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雷
摘要:凱恩斯革命無疑是20世紀經濟科學中的大事,但由于《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的高度爭論性和晦澀難懂,關于凱恩斯對經濟學的具體貢獻一直存在著爭議。凱恩斯認為作為傳統就業理論的勞動供給理論、薩伊定律和利率理論均建立在特殊假設前提之上,這使得傳統經濟學成為分析特定經濟狀態的特殊經濟學。凱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作為一種新的就業理論和一般性的經濟分析框架。其中,企業家對未來市場需求的預期、生產成本條件和企業家之間的競爭決定了均衡就業水平。同時。貨幣的特殊性質使得貨幣利息率維持在較高水平,阻礙了投資增長,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使得經濟停滯在非充分就業的均衡。因此,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是以建立在貨幣特殊性質基礎上的利息率理論為中心環節的一般性的就業理論。但《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之后的宏觀經濟學并沒有沿著有效需求原理的邏輯發展,凱恩斯革命被逆轉了。
關鍵詞:凱恩斯革命;后凱恩斯經濟學;有效需求;貨幣利息率
中圖分類號:F091.3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7)02-0019-07
一、引言
1936年,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至今已整八十年。人們經常用“凱恩斯革命”來形容《通論》產生的影響,它說明了政府干預經濟的必要性,打破了關于經濟運營的“自由經營論”共識。直至今天,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充分就業政策、經濟發展政策和國際貨幣體系等方面依然可見凱恩斯經濟學的廣泛影響。每逢經濟形勢變化。國家干預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爭論便出現,其中也總可以見到凱恩斯經濟學的身影。
凱恩斯對經濟實踐的影響是明確而深刻的,但關于《通論》對經濟理論的貢獻卻一直存在著爭議。雖然經濟學家們普遍認同薩繆爾森的觀點——凱恩斯對經濟學的影響是20世紀經濟科學中最重大的事件,但說到凱恩斯對經濟學的具體貢獻卻從來沒有達成共識,相關的研究文獻仍在以指數形式增長。Hicks、Modigliani、Klein、戴維森、Minsky、Coddington、Meltzer與chick等對《通論》的真實含義或凱恩斯革命的真正意義做了各自的解讀,其中有三種影響最為廣泛:第一種認為《通論》是對傳統經濟學的徹底顛覆,凱恩斯關于不確定性的說明否定了傳統的個人選擇理論的合理性。而且在一個迅速變化的世界,建立在“其他條件不變”假設上的均衡理論也是沒有意義的。第二種建立在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的研究基礎上,將《通論》解讀為關于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的理論,其核心是IS-LM模型。第三種將非自愿失業解讀為個人選擇基礎上協調失靈的結果,認為《通論》暗示了一種非均衡理論。各種不同的解讀既是沖突的又是互補的,這充分體現了《通論》的晦澀難懂。Samuelson曾直言“《通論》是一本結構混亂、文筆糟糕的書,……不適合教學使用。它給人感覺傲慢、粗暴、挑起了爭論,對相關人士也沒有表達慷慨的謝意”。另一方面,人們卻也從中發現了《通論》的包容性和理論可行性。
筆者認為《通論》之所以晦澀難懂,是因為它是一部高度爭論性的著作。凱恩斯聲明“除非使用高度抽象的辯解和相當多的爭論。我就不能達到我的目的,來說服經濟學者,使他們能以辨別真偽的態度重新考察他們的某些假設前提”。凱恩斯在批判傳統經濟學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框架。本文試圖闡明這一過程,通過梳理《通論》中的理論爭論,說明凱恩斯革命的真實含義。概括講,凱恩斯認為傳統經濟學既不能解釋大蕭條時的大量失業,也不能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原因在于傳統就業理論中的勞動市場供求理論和薩伊定律建立在特殊的假設前提基礎上。