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昉
兒童早期科學學習活動教師的支持策略
文周 昉
科學教育對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幼兒早期的科學活動其實就是一種認知與情感整合的學習模式。教師從孩子們的偶發性活動來激趣,讓孩子們在合作的氛圍中學習,并運用多種提問方式提高孩子們科學活動的質量,引導孩子們在游戲中習得科學探索技能,在社會活動中開闊眼界,從而獲益終身。
幼兒 科學活動 指導 策略 研究
科學教育對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個人在幼兒期形成的對周圍世界的探究興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使他們終生受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那么幼兒早期科學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運用哪些支持性策略呢?
組織幼兒進行社會性科學活動一般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讓兒童發起的活動,即偶發性活動。另一種是由老師發起的活動。兒童發起活動的方法有助于培養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和欲望,并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建立起探究的氛圍。當兒童的好奇心被某些事物激起時,偶發性的科學活動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冬天滑滑梯會豎起來的頭發、操場那個上會反光的物體、植物園七星瓢蟲身上的點點等,都可能使兒童獲得偶發性的科學體驗。這時,教師應當充分發掘孩子們的偶發性體驗,例如提出問題,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引導孩子們把新發現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將兒童的發現拓展到其他的課堂活動中去;幫助兒童搜索更多的資源拓展信息。這需要教師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背景,這樣,教師就能通過以上的方法擴大孩子們的信息量,取得意想不到的探索效果。另外,教師要給孩子們提供充分的時間,讓孩子們從事這些自發的探索活動。這些活動能夠為課堂增添活力,也能使教師和孩子們之間建立起一種知識的互惠關系。只有在想學習的時候學習,即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上的學習,才能使兒童在記憶知識的同時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們應當將兒童的思考和學習看作是個人發展和社會交往的共同結果,有研究成果表明:有效的合作可以刺激大腦皮層興奮中樞的反應,實際上人們合作的方式正像電路的“硬接線”一樣。合作是幼兒健康心理的一種表現。科學的探究活動教師可以多以小組的形式出現,集體的活動則可以作為探究活動的導入、補充或者延伸。以合作的形式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教師需要根據主題的性質、可用材料的數量以及兒童在活動中獨立操作材料的能力來確定具體的組織形式。以物體的浮沉為例。可以請4人的小組做物體浮沉的實驗,其他小組負責研究收集不同的材料,另外的小組稱一稱各組物體的重量,記錄重量和浮沉的情況。其余的兒童可以在班級各個區域活動,如:創編關于浮沉的故事進行講述等。在開展合作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兒童緩慢地從獨自進行同樣的任務向組成合作學習小組過渡。根據幼兒的社會技能發展水平,4—5歲的孩子可以分為兩人一組,在練習一段時間以后,5—6歲的孩子們就能夠在4人組成的小組中愉快地工作了。例如活動“聲音的傳播”中可以先讓兩名幼兒一個對著紙棍的一頭說話,另一個在空心紙棍的另一頭聽聲音。孩子們玩了這個游戲一段時間后,可以變成多人參加,每組搜集不同的材料交流探索,從而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
科學研究的質量取決于研究者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與此相似,科學學習的質量也有賴于教師是否能夠提出有益的問題,對孩子們展開間接的指導。
1.開放式提問
這是一種發散式提問,可以有多種的適宜性答案,如:沉浮實驗中的“哪些物體可以上浮?”“哪些物體下沉?”重量試驗中的“你認為天平會往哪邊傾斜呢?”這些問題有助于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發揮以下的多種作用:(1)激發幼兒探索;(2)引導預測;(3)了解兒童的想法;(4)促進推理;(5)發揮催化劑的作用;(6)鼓勵創造性思維;(7)反思情感的反應。開放式提問教師可以大量地運用在孩子們的科學研究活動中。
2.聚合性提問
這是一種只有唯一正確性答案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于促進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或綜合能力的發展收效甚微,但是適當的使用聚合性問題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如:“這兩片葉子長得一樣嗎?”可以引導孩子的注意力。“今天的種子和前天的一樣嗎?”可以幫助孩子們回顧先前的情景。

3.交叉性提問
這是將兩種提問方式相結合的提問方式。在提出聚合性問題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發散性問題,如:怎樣我們才可以找到答案呢?這樣兩種提問方式相結合的交叉性提問可以激發孩子們更深入地思考并嘗試新的探索。
圍繞科學知識所開展的幼兒教學活動的一項主要功能是幫助孩子們獲得基本調查研究與搜集信息的能力。這些能力被教育專家統稱為“科學探究技能”,科學家們正是運用這些技能來開展研究活動的。同樣,對于小孩子而言,這些技能也是他們探索周圍環境所必需的,它包括:觀察、分類、交流、測量、推理以及預測能力。小孩子在蹣跚學步時,就對周圍的環境進行著敏銳的觀察。他們開始學著根據事物的體積、顏色以及形狀等特征來對其進行分類。當一個孩子將稻米、沙子或者清水倒入大小不等的容器時,或者是把積木壘得很高,然后看著積木一次次倒下時,他們都是在運用科學探究技能。日常的科學活動并不能滿足孩子們習得這些技能的要求,教師們還要根據不同孩子的不同發展特點設計一些專項活動,使孩子們有針對性地接受各項技能的專項培訓。并且使他們可以通過不斷的練習提高這些技能。如:培養孩子觀察力,觀察力的訓練強調讓孩子們辨識物體的特性,例如顏色、體積與形狀等,同時讓孩子們發現周圍環境中所存在的一些共性特征。觀察力培養的早期,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著性能力的學習,孩子們需要在成人的指導和協助下,才能注意到事物的細節,此時我們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游戲如:“什么東西沒有了”“它們是什么顏色(水果或者玩具)”等,等孩子觀察力培養到一定的程度時,我們再針對性地提高游戲的難度,此時孩子們就可以進行大量的科學探索活動了。
幼兒是最具好奇心的,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現象都可以成為他們探索、觀察的對象。因此,在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大自然、大社會都是孩子們科學教育的課堂,教師可以利用外出參觀、春秋游、遠足等活動,積極帶領幼兒走出園門。觀察生命的生長過程,感受蓬勃的生命力,感受生命的成熟與收獲,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賜。交互式兒童科學博物館、水族館、天文館都是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為孩子們提供了非正式的科學學習;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邀請那些受過專業訓練的工作人員,如:消防員、擠奶員等,讓他們參加班級的戶外專業的科學探索活動,如:參觀消防隊、牛奶廠等,給予孩子們適宜的指導,與教師一起實現科學探索目標。另外,社區的工廠和商店也是參觀的好去處,如自來水公司、面包房等等,讓幼兒深切體會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和精彩。教師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去真切體會科學,使孩子們的科學眼界更為開闊。
科學與數學、閱讀等學科具有天然的聯系,能豐富孩子們的詞匯和概念性的知識,并能增進孩子們對這些學科的興趣,使孩子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受益良多。早期教育階段,是為兒童奠定堅實的科學教育基礎的珍貴階段,教師們要努力把握這一階段,樹立堅定的科學教育信念,巧施策略激其興趣,促其發展!
(江蘇省徐州市第一實驗幼兒園)
劉占蘭.《“做中學”在中國——幼兒園、小學科學教育案例》[M],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