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玲 張皎紅
讓兒童文化充盈校園
文劉 玲 張皎紅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百草園,洋溢著生機與活力,是自由的天地,是游戲的樂園。本文圍繞“回歸兒童文化”的主題,通過園本教研的持續推進,以讓環境表達兒童的靈性、讓教研回歸兒童的節奏、讓活動追隨兒童的發展、讓教師回歸兒童的精神四方面的探索,努力實現讓兒童文化充盈著校園。
園本教研 兒童文化 課程建設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一篇反映童年生活的散文。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用嫻熟的語言技巧、詩一般的筆墨,舒卷自如地為我們描繪了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百草園,洋溢著生機與活力,是自由的天地,是游戲的樂園。“追尋孩子心中的百草園”是我們峰影幼兒園的教育理想,而回歸兒童文化是我們的一貫教育主張,因此我園圍繞“營造兒童文化生態,彰顯師幼成長活力”的園本提升發展規劃,通過園本教研的持續推進讓兒童文化充盈著校園,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我們認為環境是課程,也是文化,在我園,環境是被放大了的教育元素,是園本教研的項目。我園的環境是創設讓童心釋放的空間,環境成為可利用的資源和兒童可表達的場所。
(一)自然生態的審美環境
我們對幼兒園戶外場地進行了局部改造,凸顯的是回歸自然的理念,為幼兒營造了鳥語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態環境。還將山林田野中豐富的自然材料引入園內,那些原生態的缸、石、竹、根、樹木、稻草、絲瓜筋等材料,在幼兒的巧手下,成為幼兒園的環境文化。我們發現孩子們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成了幼兒園一道流動的風景。
(二)創意藝術的開放環境
我們探索環境兒童化的“風景”,在園內,到處張掛和擺放著充滿創意的幼兒作品,兒童用靈氣裝點著幼兒園的環境。孩子們在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中,開放性地、自由地運用各種材料去表達自己的愿望和幻想。
我們認為園本教研主題是兒童,教研可以幫助我們調整自己的兒童觀,突出用兒童的方式教育兒童的方式,學習用兒童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教育。當研究成為一種常規,一種習慣,我們需要的就是個性。
(一)日常保教活動注重細節推敲
回歸兒童,幼兒園就要按照幼兒的節奏安排活動內容和方式。因此,我們每月走進年級組的常規調研做到了關注兒童的日常生活,并找到了其種種價值和意義。常規調研聯合行政、后勤同步進行,我們從“兒童需要什么”的教育視角,進一步解讀與研究保教配合的細節,不斷優化教育管理和教育細節,倡導“不浪費孩子的時間”的教育觀念。
(二)即時課堂關注普通教師發展
我園多年的即時課堂教研活動旨在利用教育實踐場景,挖掘身邊的優質資源,激發經驗教師的實踐智慧,激活青年教師的教學靈感。
如秋學期的即時課堂教研活動采用全體教師分組,打磨經典美術課例的形式。面向全體教師,以問題為導向,合作探究,連續作戰,力求完美地解決每一個細節,拿出在我們幼兒園條件下的精細化、高水平的課例。在“回歸兒童節奏”的教研引領下,全體教師人人參與,三個年級組推出了六個精品課例,匯報展示活動時,六名備課組長分別就“提供適宜的材料”“調整作畫的方法”“增加美術趣味性”等角度作了深刻的現場剖析。教研過程中,多名青年教師要求組織兩遍活動,因為隨著教研的深入,教師們也興趣盎然,因為每次觀摩交流后又有了新的思考,期待實踐中的進一步探索。
這樣回歸現場的教研歷程使我們的老師深深體會到:要用心去思考教學活動的目標,用心去觀察孩子的需要,用心去組織每一次的教學活動;孩子是不一樣的,美術活動的專業話語權就在于走近孩子,走近作品,從孩子的作品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從孩子的行為中調整我們的教學策略。這樣的即時課堂教研方式,使教學過程走向最優化,既發展了幼兒,又成長了教師。