這些假設前提代表的是經濟的特殊狀態,不是常態。這樣的理論應用于現實時自然面臨極大的限制,而忽略這些前提的勉強應用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凱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作為一種新的就業理論,表明在不確定的條件下,人們會偏好貨幣這一具有特殊性質的資產。這會使得貨幣利息率維持在較高水平,阻礙投資的增加,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使得經濟停滯在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相比傳統經濟學而言。凱恩斯的理論不需要特殊的假設,更貼近現實,是更一般化的理論。如果在凱恩斯的理論中施加一些假設。傳統經濟學的結論依然成立。或者說,只要傳統經濟學依賴的特殊經濟狀態得以實現,它仍就是正確的。
二、《通論》中的理論爭論
《通論》中的批判對象是傳統經濟學中的就業理論,包括勞動市場供求理論、薩伊定律和利率理論。
1.傳統就業理論
勞動市場供求理論可用圖1說明。
圖1中橫軸為就業量,縱軸為實際工資(即勞動報酬所能購買的工資品數量)。DD為勞動需求曲線,假設前提是企業家按照“工資等于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的原則(W=P·MPL或W/P=MPL)確定勞動需求。SS為勞動供給曲線,假設前提是勞動者按照“勞動的邊際負效用等于實際工資的邊際效用”的原則確定勞動供給。勞動供求曲線的交點決定均衡的就業數量和實際工資水平,一旦偏離均衡點,出現供過于求或供不應求,實際工資就會立即調整,使勞動市場回到均衡點。
薩伊定律則保證了均衡的就業量就是充分就業的數量。薩伊定律可簡要表述為“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它假設的經濟情境是生產是為了滿足需要,分工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們不能生產自身需要的所有產品,產生需要后便將自己生產剩余的產品拿出來,去換自己需要的產品。在這種情境里,之所以有供給(將自己的剩余產品提供出來這一行為)正是因為有對其他產品的需求。于是,一定的供給對應一定的需求,“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假設人們的偏好是非饜足的,即消費的產品越多越好,則無限的需要產生無限的供給,直至所有資源都被充分利用,整個社會達到了充分就業點。薩伊定律意味著經濟社會不會產生需求不足進而導致失業的情況,即不可能出現充分就業在N點,而社會總產量停留在N之前,產生資源閑置和失業的情況。
在現實經濟中,薩伊定律相當于假設“事前的”收入等于支出,即收入中沒有被消費的部分。全部轉化為投資。保證這一機制順利實現的是傳統經濟學的利率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儲蓄是收入中沒有被消費的部分,代表了一筆資金的供給,是利率的增函數,取決于人們消費的時間偏好:投資代表對一筆資金的需求,是利率的減函數,取決于資本的邊際產品;當人們增加儲蓄時自動使得利息率下降,而利息率下降的程度剛好使得投資的增加等于儲蓄的增加。如此,便沒有了需求不足的問題。
因此,傳統就業理論中只存在由于“人們拒絕接受相當于他們的邊際生產率的產品價值的報酬而去工作”的“自愿失業”,和由于“專業化的資源的比例暫時失調”“未預見到的變動導致的時間的拖延”“從一種工作轉移到另一種工作所必須有的時間”等原因造成的“摩擦性失業”,而不存在由社會總需求不足導致的非自愿失業。
2.凱恩斯的批判
凱恩斯認為傳統就業理論錯在其假設前提。在勞動市場供求理論中,凱恩斯接受了勞動需求曲線的理論,不接受勞動供給曲線關于“當就業數量為既定時,工資的效用等于該就業量時的邊際負效用”的假設。凱恩斯反對的理由有兩條:其一,現實中勞動者要求得到的是一定量的貨幣工資,而不是實際工資。通常勞動者會抵抗貨幣工資的削減,但當物價上升時,他們并不拒絕工作。其二,“工資的效用等于該就業量時的邊際負效用”,意味著勞資雙方工資協議確定的貨幣工資值可以確定實際工資的大小,但這一點是與傳統經濟學的知識相矛盾的。一般認為價格取決于以貨幣表示的邊際成本,而貨幣工資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邊際成本,因此,貨幣工資變動往往帶動價格變動,使得實際工資基本不變。
