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麗云
幼兒園適宜教育環境建構的動態思考
文左麗云
適宜環境建構的途徑是:要突破傳統教育思維的慣性,修正教在前、學在后的教育觀,建立兒童本位的兒童觀,踐行生活即課程、游戲即學習的課程觀;生態教育環境建設的每一個項目的落腳點都是追隨兒童的發展;幼兒、教師、園長、家長、社區人員結成教育環境設計建構的共同體。
幼兒園 教育環境 建構 思考

從幼兒園課程動態思考的課程資源(空間、環境、材料)塊面來談一談我們幼兒園教育環境現狀的認知、分析和思考。雖然是這樣小的塊面,分析思考也沒有達到深入和全面,但是這已經顛覆了之前我們對課程資源、教育環境很多自以為是的認識。
怎樣的幼兒園環境才是適宜幼兒發展的?目前朝陽樓幼兒園的環境現狀如何?每所幼兒園所處的地域和發展歷史形成了自身的特點,朝陽樓幼兒園是一所有三十年辦園歷史的老公辦園,毗鄰鎮江西津渡、博物館。扎根在老城區的老街巷里,周邊有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但這樣的環境也帶有難以磨滅的時代和傳統教育體制留下的印記,這樣環境中的家長、社區群眾,甚至一部分教師都帶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教育思維定式,場地環境的格局也無法調整變動。
對照南師大王海英教授所講的《兒童本位區域環境設計和教師支持策略》和省學前教育和特教學院張暉老師《課程游戲化的六個支架解讀》來發現我們幼兒園現有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水泥、塑料構成的“機械環境”
幼兒園環境建設受到越來越多教育專家和家長的關注。但何為適宜?走進幼兒園,看到的是塑膠橡膠地面,幼兒戶外游戲活動只能固定的時間段,在劃分了界限的場地上,在老師要求的有序組織狀態下開展,缺少真實的趣味性和主動性。
(二)東拼西湊缺乏整體規劃的“死環境”
幼兒園在設計、建構戶外和室內環境之始沒有孩子、家長的參與,無論是走廊、地面、墻面、空中教育環境的創設,有很多都是以教材的主題、以教師的視角去裝飾布置的,材料、形式也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教育和審美經驗判斷來選擇安排的,雖然其中也有幼兒的作品,但這些作品是千篇一律的,統一范式的,看不見鮮活的個性和探索的過程,這種環境與孩子的發展需要是割裂的。
(三)無草、無泥、無挑戰的“封閉環境”
“安全無小事”,因為當下社會保險機制的不完善,家長的過度保護、過度維權的敏感心態,使得幼兒園的園長和老師們最怕的就是事故的發生。環境建設上努力采取的是“全園無隱患、無障礙”,地面基本是塑膠、人造草坪,哪怕是一塊小石頭也要趕快拿開,就怕孩子不小心絆倒碰傷。安全、封閉、無挑戰環境束縛了孩子可持續性發展。對孩子身體機能和環境適應力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一)建構兒童本位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
為幼兒提供活的環境,激發幼兒自由探索的興趣、放手讓孩子自主活動,自主發現,支持兒童自由想象創造。活動與興趣、鍛煉與發展、認知與審美融為一體,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然、多元、開放的、活的成長環境。孩子的健康發展才能成就園所的整體發展。
(二)建構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所需要的環境
哪種環境更符合孩子的需要?哪種環境孩子更加喜歡?孩子進入幼兒園的大門就可以尋找探索,可以不停地制造問題,不停地探索、解決問題。滿腦子的問題找到答案、滿心的好奇得到滿足,能夠持久吸引孩子的環境就是適宜的教育環境,是孩子成長發展真正需要,也是建構課程的基礎。
(三)幼兒園建構環境實踐中的關系