我園的課程審議的教研形式,倡導關注師生每一天的每一個活動過程,關注幼兒園一切積極的課程資源,逐步實現讓活動追隨兒童的發展。我們的目的在于讓教師和孩子多擁有一些經歷,在經歷中引導教師關注兒童的發展,讓活動趨向開放、生成、對話。
(一)結合兒童需要,調整審議要求
年級主題審議主要是對每一個主題活動進行規劃、調整和反思。我園的主題審議分前、中、后三個階段進行審議,主題前主要是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審議設計思路,主題中主要是關注孩子的生活經驗及經驗的運用審議反饋調整,主題后主要圍繞孩子的能力和特點審議反思總結。
班次審議是圍繞主題實施方案,同一年級組同一班次的教師進行現場教研活動,其主要內容是結合上周孩子的發展狀況,明確一周的教育重點,商議孩子喜歡的、有價值的一周活動內容和形式。
班內審議是同一班級的兩位教師圍繞班次審議的共識,根據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其主要內容是根據本班孩子的需要,共同商議制定一周計劃的內容,對重點活動的開展形成共識。
(二)追隨兒童發展,規劃主題內容
我們覺得幼兒園課程建設最核心的思考就是怎樣的活動才是真正適合幼兒的,才是真正能增進幼兒經驗的,才是能讓幼兒感受幸福的?教師如何才能讓幼兒獲得有益經驗,如何才能讓幼兒去做有意義的、有挑戰的事,如何讓幼兒積極主動地進入活動過程等等。因此我們通過課程審議的教研形式,使主題活動更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生活經驗、興趣和發展需要的歷程。
(三)尊重兒童意愿,探索生態式教育活動方式
我們知道有價值的活動一定是孩子喜歡的,能夠更好地促進孩子發展的活動。因此我們為兒童創設介入課程審議的機會,選擇兒童喜歡的活動內容,設計讓兒童每時每刻都有收獲的活動方案,采用兒童喜歡的學習方式,讓活動中有更多兒童的聲音。通過“三個回歸”的研究給予兒童活動空間的自由,給予兒童更多的話語開放。
1.回歸自然
馬山的自然資源得天獨厚,這就為我園的小腳丫走天下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快樂單車行”“擁抱大樹”“小蚱蜢養成記”等活動,讓孩子們走出園門,感受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激起孩子們的自然靈性。
2.回歸共同生活
幼兒園的共同生活,不僅生活意味著生活在一起,而且有豐富的生活內涵,小伙伴的共同活動更使生活充滿樂趣。如“栗多多旅行記”“種蠶豆”“衣服寶寶來排隊”等活動中,孩子們合作分工與擔當角色,小伙伴的共同活動使生活充滿樂趣。
3.回歸兒童的學習方式
兒童有自己的學習方式、表達方式,他們更樂于通過參與、嘗試、交流、表現、觀察、模仿來學習。我們應站在幼兒的立場,考慮幼兒的學習需要來設計活動、布置環境。幼兒園要按照幼兒的節奏安排活動內容和方式,關注兒童的不同學習需要是比較適合孩子的教育活動方式。
兒童是一本怎樣的書?解讀兒童成為幼兒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孩子們的故事正是我們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最優秀的教師有一個共同的品質:他們知道如何讀懂故事。在園本教研經歷中,我們與兒童一起成長。
讀童書。在讀童書的過程中我們慢慢地轉變視角,通過讀童書讓我們更深刻地去了解兒童。
讀童畫。創意美術是我園的特色學科,已持續研究多年,美術是內在于兒童的一種語言,是兒童自我表達的工具。兒童繪畫是兒童表達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感受和內心心愿的主要方式。
讀兒童。我們在新教師與兒童的結對中親近兒童,走近童心世界;在教研活動中讀懂兒童,感受童心世界;通過課程審議、即時課堂活動中的教研案例解讀來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我們覺得:百草園的孩子們應該是擁有著快樂的心情,百草園的老師們應該是擁有著快樂的童心。所以我們要打造的是一個滿溢著生機與活力的百草園,讓孩子們擁有著快樂的童年,讓教師們開展著有趣的工作,讓兒童文化充盈著整個校園。
(江蘇省無錫市峰影幼兒園、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教育研究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