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莉
例談幼兒語言教學的有效提問策略
文張 莉
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將直接影響幼兒學習活動的質量,它對提高幼兒的想象力、思維水平語言表達能力有重要意義。現聯系大班語言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優化提問技巧,讓語言教學活動生動而又富有藝術性,切實提高語言教學的實效性。
語言教學 提問策略 活動實效

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提問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促進幼兒積極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可見,教師的提問能力將直接影響幼兒學習活動的質量,它對提高幼兒的想象力、思維水平、口語表達等能力起著重要作用。而富有藝術技巧的提問不但可以為幼兒創設一個廣闊的思維和探索空間,還有利于激發幼兒的表達積極性,調節幼兒的思維節奏,誘發幼兒深入思考,拓展幼兒的想象創造能力,開啟幼兒的心智。
趣味性的問題能調動幼兒的思維,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一旦對問題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就會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尋求答案的情境當中。因此,在語言活動中若想使幼兒主動地接住老師拋出的“繡球”,并能積極回應,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設計提問時就應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故事《小鹿歷險記》時,為了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我將故事講至“沒走多遠就碰到了大灰狼,小鹿害怕極了,它撒開腿就往森林里跑……”時,提出問題“猜一猜,在逃跑的路上,小鹿會遇到誰?它會給小鹿出什么主意?”由于問題本身帶有一定的懸疑性,容易激起幼兒的興趣,幼兒可以根據故事的名稱猜想出很多答案,這樣既激活了幼兒的思維,又使幼兒對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為后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有利于活動的進一步進行。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貴在相互誘導。所謂“誘導”便是指提問與指導。教師在設置提問時要力圖達到通過提問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通過提問使幼兒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象、暢所欲言,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具有豐富想象的答案,以提高幼兒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在《小螃蟹找工作》中,我請小朋友猜一猜“小螃蟹如果去找工作,有什么工作適合他?”這一問,馬上就把幼兒的思維調動起來,他們有的說可以去做裁縫,有的說可以去做理發師……我接著又提了一個問題:“小螃蟹找工作,誰會請他?”為什么?這時孩子們的答案就更多了,課堂的氣氛也更活躍了。
語言活動中,教師的提問要具體,太抽象化的問題會令孩子不知所措,任憑教師再怎么引導,孩子的回答怎么也到不了你所需要的點上,使教師與孩子的互動處于被動狀態。在進行故事《新烏鴉喝水》的教學時,我提問:“聽完這個故事,你最想對兩只烏鴉說什么呢?”由于問題涉及的面較大,缺乏具體性,小朋友對于如此籠統的提問顯得很茫然。他們面露難色,小手都懶得舉起來,不知道要對烏鴉說什么。結果在這個小小環節浪費了很多時間,導致活動的濃度被稀釋了!于是我換了另外一種提問的方式:“你覺得哪只烏鴉喝水的辦法更好?有什么想法?”話音剛落孩子們就說開了,涵涵說:“一個人如果不動腦筋,就會越來越不聰明。”燦燦說:“以后我們做事要動腦筋,想出更好的辦法。”這樣,老師就輕松自然地將“動腦筋”這個“點”引出來。所以,教師的提問要考慮到問題的具體性,將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來提問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輕松地達到自己預設的教學目標。
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如為什么、怎么樣等問題,鼓勵幼兒動腦思考,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問題中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思維的品質。而開放式問題的特點,是答案的不固定、不確定性,能夠給幼兒更多思考的空間,也就給了幼兒更多推理、判斷、假設、分析的機會。
在看圖講述《小青蛙脫險》中,當小青蛙掉進井里時,為了避免幼兒的思維被圈住,出現答案的單一化現象,我遮住了圖片,提出這樣的問題:“請你想一想小青蛙為什么會在井里?”鼓勵幼兒結合已有經驗,發揮想象,講述小青蛙遇險的過程。孩子們在好奇心與想象力中根據自己的猜想,暢所欲言地說出很多想法,輕松地達到了老師想要的教學效果。
教師的提問通常是面對全班所有的孩子,但孩子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他們的知識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理解水平不同,所以有些問題對于某些孩子來說可能過于簡單,而對另一些孩子來說可能過于復雜。因此,教師要注意提問的層次性,結合不同孩子的不同特點,提出層次不同、難度不等的問題,使每個幼兒都樂于主動參與活動、積極回答問題。在兒歌《顛倒歌》教學活動中,我在欣賞兒歌之前提出了兩個有層次的問題:“兒歌中說到了哪些動物?它們都怎么了?”孩子們帶著問題聽完兒歌后都紛紛舉起了小手,從他們爭先恐后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他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就連平時很少舉手的孩子也舉起了小手。這樣的提問不但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幼兒需求,而且使幼兒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充分體現。
在語言活動中,教師對提出的問題要遵循“跳一跳,摘到桃”的原則,所提問題既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積極的思維,又要以幼兒原有知識基礎為起點,使幼兒通過努力能夠達到“最近發展區”。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是幼兒認真思考之后才能回答的,還應是班里大多數幼兒經過主觀努力之后能夠回答的。因為這種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可以展開幼兒思維活動的廣度和深度,能引導幼兒沿著符合邏輯的思路去思考提問要。就如樹上的桃子,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即,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如果問題過難,超出了幼兒的思維水平,幼兒望而生畏,就會挫傷幼兒思考的積極性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幼兒思維僵滯;如果問題過易,幼兒不需要經過思考就能輕易答出,也就無法提高幼兒的語言和思維能力。
在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創新教育的契機,要能從孩子的對話中準確捕捉教育信息,對幼兒的信息與問題及時予以評價、反饋,能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并在關鍵處體現追問的藝術,尋根問底,引導幼兒去思考,使幼兒的認識隨著這樣的追問逐步趨向深化。看圖講述活動《螞蟻和鞋子》中,教師提問:“你覺得螞蟻會用鞋子做什么?”幼兒說出后,還可以追問:“做成漂亮的小船,你乘著小船去做什么?”這一追問使孩子積極思考,教學內容進一步展開。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回答,進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如:“你為什么這樣認為?”引起幼兒更高層次的認知思考過程,通過追問,使幼兒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修正、補充不正確、沒有完善的答案。如:“你說的是……這個意思嗎?”
教學實踐證明,一個教學活動的提問,往往是多種技巧的綜合反映。并非所有的提問都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只有那些優化了的提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從教學的實際出發,不斷更新提問意識,優化提問技巧,以啟發幼兒思維、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藝術為目標,讓提問能發揮出最大的教育作用,切實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
(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區機關幼兒園)
[1]安明云.《淺談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的提問策略》[J],家庭與家教(現代幼教),2009(11)
[2]許艷.《教師如何通過有效提問支持幼兒行為》[J],家庭與家教(現代幼教),2009(6)
[3]邱晶.《在語言活動中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三種提問方法》[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