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赟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聽濤小學,浙江 杭州 310018)
小學音樂課堂“二度教學設計”的研究與實踐
——由學生課堂“插嘴”引發的思考
洪 赟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聽濤小學,浙江 杭州 310018)
“課堂插嘴”是學生實現個性張揚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教師對課堂進行“二度教學設計”的最佳源泉之一。本文就是闡述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由學生的“課堂插嘴”引發的對教學進行“二度設計”的思考與實踐,進而讓無效的資源“變曲為直、點石成金”,轉化為有效的資源;讓有效的資源“順水推舟、錦上添花”,生成鮮活靈動的教學資源。
小學音樂;課堂插嘴;二度教學設計
案例:
執教《火車開了》時,當我聲情并茂地范唱:“咔嚓咔嚓……”時,王奕突然站起來說:“老師,火車的聲音不是‘咔嚓咔嚓’,而是‘轟隆隆隆’的。”面對突如其來的插嘴,我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全班學生:“小朋友,你們坐過火車嗎?”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我坐過火車”、“我暑假里坐火車去旅游”、“我看見……”,低年級學生對這話題很感興趣,興致勃勃地討論著,結果在我一聲大喝中不情愿地閉上嘴巴。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課堂上因為順著學生思緒,把時間浪費在與音樂無關的討論上,導致教學目標在一開始就在學生節外生枝的插嘴中逐漸淡化。經過思索,我對此做了二度設計:
遭遇“插嘴”后,我先肯定學生在生活中注重傾聽的好習慣,然后把“轟隆隆隆”的聲音帶入歌曲進行范唱,最后在進行歌曲學唱后激發學生再創編。
這樣既兼顧了歌曲本身的音樂性,又肯定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把大家的注意力重新轉移到歌曲上來。同樣的意外資源,教師處理方式不一樣,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倘若當時在課堂中就這樣處理,也就不會出現上述情況。對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一)教師要隨時準備在課堂中進行“二度教學設計”
課堂上的即時“插嘴”是學生突發的體驗和感悟,當“插嘴”富有挑戰時,教師如何讓 “插嘴”成為課堂的有效拓展或學生深入探究音樂的新起點?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及時即時“二度教學設計”,生成新的亮點。
“二度教學設計”是指在課前充分預設的基礎上,于課中具體實施時,面對有別于預設的意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在頭腦中即刻形成的應對策略。小學音樂課堂中,針對學生的“插嘴”對課堂進行“二度教學設計”,能讓學生音樂的靈性和悟性在其間流淌,同時也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
(二)對音樂課堂中“插嘴”現象的再認識
傳統課堂上,未經允許就發言被斥為“插嘴”。一旦有這種情況,教師往往會用壓、堵的方式制止,使一些有生成價值的教學資源流失。音樂是個特定學科,它具有不確定性,學生因為生活環境、經歷的不同而對音樂的感悟也不同,“課堂插嘴”則是學生渴望參與音樂的一種外在表現,是學生自我實現個性張揚的最佳途徑。
那么在小學音樂課中,如何針對學生的意外“插嘴”對課堂進行“二度教學設計”,筆者進行了思考和嘗試。
(一)巧用“插嘴”,為“二度教學設計”提供源泉
大多數學生的“插嘴”是對音樂感悟的臨時迸發,是學生對音樂的無意識感受,教師要及時把握,讓它為課堂所用。
1.順勢利用“插嘴”,為“二度教學設計”提供契機
在課堂中,每一位學生都應有機會通過音樂張揚自己的個性,進而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因此面對突如其來的“插嘴”,教師要參與其中,在師生的交往互動中進行智慧的碰撞和心靈的溝通。
學會歌曲《法國號》后,只見施陸彬把卷起的音樂書對著嘴,神氣地唱著“嗡巴巴……”一曲終結,我請施陸彬說說理由,他自豪地說:“老師,這是我的法國號。”我及時肯定他:“這樣的聲音還真有點像法國號!”聽了我的話,施陸彬神氣極了!于是,我摒棄了預設的觀看圖片、聆聽圓號演奏片段的教學方案,直接進入歌曲學唱環節。當我再次請學生唱歌曲時,嗡聲嗡氣的歌聲充滿教室的每一個角落。再看看學生,個個臉上都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在以往的課堂上,教師在處理歌曲情感時,往往強調“要有感情地演唱!”然而低年級學生對抽象的語言不甚了解,因此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這堂課上,施陸彬給出了最好的啟示,教師僅僅是順勢利用,并合理地進行了“二度教學設計”,無須過多語言,學生就得到了最感性的體驗,何樂而不為呢?
