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姿含
摘要:同劇作家一樣,導演不在演出中與觀眾見面,他的存在通過演員和舞臺美術暗示給觀眾。他不像交響樂與歌劇的指揮。也不像足球教練親臨演出與比賽現場。直接表現自己的才華并控制演出和比賽的整個情緒、節奏。導演是個幕后英雄,在演出時必須保持沉默。哪怕他對生活、對劇本產生強烈的激情、獨到的見解,他也必須先期巧妙地傳達給演員與舞關設計,去感染去激發他們,按下啟動他們心靈與情感的電鈕。
關鍵詞:戲劇排演障礙情境動作
中圖分類號:J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2-0114-02
一、戲劇表演中的導演元素
(一)對于事件的處理
說到對于事件的處理,首先應該明確一個問題:如何判別事件?在生活中,有“事件”與“事實”之分,取材范圍非常廣。而在戲劇排練中。對于二者也沒有明確的區別與規定。“事實”常常指已經發生的,社會公眾皆知的真實情況,而“事件”則是指社會上發生的一些具有非比尋常意義的重大情況。換言之“事實”可以說是舞臺上發生的、舞臺上的生活事實,包括臺前幕后以及用語言交代的與劇情有關的事情。“事件”則是舞臺上所發生的具有重大意義,能推動劇情發展或使劇情發生轉折、影響全局的事情。
戲劇中的事件通過行動來表現,戲劇行動由形體行動、言語行動以及心理行動三部分構成。導演的基本創作素材就是演員的舞臺行動,由此導演才能有效地組織舞臺活動。然而并非所有的行動都有戲劇性,正如黑格爾所說:“內在的和外在的有定性的環境、情況和關系要變成藝術所用的情境,只有通過它們所引起的心情或情緒才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情境在得到定性之中分化為矛盾。障礙糾紛以致引起破壞,人心感到為起作用的環境所迫,不得不采取行動去對抗那些阻撓他們的目的和情欲的擾亂和阻礙的力量,就這個意義來說,只有當情境所含的矛盾揭露出來時,真正的動作才算開始。”
(二)道具的運用
道具在戲劇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在許多戲劇中。道具起到了關鍵作用,演出道具、布景道具、小道具等一系列的道具如果沒有被賦予意義,那么就只是一種擺設而已,這是道具最淺層次的使用能力。在舞臺上使用道具,不僅僅只是簡單的表現道具在舞臺上的模式。而是要發揮它的特定功能,注重它的特點,突出個性。使用道具可以創建一個典型的環境和氣氛。
道具可以揭示出時代環境。比如舞臺上如果出現電視。即可判斷這是二十世紀中旬以后發生的事。道具也會揭示出人物特點。我們通常可以從一個人的著裝打扮大致判斷他的職業、地位以及身份。有的戲劇會通過道具來表現人物關系,最顯而易見的就是送玫瑰花,以表示戀愛關系。有些道具貫穿戲劇始終。一直是故事情節的發展線。如《娜拉》中的信。
道具為戲劇演出增加了豐富的立體感和空間感,使戲劇效果更為形象,增加了表演的氣氛。增強了觀眾的共鳴感。戲劇表演離不開道具,道具的使用能夠更形象地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幫助演員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三)空間與調度
在演出中。舞臺調度通過視覺形象及形體造型揭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豐富的精神世界,進而展現人物之間或人物思想中的矛盾沖突。導演常常運用舞臺調度形成焦點,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強調劇本中的某個細節或重要線索。舞臺調度也是幫助演員捕捉人物特定內心情感及正確人物感覺的工具。
舞臺調度是典型的、經過處理的行動表現,并且表達出相對獨立的戲劇內容和導演理念,標新立異。舞臺調度應該有鮮明的形式、深刻的內涵以及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以在戲劇表演中。舞美以及導演的二度創作對于戲劇帶給觀眾的感官感受有很重要的影響。導演要把握戲劇中人物的性格氣質和思想感情。把握劇本的規定情境和人物關系的矛盾沖突。導演在構思中要預見到演出的重要場次安排和劇中的主要人物的行動和生活場景的基本形式。舞臺調度最終是通過導演和演員共同創作而完成的。在排演中,導演應該首先幫助演員建立起人物感。使導演構思的舞臺調度圖形。成為人物有機行動的組成部分。并善于把演員創造出舞臺調度加以提煉和加工。
(四)音樂音響處理
戲劇是視聽結合的藝術,聲音出現在舞臺上,分為三大部分:人聲、音樂、聲響效果。人聲占主要部分,演員對臺詞進行創作后以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來給觀眾。能直觀體現劇中人物細膩的情感和豐富的心理變化。音樂在戲劇演出中雖占次要,但是它對于演出氣氛的烘托、人物情感的宣泄與表達、故事情節的轉折與進展具有非常顯著且不可替代的藝術作用。“音樂卻能同時表達了感情的內容,又表達了感情的強度。它是具體化的、可以感覺得到的我們心靈的實質。”
