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燕
科學探究活動啟迪中班幼兒的問題意識
文楊燕

問題意識是指幼兒在探究活動中對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產生的懷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狀態。它是產生思維的動力,通過問題學習,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不斷引發出開放性、發散性的思維并最終解決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問題意識中班幼兒 科學探究活動
幼兒期的孩子具有好問、好思的特點,加之年齡小、知識經驗有限,他們面對大千世界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師要積極保護他們的問題意識,將學習的過程演變為發現問題、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使他們更加關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喜歡提問、敢于提問,為今后自主探究學習打下基礎。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使潛在的、靜態的問題意識轉化為顯在的、動態的問
題意識,更要善于捕捉幼兒的多種問題語言,使幼兒的問題意識得到延伸和拓展。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優良的集體教學活動氛圍是啟發幼兒大膽提問的重要前提。創設適宜而溫馨的環境,避免幼兒緊張和焦慮,問題意識便可獲得充分的展現。作為教師,在生活上關心、呵護他們;在活動中理解、支持他們,做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為此,積極營造自由、寬松、和諧的活動氛圍,幫助其從心理上產生舒適和安全感,自由參與、盡情思考、自主表達,才能在活動中敢想、敢問、敢說,才有躍躍欲試、暢所欲言的熱烈氣氛。
(一)引導有心觀察,學會尋找問題
《綱要》中提出,要激發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為此,我們選取了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如水、冰、面粉等等作為感知探究的內容,鼓勵幼兒結合自身已有的經驗,調動多種感官感知物體的特性,引導幼兒在觀察、操作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持久地、充滿興趣地探索中開闊思維,自主地獲得更多的經驗,得到更加多元的發展。
(二)積極創設情境,鼓勵萌生問題
我們采用游戲、故事、圖片等方式創設問題情景,設置懸念、提供誘因,從而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為了能激發幼兒探究磁鐵的興趣,我們分別以“小小飛機飛上天”和“兔媽媽逛公園”游戲導入活動,巧妙地隱藏了操作的手法,使幼兒僅僅是看到“飛機”“小兔”自己動起來的現象,暗藏的玄機調動了幼兒探究的愿望,引發了他們猜測的熱情,問題便隨之而來,進而產生了解答問題的欲望,并激發其帶著問題進行更有目的地探究感知活動。
(三)巧妙提供材料,嘗試解決問題
教師采用適時、適度、適宜地提供與幼兒探究相適應的材料,可有效激發和推進幼兒的問題意識。
1.推敲材料選擇:既要豐富多樣、吸引興趣,還要體現新穎性和探究性,并蘊藏著揭示有關現象和事物間的相互關系、易于促進幼兒深入思考、激發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把握材料投放:通過投放與探究有關的新材料,形成富于變化的、有新鮮刺激的環境,以引發幼兒的關注。幼兒在此過程中,會自發地產生問題,引起爭論,進而推動探究的進程。
在《好玩的磁鐵》中,我們有意識地提供了包括木頭、塑料等不同材質與種類的材料讓幼兒去感知發現,引導他們探究磁鐵能否吸住物體(與物體的材質有關聯)。隨著探索的深入,幼兒又獲得了新的發現,于是我們又提供了金屬類的物體,以此來鼓勵幼兒用磁鐵去分辨,從而進一步了解磁鐵能吸住鐵制品這一現象,并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和學習用事實作為判斷和驗證的依據,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一)重啟發促問——激發問題意識
培養中班幼兒的問題意識,注重借助啟發式教學,精心設置各類問題,巧妙提出問題,因勢利導,激發幼兒的思維,讓他們主動提出新的問題,并嘗試去解決問題,促使問題意識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這一變化,有效培養其科學之方法。如在《看一看,嘗一嘗》中以提供多種材料進行對比的方式、在《有趣的冰》中以合作討論來引起爭論等方式,自然地激發幼兒產生疑惑、提出問題,并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二)應妙語答問——保護問題意識
孩子的問題是千奇百怪的,無論問題價值的高低,我們都要耐心地面對,正確地引導。當遇到教師也不懂的問題時,則要以誠懇的態度去對待,并真誠地告知:“你提的問題太好了!老師也正想知道呢,我們一起去查查資料吧!”用這樣的話語來呵護孩子的問題意識,讓幼兒逐步形成敢問、愿問的習慣,養成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自主尋找答案的習慣。
當問題答案冗長且深奧時,如無法詳盡地解答孩子的問題時,教師要有一定的教育機智。一次磁鐵游戲后,浩辰問:“為什么磁鐵能吸鐵的東西啊?”對于這個問題,用一兩句話一時也無法表述和解釋清楚,我們就索性回答:“磁鐵和鐵制品是兩個好朋友,它們最喜歡在一起玩,所以它們一靠近就吸在一起了。”浩辰接著又問:“它們也喜歡和圖片在一起玩,但是圖片吸不起來,它們就夾住圖片玩!”從這段話中,我們窺探到了幼兒對這個現象的理解,和他獨有的表達方式。在對待孩子的某些問題有時不能用成人的思維和想法來禁錮幼兒,而需要巧妙地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三)設反問追問——深化問題意識
反問,即教師將幼兒提出的問題有意識地、恰到好處地反拋給幼兒,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握其心理狀況,適當改變問題的角度或提升問題的內涵。如因為經常看到老師用磁鐵將圖片吸在磁性板上,所以涵涵在猜測時認為紙片是能被磁鐵吸住的,可實驗后的結果卻并非如此。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他便靈機一動想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將紙片夾在磁鐵和鐵釘之間,得意洋洋地給大家看,以證明紙片被吸住了。當教師發現此問題時,沒有急于糾正幼兒,而是在交流討論時請他來說一說,并請他當眾演示實驗過程。大家看后,眼尖的孩子發現了端倪,針對這個操作展開了討論,最終幫助孩子們真正明確了“吸住”的內涵,同時統一了正確的吸法:每次吸一種材料,并讓磁鐵在上、材料在下,看用磁鐵能否吸住下面的材料,這樣才公平。由于教師善于領會幼兒的特殊語言,在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的基礎上,注意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并將問題有效地反拋給孩子,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嘗試解決問題,較好地促使幼兒一步步反思,一步步接近真相。
(四)借探究解問——強化問題意識
幼兒的好奇,必須通過親身的體驗、操作和探究才能獲得。教師通過各種途徑,讓幼兒親近自然、認識生活,在親力親為中解決問題,進一步激發幼兒提問的熱情、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小動物逛公園》中,幼兒通過游戲第一次猜測到奧秘藏在兔媽媽的腳下,于是便有意識地選擇了回形針、鐵片、圖釘等鐵制品,分別放在兔媽媽的腳下,隔著塑料泥工板用磁鐵吸著小動物走,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鐵制品跟著磁鐵動,可兔媽媽始終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孩子們露出了遲疑和納悶的眼神。但老師不動聲色,讓幼兒動腦筋再試試,并給予幼兒更加充足的時間繼續操作、探索和發現,終于使孩子們自然地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必須要把鐵制品固定在兔媽媽腳下方才能行!他們便將回形針、鐵片和圖釘等物分別用夾、粘、釘的方法竭盡所能地固定在兔媽媽腳下,讓兔媽媽就跟著磁鐵自如地走動起來了。關鍵問題一下子便迎刃而解,孩子們正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品嘗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幼兒問題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積極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探究活動,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促進其在更高的層次上建構知識結構,引領幼兒進入科學的殿堂。
(江蘇省南京市半山園小學附屬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