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原瑞+楊建鋒
【摘要】 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背景下,大學生學業指導逐步成為高等教育研究中相對成熟的新興研究實踐領域。文章對高等院校學業指導的歷史沿革及發展現狀、高校學業指導中心的職能定位及信息化進行研究,結合大學的基本職能對學業指導中心職能進行了再認識,并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學業指導中心的發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學業指導 教育質量 信息服務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1]近年來,我國各大高等院校尤其是一些發達地區的高校高度重視對大學生學業指導的探索和研究,總結長期學業指導的實踐,相繼組建專門的學業指導機構來開展學業指導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大學生學業指導作為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個性化的學業指導,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構建學生良好學習行為,使學生全面發展。同時,也可以作為切實有效改進高校教學評估的重要指標,對高校教學狀態進行評估。
二、歷史沿革及發展現狀
學業指導伴隨著大學教育發展,早期見于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牧師作為教員,負責教學和學生素質培養。[2]當前學業指導根據發展程度,大致可劃分三個階段:前學業指導階段,初級學業指導階段,現代學業指導階段。前學業指導階段在日常學生事務工作當中展開,未獨立開展學業指導。初級學業指導階段,主要是指導學生選修課程。19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率先推行學分選課制,學生擁有選課的自主權,隨之產生的卻是學生對于如何選課、選哪些課的困惑。在這種選課指導需求的推動下,以指導學生選課為內容的學業指導出現,高校配備了專職人員負責選課相關的學習指導。[3]現代學業指導階段,從學生事務工作中發展成為獨立的分支,涉及到學習的各個方面,有相對成熟理論和專門組織作為支撐,配備專業人員并開始對學業指導的效果進行監督和評估,尤其是采用了一些現代信息化的科學方法。西方發達國家大多已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學業指導體系,從學生入學開始就進行有針對性和系統性的學業指導,大大降低了學生因學業問題導致的輟學,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4]
在我國,大學生學業指導體系也在逐步發展建立,已進入專職化的發展階段。大部分高校具備了一定的學業指導意識,也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了學業指導活動,包括新生入學教育、專業課輔導、編寫學習指導手冊、舉辦學習講座介紹專業學習內容和方法及學習經驗交流等。有部分發達地區高校,已建立專門的學業指導機構,如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成立了大學生學業指導中心,針對學生需求,開展針對性指導與咨詢,成效顯著。總體來看,國內高校學業指導機構,采取校級院系級兩級聯動的指導管理模式,學習資源逐漸投入,人員專職兼職結合,指導內容日漸豐富。但是,國內高校學習指導體系存在缺乏總體規劃,理念不清晰、指導內容不豐富,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學階段的指導,缺乏長期性和連續性;不能及時滿足學生個體的學業困惑需求,學生主動參與性不強等問題。鑒于這些存在問題,亟需將學業指導上升到制度層面,成立專門的學業指導機構,統籌規劃并總結系統性學業指導模式或制度。
三、職能定位的認識
學業指導(或稱學習指導、學術指導),狹義上指教育者指導學生解決專業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有關課程、學習方法及效果等方面的問題與困惑。廣義上學業指導還包括了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制定學業規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尋找最適合發展方向,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5]根據學業指導的概念,總體來看學業指導中心主要完成的職能是:提高教學質量,統籌規劃利用校際校內教學資源,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業需求,解決學生學業發展問題;拓寬師生交流渠道,發揮朋輩助學作用,提供個性化的學業輔導;承擔提高教學質量,研究如何有效促進學生學業,協助進行教學管理,為學校提供教學發展決策支持。
各高校學業指導中心集中有五項主要職能:學業適應輔導、學業救助輔導、學業規劃輔導、學術卓越輔導和學業發展研究。學業適應輔導的對象是新生及轉校和轉專業的學生;學業救助輔導的對象是特殊學生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業規劃輔導針對全體學生;學術卓越輔導針對有探索欲望并學有余力的學生;學業發展研究針對全體學生和教員。學業指導中心服務的主體是學生,落腳點是學生的發展,通過將學生與學習資源間建立聯系,加強師生合作與互動關系,關注并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建立學生學業檔案、引進學業預警機制及學習反饋系統,及時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并提供學業指導。
四、職能定位的再認識
現代大學的四大基本職能: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新。作為學校重要保障教學質量的部門,學業指導中心可以緊密圍繞現代大學四項基本職能開展具體工作。
教書育人,是學業指導中心的核心職能。建立在制度層面上的學業指導中心,對全校的學業指導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通過統籌校際校內教學資源,圍繞不同層次多樣性的學業需求展開指導并形成相關教育教學決策。
科學研究,學業指導中心需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不斷進行科學研究,不斷研究學業指導中產生的新情況和面對的新問題,探索出解決思路。同時,對學業指導工作做前瞻性的預判與籌備。通過科學研究,為科學的學業指導決策提供支持并形成圍繞學業指導的研究成果。
服務社會,實現學業指導與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聯動,考慮學生學業與社會需求的長遠發展,對學生學業做宏觀指導。專業化的學業指導隊伍主要面向校內學生提供學業指導,同時,在有余力的情況下積極承接校際與校外的學業指導任務。
文化傳承創新,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認識,樹立自信,深入了解學科專業,確立發展目標,實現自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學生學業指導工作,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勤于學習思考,勇于探索創新,激發求知欲和探索心,不斷提高綜合素質。
五、信息化的變革帶來發展動力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高速發展,給學業指導中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和動力。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打破傳統學業指導的時間空間限制,開拓了多種依托信息技術的學業指導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學業指導。
建立學業指導平臺。平臺既可以完成學業指導業務的開展,提供互聯網指導或是O2O指導;也有針對性的集成各種互聯網學習資源,通過各類算法實現互聯網學生學業分析,較為科學的推送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學業支持,提升學業指導學習效果。平臺中的學業指導與反饋評測系統,實現了科學診斷學生學業需求,實現學業指導個性化。通過系統評測并綜合分析,可以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學生學業規劃,幫助學生發展自我,提高學業學習水平。系統建立個性化學業指導跟蹤檔案,全面跟蹤記錄學生學業動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前學習狀況及做好下階段學習規劃。
利用校園移動社交網絡,輻射學業支持范圍。在校際校內建立可信的移動社交學習共同體,整合校際校內教學資源。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尋求學業支持并協同發展。通過移動媒介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或補充各類綜合性知識。
搭建校園學習輿情分析支持系統。通過分析互聯網的數據,科學統計分析學習輿情并形成結論,為教育管理者提供學生學習改進決策支持。
六、展望
高等院校通過完善大學生學業指導制度,全面建設學生服務體系和學業輔導體系,來滿足當今時代學生學業發展的需求。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對高質量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提升高校人才培養水平,高等院校學業指導必將成為適應高等教育發展形勢的新舉措而蓬勃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_7.htm.
[2] 馬冬卉,柳潤,李毅.美國高校大學生學術指導及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60.
[3]陶敏. 美國學業指導制度變遷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2,5(3):69-70.
[4]張志敏,劉揚,丁愉.卓越人才培養背景下大學生學業指導新模式[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3,2(1):45.
[5]王李霞,趙一鳴.通識教育背景下的本科生學業指導模式研究 —以計算機學科為例[J].計算機教育,2013,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