李斯特熱情而自豪地宣稱:“音樂‘是人類的萬能語言,人的感情用這種語言能夠向任何心靈說話和被一切人所理解。”戲劇音樂的選取與導演對于戲劇本身的情感體驗與判斷有著直接的聯系。戲劇音樂是導演內心情感激發的體現。它是在導演的情感中產生的。決定著戲劇音樂的選擇與創作。可以說導演是戲劇音樂的設計者。選擇正確的、合適的音樂會使整個戲劇演出更加扣人心弦,讓觀眾過目不忘。
(五)戲劇節奏
戲劇節奏是指在戲劇的動作、沖突與劇情的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輕重緩急的變化。因為,一切藝術,包括戲劇在內,都不能脫離節奏而存在。脫離了節奏,就根本不能設想劇本的思想實質和它的形式特征如何體現。劇本的詩意反映在演出的節奏之中。節奏直接或間接地和演出的整個形象結構有著聯系。
戲劇的節奏主要取決于導演對于劇本的理解,導演憑借自己的感受和判斷去進行整場戲劇演出的情緒鋪墊。找準能給予觀眾心理刺激的點。只有抓住正確的戲劇節奏。才能排演出好的戲劇。
戲劇的節奏要從時間長短、動作的幅度與速度等著手。戲劇演出的時長需要導演有一個準確把握,時間太長會讓觀眾覺得疲憊和乏味。而時間過短則不能完整地將戲劇的主旨、情感表現出來,觀眾會有種看不過癮的感覺。動作的幅度與速度則是表現戲劇高潮與強烈情感的重要因素。比如某場戲是情緒起伏很大的。演員的動作幅度相對會大一些夸張一些,以此對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沖擊。如果排演一出喜劇,則戲的速度相對會快一些,要有緊鑼密鼓的感覺,節奏又不能斷,這樣才能給觀眾最好的喜劇觀賞感。
二、關于《靈魂拒葬》的導演創作
(一)劇本分析
導演在分析劇本的時候。應當注重初讀劇本的第一感覺,什么地方很觸碰人心,什么地方拖沓乏味等。因為觀眾在看戲的時候。大多數都是只看一遍。所以初讀劇本的第一感覺很可能就是觀眾看戲時的第一感覺。以此為主線進行排演,在排演過程中重復讀劇本時,也會有很多新的靈感和發現。當拿到劇本以后,應該盡可能多了解與劇本相關的一切有益于戲劇排演的資料。如劇中的時代背景。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與大事件的發生,風俗人情。時代禮儀等等。這些都有助于深化理解并準確表達出劇本的主旨和情感。但要分清主次,不要一味的依賴資料,應該有自己獨到的思考和見解,這樣才能排演出別具一格的戲劇。
導演需準確分析人物性格與人物關系、主要矛盾沖突,結合環境特色來進行戲劇的排演。抓住人物的行動線索,把劇中的矛盾沖突細化分類。進而可以整理出戲劇結構.把握住正確的戲劇節奏。導演對于戲劇體裁的把握也要準確,從劇本中的情感矛盾沖突來定義戲劇的體裁,并要做到整場戲劇的體裁是完整統一的。導演可以從劇本中分析并結合自己的創新和理解排演出具有其自身藝術風格的戲劇。通過反復的推敲和排演,不斷細化情感結構和糾正對于戲劇理解上的偏差,最終將戲劇呈現在舞臺上。
(二)內容與理解
《靈魂拒葬》根據美國著名作家歐文·肖的《陣亡士兵拒葬記》改編,在該部作品中,他運用死者拒絕埋葬這一荒誕的戲劇表現方法。憤怒控訴了戰爭的殘酷性和欺騙性。六位懷著滿腔愛國熱情卻被自己人的炮彈炸死的士兵,還有未了的心愿,未盡的夢想。死亡并沒有讓他們的心靈得以平靜。六個犧牲的戰士拒絕被埋葬。其中各有各的原因,面對自己的親人、愛人、情人,他們的靈魂需要申訴。六個不同的故事,六對主角,引發了一場場關于理想、愛情、親情和信仰的對話。通過對于戰爭中陣亡的普通士兵及其親人情感糾葛的講述。向觀眾傳達了劇作者對于生命與榮譽、戰爭與和平、權利與使命的思索和追問,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與聽覺沖擊。
三、對于戲劇的理解
戲劇發展至今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先鋒戲劇、后戲劇等的出現為戲劇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甚至有了“沒有戲劇的劇場”一說,“沒有戲劇的劇場是存在的。新型劇場的發展所圍繞的中心問題是:表現虛擬世界的劇場理念是以何種方式、以何種后果完全被排除、被摒棄的。通過戲劇和與其相應的劇場美學。這種虛擬世界的封閉性曾經得以保證。”但我認為無論戲劇如何發展變化,始終都離不開其本質,即:舞臺性、直觀性、行動性和綜合性。
導演對于角色的分析首先要從人物性格著手,分析和其相關的人物關系,故事線索等,了解角色的生活年代背景以及環境、家庭、職業等等,我認為導演所做的這些,演員同樣需要去做。因為對于一個角色的詮釋,最終還是由演員來呈現給觀眾的。所以演員對于角色的分析同樣很重要。在排演過程中,導演需要和演員多多交流和推敲角色,通過不斷地磨合、調整,最終才能相對準確的演繹出該角色。
四、結語
導演必須具備優良的素質與能力,要準確掌握并且平衡自己,敏銳地洞察一切與戲劇相關的信息,能夠快速做出判斷并決定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所以說導演自身必須要有深度的文學素養。對于戲劇有獨到并且深刻的自我理解,要透徹地了解舞臺藝術的優勢與局限。掌握多鐘藝術處理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