根據傳統就業理論,非自愿失業的存在是由于勞動者提出的實際工資要求超出了經濟機構的生產率,且拒絕接受貨幣工資的削減。凱恩斯指出這樣解釋美國在1932年的失業問題是說不通的,因為當時的事實是企業的生產率沒有降低,勞動者也并沒有改變實際工資要求,失業卻大幅增加。忽略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導致了理論與現實的脫節,顯然,這要歸因于表明“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的薩伊定律。凱恩斯指出,這一理論忽略了流動性偏好,人們收入中沒有被消費的部分并不是全部轉化為儲蓄,一部分會以貨幣的形式留在手中。此外,傳統利息理論把儲蓄設定為利率的函數,忽略了收入對儲蓄的影響,但很顯然,當收入增加時,儲蓄也會隨之增加。然而收入又受投資的影響。投資增加時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又引起被假設為唯一內生取決于利率的儲蓄函數的移動,因此,這個體系是不穩定的。凱恩斯指出傳統利息率理論只適用于一種特例——實現了充分就業的靜態社會,在其中,收入是固定的,貨幣的投機動機為零。
基于上述理由,凱恩斯在《通論》第一章“何謂通論”中開門見山地聲明:我將要進行爭辯,說明古典學派的假設條件只適用于特殊情況,而不適用于一般通常的情況。古典學派所假設的情況是各種可能的均衡狀態中的一個極端之點。此外,古典理論所假設的特殊情況的屬性恰恰不能代表我們實際生活中的經濟社會所含有的屬性。結果,如果我們企圖把古典理論應用于來自經驗中的事實的話,它的教言會把人引入歧途,而且會導致出災難性的后果。
正是因為認識到了傳統經濟學理論的錯誤及其嚴重的誤導性,凱恩斯在寫給蕭伯納的信中宣告了寫作《通論》的雄心,“你必須知道我自己正在寫一本有關經濟理論的書,這種理論對世界如何看待經濟問題的思路會從總體上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我并不認為它能立即發揮這樣的作用,但在以后十年里會產生這樣的作用”。“這樣一本書的寫作注定是困難的:對于作者而言,寫作本書是一個長期的掙扎過程,以求規避傳統的思想和說法。……本書以如此復雜的方式所表達的思想卻是很簡單的。困難之處并不在于新思想,而在于舊學說。這些舊學說,對于我們這些大多數受其哺育而成長起來的人而論,已經深入到我們頭腦中的每一個角落”。
可見,《通論》的寫作是一個試圖擺脫傳統思維方式,建立新的思考經濟問題方式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批判傳統就業理論,建立新就業理論的過程。因此,要想理解新理論,了解舊理論的內容和凱恩斯對它的批判是必要的。但是否定了勞動供給理論,只接受勞動需求理論,凱恩斯又如何確定就業量與實際工資水平呢?答案就在他的就業理論——有效需求原理中。
三、有效需求原理
1.一種新的就業理論
凱恩斯將企業雇傭一定數量的勞動生產產品,然后銷售后的收人稱為該就業量的產品賣價。他據此定義了總需求函數和總供給函數。從企業家的角度看,若就業量為N,預期與它相對應的產品賣價為D,則二者之間存在函數關系。D=f(N),為總需求函數;另外,與N相對應的有一個企業家能夠接受的最低的產品賣價z,低于它,企業家不會雇傭N單位的勞動。Z與N的函數為總供給函數,記為Z=Φ(N)。如圖2所示。
圖2中,社會均衡就業量為N*,此時企業獲得正常利潤,低于N*,預期產品賣價超過企業能接受的最低賣價,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競爭會使得新的企業加入從而增加勞動雇傭,而高于N*,企業面臨虧損會減少勞動雇傭。在這個不考慮勞動供給的分析框架里,就業量由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和它們之間的競爭確定。企業的預期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企業從事生產與銷售產品之間存在時間距離,因而雇傭勞動數量的決策依據只能是對未來產品銷售情況的預期,準確地說是對未來市場需求的預期。需求通過企業家的預期影響就業量,均衡就業量對應的需求即為有效需求。設N為就業量,Dw為有效需求,則就業函數為N=F(Dw)。假設有效需求和就業量在各個行業中是按比例分配的,總體就業量確定后,工資品行業的就業量可以確定。進而工資品行業的勞動邊際產品可以確定,根據凱恩斯接受的勞動需求理論(W/P=MPL),工資品行業從而整個社會的實際工資水平得以確定。因此,實際工資水平取決于工資品行業的勞動生產率而不是勞動者的邊際負效用,后者只是限制了就業量的最大值。顯然,沒有理由認為有效需求確定的就業量一定對應著充分就業水平,或者說有效需求原理恰恰表明只要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就可以產生非自愿失業,而且這是一種均衡狀態,如果沒有外在力量的干擾將會一直持續下去。