2.點撥“插嘴”,為“二度教學設計”增設亮點
在課堂上,學生大膽插話,以此表達內心的感受,這些都極有可能引發教師進一步的二度教學設計。此時,教師應用心傾聽,利用“不和諧聲音”中的價值因素,輕輕一撥,將其優化提升,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欣賞《蔭中鳥》時,清脆的旋律把學生帶入了鳥的世界,大家陶醉其中。忽然,不知從哪里傳來了幾聲口哨聲,很多學生都迅速從樂曲中回過神來尋找,還有學生憤怒地責問:“是誰?”于是我急中生智,吹了幾聲口哨問:“你們覺得口哨聲像樂曲中的什么聲音?”“鳥叫聲!”聰明的學生一下子就反應過來了,我接著問:“我們班還有誰會吹口哨?”十來只手“唰”地舉起。“那就請你們在音樂中用你的口哨,模仿各種鳥的叫聲吧!”“耶!”學生一陣興奮。欣賞在繼續,口哨聲也適時地出現在音樂中,一切顯得那么和諧!
其實,課堂上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插嘴”,思維的火花也在其中一一閃現。在本課的“二度教學設計”中放大了突如其來的“口哨聲”,讓大家都來關注它,并對其進行了拓展,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參與音樂的積極性,同時也保護了“插嘴”學生的自尊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捕捉“插嘴”,為“二度教學設計”增設再創造
在課堂中學生會迸出獨特的音樂見解,令課堂增添不少精彩。教師要及時捕捉,合理運用于課堂,使課堂教學更加鮮活,靈動。
預設《海》一課時,學生歌曲學會后,通過樂器伴奏和情境表演來演繹歌曲。可就在學生跟琴齊唱歌曲時,我忽然聽到了“嘩 —嘩 —”的聲音,頓時海的味道撲面而來。我馬上找到那個聲音,原來是余紀賢,他說把海浪聲請到歌曲中來,歌曲會更加好聽。在為學生喝彩的同時,我馬上采用了他的建議: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齊唱歌曲,一組模仿海浪聲,這樣不僅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還即興創作了二聲部:

有時學生對音樂的再創造能力令人刮目相看,教師要善于捕捉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活的教學資源,在“二度設計”中去扶植、栽培。本課中教師面對與課堂異樣的聲音,認真傾聽、及時捕捉學生的精彩瞬間,最后讓它服務于歌曲,豐富歌曲的意境,從而取得了意外的精彩。
(二)優化“插嘴”,為“二度教學設計”開闊教學視野
“課堂插嘴”是學生不由自主的無意識表現,其中包含學生諸多的認識和情感因素,但對于一些偏離教學內容的“課堂插嘴”則需要教師用心捕捉和篩選,促其進一步建構生動的教學情境和鮮活的課程資源。
1.轉移注意,在“二度教學設計”中點金“插嘴”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尋找學生注意力分散或遷移的原因,選擇有效的方法重新調整和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欣賞《小燕子》后,我請學生演繹歌曲。隨著音樂響起,學生用優美的舞姿、春意盎然的畫面和悅耳的歌聲來表現歌曲,這時,程元昊卻一邊扭著腰,張牙舞爪地往花叢中擠,大家都想把他趕走。于是我說“狗熊也被吸引來了,看來你們表現真棒!”這一扭轉將學生的注意力又引回了課堂,于是表演中多了一只笨拙但不搗蛋的狗熊,為課堂增添了一絲趣味。
面對這一意外,教師敏銳地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把握關鍵,利用音樂的多樣表現形式在“二度教學設計”中點石成金,使原本擾亂課堂的“插嘴”發揮了它最大的資源價值。
2.延時評價,在“二度教學設計”中活化“插嘴”
很多時候,學生的“插嘴”聽起來非常幼稚,如果教師稍加挖掘,或許在幼稚的背后會呈現出異樣的精彩,此時就需要教師作延遲判斷。
欣賞《維也納的音樂鐘》時,我利用了魔法師的角色進行教學。在初次聆聽時,夏樂天把一頂紙帽子戴在頭上說:“我是魔法師。”這時,我沒有馬上作出評價,而是讓學生做出不一樣的魔法帽,不一會兒,就有了幾種不同的魔法帽。我重新播放音樂,邊聽音樂邊按不同樂段給同學戴上不同的帽子,引導學生發現回旋曲的結構特點,教學得到了雙贏。
對于課堂中學生的意外反應,教師只有發揮教學機智,在“二度教學設計”中采取“暫緩評價”,用鼓勵和 “等待”,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感悟,變學生的幼稚為促進發展的“寶貴”資源,為教學所用。
3.及時擱置,在“二度教學設計”中升華“插嘴”
新課改引領下的音樂課堂,面對學生迸出與教學內容沒有實質聯系的“插嘴”,教師要及時剎車、智慧點化,避免課堂步入尷尬。
