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蘋
摘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文章主要介紹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建設方案,具體地分析和討論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2-0130-02
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頻繁發生,各種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探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高校應積極探索適合高校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切實加強和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養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一、充分認識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大學生處在人生的“急風暴雨”期。其自我意識充分發展,情緒敏感,渴望嘗試,勇于探索,但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確立,當面臨升學、就業、情感、人際交往、經濟生活等壓力時,內心矛盾沖突不斷。如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心理閉鎖與尋求理解的矛盾、性成熟與性心理的矛盾等。其結果出現環境適應問題、厭學、學習焦慮、人際交往障礙、抑郁、自閉、戀愛受挫等心理問題。嚴重者發展為人格障礙和精神障礙,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具備“整體健康觀”,了解心理活動的規律和心理健康維護的知識,掌握心理調適的一般方法,成為“人格完善、自我和諧、身心健康”的大學生。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其他教學活動、學生思政工作開展的必要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解決的是教育對象最根本的問題,學生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才能充分發揮其潛能,吸收知識,參加正常的教學活動,并勇于實踐,開拓創新,形成積極向上的學風。同時,健康的心態、完善的人格又是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保障,為學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健康的心理環境。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解決教育者樹立心理健康的意識,具備心理異常的基本辨別能力,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發展性教育與咨詢輔導相結合
發展性教育指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工作,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和鍛煉其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如開設心理學的選修課。舉辦心理活動周(月)等多種形式,使廣大學生參與其中。同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要面對部分出現心理不適或心理問題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個別咨詢和輔導,及時干預,預防人格障礙或精神障礙的出現,如果問題嚴重,要及時轉介給相關機構。
(二)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
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使其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自己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反思自我,反思社會,并創造豐富多彩的形式,在互動體驗中自助與助人。
(三)堅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隊伍與學生輔導員隊伍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專業隊伍和學生輔導員隊伍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較為專業的心理咨詢與輔導。輔導員最貼近、也最了解學生,如果掌握了心理健康和心理輔導的相關知識,他們就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為其進行初步的心理疏導,或者反饋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中心將為其提供適時的心理援助。兩支隊伍互相補充,互相協作,有助于提高日常學生工作的有效性。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一)發展性的心理輔導
發展性的心理輔導是指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了解心理發展的特點,培養和鍛煉其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其主要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開設選修課,包括心理學、大學生心理衛生、健康心理學等課程。講授重點不在于知識和概念的灌輸和記憶。而在于將書本知識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分析自我和社會,使他們在講述、演繹、討論和整理中理解和接納自我與社會,也在分享和共感他人經歷的同時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此外,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除了開設一般性的選修課外。還可以開設一些專題課程和講座,如人際關系心理學、戀愛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開辦“新生適應心理指導”“異性交往與戀愛”“考試焦慮與應對”“大學生中常見心理問題及應對”“就業心理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講座,旨在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二是對大學生進行應對技能和調適技能的訓練。一般采取案例教學、角色扮演或團體輔導的形式進行。案例教學時。由學生演繹一個心理案例。再由觀摩的全體學生提出自己對類似問題的處理方法。在教師的輔助下整理出討論結果,并由學生自己表演討論的結果。角色扮演,是社會劇的一種,也就是一種話劇的形式。心理輔導人員創造一個問題情景,讓大學生扮演情景中的不同角色,使其體驗到不同角色的感受,訓練他們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和共感他人的能力,對他們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是很有益的。團體輔導在學校情景中一般以團體游戲的形式進行。如交朋友小組、幫助“盲人”,頭腦風暴等,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學會自我展示。學會如何與人協作,學會在一個集體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和理解他人的感受。由于這些形式充分調動了大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們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