2.有效需求不足分析
凱恩斯將總需求分為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D=D1+D2。消費需求D,取決于收入和消費傾向。在技術、資源和成本條件既定的情況下。收入取決于就業量N。消費傾向被認為取決于社會的心理特征,人們傾向于只消費收入的一部分,即消費傾向x小于1,于是有D1=x(N)。均衡就業數量取決于有效需求,即由D:z(或x(N)+D2=Φ(N))確定。假設消費傾向和成本條件既定,則有效需求取決于投資需求。因為投資需求確定了總需求曲線的位置,從而確定了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的交點。
社會投資數量取決于資本邊際效率和貨幣利息率之間的關系。凱恩斯把資本邊際效率定義為一種貼現率,根據這一貼現率,資本在壽命期間所提供的預期收益的貼現值之和等于資本的供給價格。假設資本可以使用n期,資本邊際效率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R0為資本的供給價格,Ri為資本在第i期的預期收益,J為n期后資本的殘存價值。入為使得資本的預期收益現值之和等于其供給價格的貼現率。入代表資本在n期中的預期平均利潤率,因為它的值取決于資本的預期收益和供給價格。貨幣利息率代表投資的機會成本。企業的投資決策就是比較項目的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前者大于后者表明有利可圖,可以投資,否則不投資。
預期收益部分取決于現有資本資產的存量、消費者的需求、有效率的生產所需的資本數量,有效需求的大小部分取決于這些變量在未來的變化。凱恩斯指出,企業家對決定投資項目收益的變量在未來的變化往往缺乏了解,預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比較確定的事實。因此,現時存在的事實不成比例地進入了關于預期收益的形成中,甚至,人們往往按照某種默契或成規來行事,而所謂成規的實質是“除非有明確的理由來期望事態的變動,否則,我們會假定現行情況永遠會繼續下去”。但是作為群眾心理的后果,成規容易受到突如其來的看法的改變而發生劇烈變動。有組織的投資市場(股票交易所)的存在一方面增加了投資項目流動性,促進了投資,另一方面投資利潤暫時的波動往往會對股票價格產生過大的影響,加劇了預期的波動性。盡管如此,凱恩斯仍然認為預期是穩定的,因為有些因素可以形成對不穩定因素的抵消。比如,許多投資項目主要考慮近期的收益,較容易形成預期;一些期限很長的投資項目,可以通過簽訂長期契約的方式將風險排除;一些公共事業的存在,使得政府可以通過壟斷勢力獲得穩定的收益。預期穩定的條件下,利息率成為了決定投資進而有效需求的變量。
貨幣利息率的決定性影響源于貨幣是一種特殊的資產。凱恩斯表明任何一種資產(耐久性商品)都有自己的利息率。資產利息率的大小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資產在生產過程中的收益或產品q。二是資產的耗損或保管費c。三是人們為了資產可以換成現款的方便之處而愿意支付的一定代價,稱作流動性升值1。單位時間內,資產的利息率等于收益減去保管費再加上流動性升值,即q-c+1。正在使用中的資本特點是收益大于保管費,而流動性升值可以忽略不計,閑置資本的特點是保管費較大,而收益和流動性升值幾乎沒有。貨幣的特點是收益和保管費可以忽略不計,而流動性升值較大。隨著數量的變動,一般資產的產品和保管費都會有明顯變動,而流動性升值變動較小,因而利息率會有明顯的波動。但凱恩斯表明貨幣利息率下降緩慢,甚至持續固定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因為相比其他資產,貨幣有一些特殊的性質:一是生產彈性為零,即企業不能隨意增雇勞動力用于增加貨幣。二是替代彈性為零,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不會隨著用勞動衡量的貨幣價值的提高而轉變成對其他資產的需求。三是貨幣能滿足流動性偏好,當貨幣利息率低到一定程度時,無論貨幣數量如何增加也不能再降低利息率。四是貨幣作為價值標準,經濟中的契約都是用貨幣單位簽訂的,而貨幣工資又具有粘性,貨幣價值的穩定使之成為轉移購買力的最佳選擇。