如何處理好教育環境中的各種關系:建設與維護的關系、硬件與軟件的關系、冒險與安全的關系,理念與行動的關系,發展與等待的關系,現實與理想的關系等等。讓園長在內部管理和外部調適中面臨極大的挑戰,求真務實,堅守教育信條是園長應該擔負的責任。
1.突破傳統教育思維的慣性,修正教在前、學在后的教育觀,建立兒童本位的兒童觀,踐行生活即課程的課程觀。
2.生態教育環境建設的每一個項目的落腳點都是追隨兒童的發展。
3.幼兒、教師、園長、家長、社區人員結成教育環境設計建構的共同體。
(一)自然與人文相融有故事的環境
3—6歲的兒童正處在身、心、智快速發展的階段,環境適應、生存的經驗和能力逐步積累形成。依托地方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豐富內容和元素,挖掘、拓展幼兒園課程資源,民間游戲、民間故事、地方戲曲、小吃、服飾、特產、方言等,如:恒順醋文化、鍋蓋面文化、鼎大祥布文化、鎮江三山風景文化、鎮江三怪美食文化、鎮江三國歷史文化……這些都可在課程中呈現。讓孩子在我們用心準備好的環境中生活和游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樹木草泥是孩子眼里的風景線
幼兒園應三季有花,四季有綠,植物品種多樣化,綠色養眼、養身、養心、養性情。園里的傳達師傅個人愛好侍弄花草,園里的丹桂、海棠、水杉、燕竹、龍爪槐……得到良好的養護,他用舊水缸養了水生植物和金魚,淘換幾塊造型石片插在綠色盆栽里,一盆綠植立刻變得頗有文藝氣息!他不只是看門護院的門衛,更是一個園丁,一位老師,他帶著孩子一起種下了小蔥、小蒜、青菜、絲瓜,還給豆角搭起了藤架,他的養殖興趣、愛好和經驗也成了我們課程寶貴豐富資源。幼兒可以觀察四季植物的生長、認知的樹木品種,感受花葉的芬芳,觀察草蟲的變化,感知雨雪的冷暖,在生活和游戲中體驗自然的美好。
(三)讓環境變“活”,在“動”中成長
1.讓環境中的每一樣東西“活”起來,小竹林里的石頭,孩子們摸一摸、敲一敲、畫一畫,再翻過來看看下面有沒有小蝸牛,這塊石頭就活起來了
2.因地制宜,在無法改造的石板地上進行沙畫、水畫、粉筆畫;玩跳房子、跳牛筋、砸沙包,滾鐵環、拍皮球等。
3.正在建設的新園所的戶外場地設計規劃考慮了環境的多元性、可變性和開放性。草坪、泥地、沙地、水池、山坡、竹林、秋千、藤架、涂鴉墻、攀爬墻……種植園就是遵循無邊無界、自由開放、低結構的教育環境建構理念進行設計的,將來新園提供給孩子們盡情地奔跑追逐、躲藏玩耍的活動場地,在幼兒園里享游戲之趣,享童年之樂!
(四)民間文化特色環境中的多維度創設
幼兒園的區域游戲的建構結合幼兒和家長的創意呈現出鎮江本土文化的風格,也是家園共同謀劃建設課程的成果。康新民先生是鎮江市民間文化館的創始人,曾出版了《走進民間》一書,對民間文化、藝術有深入的研究,我園就聘請康老先生為幼兒園課程顧問,同時之前幼兒園有國家級和省級的課題研究成果基礎,有豐富的民間游戲、民間文化的課程資源,幼兒、教師、園長、家長、社區人員對此都很有興趣,于是“享民間游戲之樂;賞民間藝術之美;誦民間文學之萃;品民風民俗之味”的課程框架就初步搭建起來了。幼兒園里墻面、走廊、樓梯,都能看到傳統民間文化的元素,老宴春、鼎大祥等鎮江老字號、微縮西津渡、小小蒜山公園都被孩子們搬進了幼兒園的區域游戲里了,游戲走廊里幼兒可以吃起來的特色小吃,可以穿起來的旗袍、虎頭鞋,墻上掛起來的中國結、宮燈以及觸手可及的民間樂器,都是孩子在游戲和現實中發現、體驗過的東西。
兒童本位的課程游戲化理念需要幼兒教育工作者用執著于科學發展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行為去踐行,我們已經明晰了方向,且行且思,一路追隨。在課程游戲化建設和推進的進程中,我們越來越認識到自己課程建設能力的欠缺和專業素養方面的淺薄,必須使出洪荒之力來學習、探索,為孩子的發展多做些有意義的事!
(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朝陽樓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