(二)預防性心理輔導
預防性心理輔導是面向部分學生的,這部分學生是通過心理測驗和診斷篩查出的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的群體,對其進行心理適應性的分析,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預防性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一般是在大一新生剛剛入學的時候。收集全體新生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家庭成員、家庭經濟狀況、成長經歷中的重要事件等),再利用標準化的心理測驗或量表在新生群體中施測。這些測驗和量表主要涉及的內容是人格問卷和精神狀況的測查。根據測查的結果篩選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傾向的個體,與其所在學院和輔導員聯系,對這類群體給予特別關注。并進行干預性咨詢和長期的跟蹤測查。對所有群體的心理檔案資料都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存檔并嚴格保密。但測查的結果經過整理分析后。要以適當的形式告之學生。同時,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將全校新生的數據進行分析,并撰寫新生心理特點的報告,給學校和各院系的學生心理輔導和學生工作提供基礎資料。當然。除了給新生建立心理檔案外,預防性心理輔導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對部分剛剛冒出問題苗頭的學生進行輔導。可以進行個體輔導的形式。也可以將有相同或類似問題的學生組織在一起,進行團體輔導,做到及早發現,及早干預。
(三)治療性心理輔導
治療性心理輔導面對的是在心理、學習、社會適應方面產生問題或表現出非正常狀態,或人格出現偏差,因而需要專業心理援助的特定學生。不管是自愿來咨詢中心求助,還是由輔導員或其他同學帶來的。一般首先要進行受理咨詢,了解來訪學生的基本背景信息,明確其問題的嚴重程度和產生的可能原因,說明心理咨詢的時間原則、保密原則,約定正式咨詢的時間。正式咨詢按照約定的時間進行,咨詢者要提前十分鐘來咨詢室等候來訪者。具體的咨詢和治療方式、方法要根據來訪者的具體情況和咨詢員的專業特長來決定。一般一周一次咨詢,每次咨詢50分鐘到1個小時。如有特殊緊急情況,受理咨詢可當作一次正式咨詢,時間適當延長。此外,治療性心理輔導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進行重大危機事件和創傷事件后的心理干預和治療。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課堂教學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渠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選修課或者必修課,通過課堂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升學生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二)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選擇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測查工具,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統籌規劃并實施。為每一位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并對心理普查中篩查出的可能存在心理困擾的學生進行評估,并給予相應的關心和支持。
(三)個別心理咨詢與輔導
開展規范的個體心理咨詢與輔導。學校需建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相應的硬件設施以及心理咨詢師隊伍,為學校學生提供專業、規范的心理咨詢服務。
(四)熱線電話
熱線電話設在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統籌安排專、兼職心理咨詢教師接聽,通過熱線電話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不適。可以為學生提供面詢之外其他方便獲得幫助的途徑。
(五)團體心理咨詢與輔導
團體心理咨詢與輔導由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負責組織。團體心理咨詢與輔導在團隊精神的訓練、人際溝通能力的提高、潛能開發、職業精神培養和人格發展等方面具有獨特功能,所以在形成新生班級的凝聚力、班級危機干預、宿舍人際關系協調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對存在相同或相似心理問題的學生,在得到他們同意的情況下,也可以把他們組成團體。利用團體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形式給他們提供心理援助。
(六)學生之間的朋輩互助
對班級心理委員和學生心理社團的社員進行系列培訓。幫助他們提高對朋輩心理互助意義的認識。普及朋輩心理互助的方法,同時負責對朋輩互助的情況進行督導,努力提高學生之間互相提供心理援助的能力。
(七)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系列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系列活動可以充分發揮校園廣播、校園網、宣傳手冊、展板、櫥窗、板報的作用,積極舉辦大學生心理健康宣傳周或宣傳月,舉辦心理知識的講座,普及與大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心理健康常識,并以互動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解答各種心理困惑,或通過一些參與體驗活動,讓學生懂得如何表達自我,了解他人,與他人有效溝通、協作等。
(八)及時向醫療機構轉介
轉介工作主要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要主動與校內外精神衛生醫療部門建立熱線聯系,對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的學生,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旦發現,應及時聯絡學院、家長,盡早將其轉介到校內或校外精神衛生醫療部門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