貨幣利息率往往構成投資的障礙。因為當所有資產的資本邊際效率中的最高者等于所有資產的利息率的最高者時,新資產的生產便停止了。假如經濟中沒有貨幣資產,也沒有類似的流動性升值超過保管費的資產,需求的變動帶動供給數量的變動會使得各類資產的利息率大幅下降,帶動資產的生產增加直到充分就業為止,此時經濟達到了均衡。但較高水平的貨幣利息率使得投資數量在到達充分就業以前就不再增加了,經濟在充分就業前就實現了均衡。
另一方面,資本邊際效率和貨幣利息率的比較這種投資決策方式能夠在企業投資活動中發揮作用的大小還要取決于人們的信心狀態,人們越相信自己對資本邊際效率預期是正確的,對投資決策產生的影響越大。事實上,人們關于未來的知識是相當有限的,或者說是相當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是絕對的不知道、不了解,凱恩斯稱之為“根本的不確定性”,以區別于可以通過概率或方差來刻畫的不確定性。更有甚者,很多時候,企業家投資并不基于精確的成本收益核算,而是基于樂觀情緒,或者純粹的做事業的偏好。如此一來,投資更容易受到一些偶然事件的影響而產生波動,對有效需求造成不利影響。
四、凱恩斯革命
1.《通論》的革命性
眾所周知,《通論》的寫作背景是大蕭條,但凱恩斯的首要目的并不是為現實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而是論述有關理論問題。或者說,他旨在說明大蕭條中的嚴重失業問題之所以遲遲不能解決,是因為人們用來思考失業(或就業)的經濟理論錯了。
凱恩斯接受了勞動需求曲線關于企業家按照“工資等于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的原則(W=P·MPL或W/P=MPL)確定勞動需求的假設,但批駁了勞動供給曲線,表明根據“勞動的邊際負效用等于實際工資的邊際效用”原則確定的勞動供給量只是可能的就業量的最大值。在有效需求原理中,企業預期的社會總需求決定就業量。工資品行業的就業量決定了勞動生產率,并根據“實際工資等于勞動的邊際產品”原則確定實際工資,整個社會的實際工資水平也得以確定。薩伊定律使得傳統理論忽視了總需求。只能解釋摩擦性失業和自愿失業。從有效需求原理的視角看,這實際上是假設企業在任何就業水平上都可以實現正常利潤,相當于假設了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是重合的。傳統利率理論從另一個層面上保證了薩伊定律的成立。凱恩斯指出這一理論暗含了收入不變的假設,并且忽略了人們的流動性偏好。《通論》第十七章闡明了貨幣的主要性質,構建了新的貨幣利息率理論(即流動性偏好)的基礎。流動性偏好阻礙了利息率的下降,繼而阻礙了投資的增加,是有效需求原理的重要一環。因此,傳統就業理論是建立在特定假設前提基礎上的特殊理論。而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是更一般化的就業理論。
我們已經闡明了凱恩斯對傳統就業理論的批判和他的新主張——有效需求原理。《通論》的革命性意義在于表明了傳統理論的錯誤不在理論邏輯而在假設前提。這些假設前提使得它只適用于特殊的情況;而有效需求原理是更一般化的就業理論,凱恩斯通過對貨幣和利息主要性質的說明論證出有效需求不足的存在,解釋了失業均衡和非自愿失業現象。這也說明了凱恩斯為什么將他的著作命名為“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通論”(General Theory)的意思是“一般化的理論”。但是,凱恩斯并不是要徹底推翻傳統經濟理論,在《通論》第二十四章,他對他的新理論和傳統經濟學的關系做了清楚的說明。
2.凱恩斯革命的逆轉
二戰后,新古典綜合派一度被稱為“正統凱恩斯主義學派”,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身居主流經濟學的地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經濟學學生。作為其核心的IS-LM模型也被解讀為凱恩斯經濟學的規范表達方式。新古典綜合派對失業均衡的解釋依據的是下述模型:
(1)
(2)
(3)
(4)
(5)
其中,式(1)為儲蓄等于投資,是產品市場的均衡條件;式(2)為貨幣供給等于貨幣需求,是貨幣市場均衡條件;式(1)和式(2)組成IS-LM模型;式(3)和式(4)分別為勞動需求和勞動供給函數,二者相等表示勞動市場均衡;式(5)為短期總量生產函數,資本數量固定,勞動數量決定產出水平。