執教歌曲《拍皮球》時,為了有效引導學生用歡快的情緒、輕巧的聲音演唱歌曲,我把皮球帶入了課堂。歌曲學會后,請學生隨音樂的節奏拍一拍皮球,大家紛紛起立,跟音樂拍起了“皮球”。這時,符慶沖著我喊道:“老師,我沒有球,怎么拍?”我聽了頗感意外,經過短暫的思索后,和顏悅色地說:“你的想法很合理。你看,一般情況下要有球才能拍,但音樂就這么神奇,沒有球,我們照樣能拍。音樂需要我們想象,用動作一樣能表現。來,跟老師拍一拍。”說完,我把皮球放在一邊,帶領學生一起感受歡快的情緒。只見學生拍得很投入,歌聲也很輕快,我頓時松了一口氣。
上述案例中,從課堂情況來看,學生手中有沒有球并不重要,于是在處理時我運用了擱置,在委婉終止中尋求解決的方法,在肯定學生質疑精神的基礎上進行了正面引導。但對學生的無效“插嘴”作擱置處理后,我們有必要再回到原點,去回應預設的教學目標,讓教學更有效地向縱深推進。
(三)培養良好的“插嘴”習慣,為“二度教學設計”增加助力器
課堂結構的開放不是隨意的,教師不能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盲目遷就,使得課堂“跑調離題”。為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插嘴”習慣,讓“插嘴”變得更有價值。
1.站起來“插嘴”,為“二度教學設計”提供基石
音樂課堂需要學生用歌聲、肢體語言甚至表情來表現內心的體驗、感受。提醒學生站起來“插嘴”、表演不僅能使學生對此有所思考,更重要的是能增強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加強“插嘴”學生和全班學生的交流,為課堂的“二度設計”奠定高質量的基石。
2.有傾聽的“插嘴”,為“二度教學設計”捕捉精彩
學生“插嘴”往往是急不可待要表達自己的感悟、見解,其中不乏新知創見和奇思妙想,這是進行“二度教學設計”的源泉。但是試想:如果課堂上眾口嘈雜,教師如何從中發現有價值的聲音進行生成呢?對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如:在音樂課中別人未表現完時,盡量不要“插嘴”;如果有很多人插嘴時,應自覺停下來,不再大聲嚷嚷等。這樣教師才能及時捕捉到精彩、有創意地生成課堂資源。
3.有反饋的“插嘴”,為“二度教學設計”增添互動
課堂上,教師才剛開始,學生就“插”道:“這首歌曲我聽過。”“蒙古舞我會跳。”“口琴我會吹”……這是學生自我表現欲望的膨脹。此時教師在“二度教學設計”中應適當地回應,如引導:“太好了,那就請你為大家表演吧!”要給予表現的機會并及時給予鼓勵、表揚。
課堂資源的精彩生成得益于教師,因此當預設方案受阻時,教師要靈活實施教學設計,把學生的“插嘴”當作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從中凸現學生的主體性,彰顯學生的個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注入了動力和活力。但筆者在具體實施時,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如何及時把握對課堂最有利的資源進行生成。新課改下的課堂氣氛寬松了,學生敢于表現了,也可能出現多個亮點,教師如何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篩選,從而達到點石成金的效果。
如何及時制止不合理的“插嘴”行為,扭轉課堂的局勢。當“插嘴”天馬行空、牛唇不對馬嘴時,教師如何進行有效評價,從中既能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不偏離教學目標,把學生的注意力重新引回課堂。
如何把握教學目標的達成和“插嘴”生成資源這兩者的有效協調。有時有效的教學資源是生成了,但其間用的時間過多,致使后面教學環節的滯留,有時考慮課堂目標的總體達成,又不能及時捕捉、生成有效的教學資源……
總之,學生的“插嘴”沒有預見性,對于教師來說,在預設課堂時,必須充分了解學生,考慮各個教學環節可能出現意外反應,做到一舉多備,靈活實施預設方案,在教學中及時進行“二度設計”,甚至是“三度設計”,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高效課堂”。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吳銳淼.中小學音樂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安國.走進課堂——音樂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G6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