的比重是11.6%。
七、相關制度安排與建議
(一)完善土地制度,實現分散化向規模化的經營
目前,土地制度使得農村土地在使用上相對分散、土地的使用效率不高、土地產出也很有限。另外,不能大規模的作業也決定了農村勞動力只能進行省內轉移、放棄跨省轉移以便農忙時節回鄉務農。
首先。應加快制定農民對土地具有使用權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農民對土地的依賴,使他們能安心放心進城務工。其次,開放農民對土地流轉的權利。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多種規模經營方式并存,發揮農民的主動性,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保障農民權益,有利于農村快速發展。
(二)拓寬經濟形式,實現單一化向多元化的發展
吉林省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經濟形式過于單一。不利于拓寬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流向與轉移途徑,容量小不利于吸納大量的農村勞動力。
首先,充分動用各種社會資源吸引資金和社會資本的注入,進一步擴大融資手段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其次,升級產業結構,通過購并、重組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在第三產業中加大科技投入,形成新的服務體系與經營管理模式,這有利于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三)發展鄉鎮企業,實現弱輻射向強輻射的轉變
鄉鎮企業數量的下降、資金技術的短缺與管理思想的落后阻礙了集聚農村勞動力的能力。
首先,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實行項目引進、招商引資。先引進專業性與科技性較低的項目來做到初步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總結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引進科技含量高的項目,進一步推動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其次。根據鄉鎮企業的不同規模,分門別類進行特色創新與功能創新。鄉鎮企業要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增加競爭力,同時針對不同的規模,有針對性地進行設備的淘汰與更新。重點發展加工業與服務業等屬于勞動密集型的相關產業。在種類上和質量上都能滿足不同的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需求。
(四)提高整體素質,實現“三低”向“三高”轉變
目前吉林省農村勞動力面臨著“三低”問題,即文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低、維權意識低。這是嚴重阻礙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就業的障礙性因素。
首先,政府要整合培訓項目與資源,籌建資金建立培訓體系。大力發展陽光工程、科技培訓等各種形式的培訓。其次,應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與相關法律法規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專業技術與維權意識。培訓部門要切實了解當前的就業需求情況、詳細制定任務方案、建立培訓信息反饋制度、效果評估機制,從而形成一整套系統,讓農村勞動力在就業培訓中獲得提高。
(五)加強市場運作,實現政府型向商業型轉變
吉林省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就業都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應進一步加強市場的作用。
首先。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有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就業的政策,宣傳積極向上的外出觀念,讓農村勞動力在經濟上與思想上都能獲得收益。做好農村勞動力輸入與輸出的服務保障。
其次,充分調動中介機構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就業過程中的管理作用。使之成為農村勞動力與企業進行有效溝通的平臺。
最后。還要認識到市場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就業中所起到的作用,通過各種協會與經濟組織的運作,將政府主導的管理模式轉變為商業型的管理模式。有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六)規范保險制度,實現兩地制向一體化的轉變
農村勞動力轉移意愿的下降與缺乏相應的社會保障與保險制度有關,由于合法權益得不到相關組織維護,大大影響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積極性。吉林省應制定城鄉統籌下的保險制度,包括社會養老與醫療保險,實現城市與農村保險制度的一體化轉變。在補貼與繳費方面要城鄉一致。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所涉及的保險制度能順利過渡轉換,消除因身份導致的各種保險制度的限制。加快城鄉保險制度的一體化進程。能極大地調動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就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