新古典綜合派對失業均衡提出了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假設貨幣工資剛性。當由式(1)和式(2)(IS-LM模型)確定的均衡收入低于充分就業產出水平時,相應的就業量低于充分就業,此時勞動市場上供給大于需求,實際工資水平大于均衡值。因為貨幣工資具有剛性,不受勞動市場供求影響,價格水平也與貨幣市場均衡一致而不再調整,所以實際工資不會降低,失業持續存在。如果取消貨幣剛性的假設,價格也是靈活調整的,則市場可以自動走向充分就業均衡。調整機制是勞動市場供過于求促使貨幣工資下降,貨幣工資下降帶動產品價格下降(因為工資是產品價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價格水平下降使得實際貨幣供給量增加,導致貨幣利息率降低,利息率下降刺激了投資進而導致總需求增長,總需求增長阻礙了價格水平下降使得貨幣工資下降速度快于價格水平,實際工資下降。勞動需求增加,這一機制一直持續到充分就業均衡為止。第二種解釋假設存在流動性陷阱。當式(1)、式(2)和式(5)(IS-LM模型、短期總量生產函數)確定的就業量低于充分就業水平時,勞動市場供過于求,貨幣工資下降,帶動了價格水平下降,繼而實際貨幣供給量增加,但因為存在流動性陷阱,利息率并不下降,從而投資不能增加,總需求不能增加,不能阻止價格水平的下降,則價格和貨幣工資同比例下降,實際工資不變,勞動需求不能增加,失業持續存在。第三種解釋假設存在投資陷阱,即投資需求對利率不敏感,利率下降不能刺激投資增加。這一解釋與第二種解釋的區別僅在于實際貨幣供給量增加時利息率下降,但利息率下降并不能帶動投資從而總需求的增加,使得價格水平和貨幣工資同比例下降,實際工資不變,勞動需求不增加,失業持續存在。
分析新古典綜合派對失業均衡的三種解釋,我們得出以下認識:首先,凱恩斯批判的勞動供給函數復活了,勞動需求函數被隱含的假設為與充分就業下的總需求相適應。相應地,實際工資重新由勞資雙方協議確定。凱恩斯強調的企業通過成本條件和預期的總需求進行成本收益核算決定勞動雇用數量,進而確定實際工資的機制不見了蹤影。其次,新古典綜合派的利息理論雖然繼承了凱恩斯關于流動性偏好與貨幣數量決定貨幣利息率的觀點,但《通論》中對貨幣和利息主要性質的說明被拋棄了。最后,三種解釋體現持續性失業存在的思想是因為價格機制出了問題(貨幣工資剛性),或者因為極端的情況(流動性陷阱或投資陷阱),這意味著失業均衡是特殊情況,而傳統經濟學是更一般化的理論。
五、總結
本文試圖通過梳理《通論》中的理論爭論來說明凱恩斯革命的意義。凱恩斯表明作為傳統就業理論基石的勞動供給曲線的假設前提是錯的,因為現實中勞動者關心的是貨幣工資,實際工資并不是由勞資雙方的協議確定的,而是由工資品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決定的。薩伊定律使得傳統理論忽略了需求因素,這只有在“生產是為了滿足需要”的經濟中才有現實意義,或者需要自動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利率理論支持。凱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作為一種新的就業理論,企業家對未來市場需求的預期和生產條件共同決定就業數量。同時,貨幣是具有特殊性質的資產:作為價值標準、生產彈性和替代彈性為零。從而,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貨幣被賦予較高的流動性升值。人們對貨幣的流動性偏好推高了貨幣利息率水平,阻礙了投資的增長,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經濟停留在非充分就業均衡。
凱恩斯革命的意義在于《通論》表明傳統經濟學建立在一些特殊假設前提之上,是適用于分析特殊經濟狀況的經濟學,而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是一個一般化的理論。如果在有效需求原理中增加一些假設,傳統經濟學的結論依然成立。或者說,只要傳統經濟學依賴的特殊經濟狀態得以實現,它仍是正確的。但是二戰后,《通論》被解讀為貨幣市場和產品市場同時均衡的理論,持續性失業被歸因于貨幣工資剛性或投資陷阱、流動性陷阱等極端條件。凱恩斯經濟學成了傳統一般均衡理論的特例,凱恩斯革命被逆轉了。因此,本文的結論是經濟理論中的凱恩斯革命是一場失敗的革命。雖然凱恩斯對傳統理論進行了猛烈而有效的攻擊,并提出了一個替代性的研究框架,但后來的經濟學研究并沒有沿著凱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邏輯發展。
(責任編輯: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