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為何學校“減負”家長“增負”

當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現,中、高考改革真正打破了單一化、片面化、碎片化的評價體系,學校最大限度地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擔當,才能切實減輕家長的焦慮。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減負”話語就開始頻繁出現在我國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議題中,幾乎每隔幾年,相關部門就會根據新形勢出臺相應的“減負”政策。政策規定因時而變,各地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學校也都采取了很多具體措施,對學生在校時間、課后作業、考試、補課、休息和鍛煉時間等作出嚴格、細致的規定,比如,學校放學早了,作業少了,考試的方式也變了……但是,盡管政策頻出,孩子的負擔和家長的焦慮卻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緩解。
減負減負,結果是學校“減”家長“增”,負擔從課內轉向了課外,且這種怪象有愈演愈烈之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知識改變命運”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知識、靠勤奮讀書來改變命運的傳統和價值訴求,強調學習對人生的關鍵意義。蒙學教材《三字經》中“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就是對這一文化傳統和價值訴求的最好注腳,并不時被父母拿來鼓舞孩子“頭懸梁、錐刺股”,刻苦攻讀,因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時至今日,這一價值觀念有沒有改變呢?沒有。只不過是變換了說法而已,讀書、多讀書、刻苦讀書,考上名校,從而獲取足夠的文化資本,以達到改變身份、實現階層躍升的目的。按照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通過學習進行身份地位的傳遞和改變是有可能的。自古至今,讀書改變人生、知識改變命運的典范比比皆是,身邊榜樣也處處可見。可是,現代社會的競爭畢竟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激烈得多,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很多家長不惜代價,甚至辭掉工作,放棄家庭也要陪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因為他們相信,只要學習時間足夠長,學習機會足夠多,孩子足夠努力,考上好學校的可能性就總是有的,而考上了好學校基本上就等于進了人生命運的保險箱。至于孩子的負擔重不重,孩子會不會因此而疲憊不堪,影響身體,則全然顧不上了。對于弱勢階層的家長而言,這一驅動力更加明顯。他們認為,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通過增負學習來達到考上好學校的目的,是孩子趕上甚至超過其他階層家庭孩子,進而改變孩子自己和家庭不利處境的唯一可能的渠道。
其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社會心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本是校外培訓機構出于商家本性喊出的口號,但對無數家長心理的沖擊力卻大大出乎人們意料。它仿佛給全體家長下達了爭報輔導班的總動員令,引得千千萬萬家長焦慮不堪,卻又只能乖乖就范。緣何?因為它高舉了“道德”的大棒,擊中了人們的心理弱點。孩子是父母的希望,誰不想贏?誰不想自家的孩子有個好前程?如果在起跑線上就輸了,那還了得!而人又都是有從眾心理的,總以為大多數人認為對的事就肯定是對的,跟著多數人跑總不會錯。他們來不及理性地去想一想孩子人生的起跑線究竟是什么,到底在哪兒。當然,這也的確擊中了當前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只能靠“拼”上一所好學校的現實困境。為此,很多家長坦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自己順應時代的結果,是自己屈服于群體壓力而作出的態度轉變。至于“補、補、補”,會不會讓孩子“輸在人生的終點線上”,家長也是顧不上的。


其三,家長對考試、“減負”改革的迷茫與不信任。科舉制以來,各式各樣、各個階段的考試慢慢演變成篩選、淘汰的工具,家長和社會也習慣了讓考試和成績來充當這樣的角色。當前,“減負”政策年年提,考試制度也在改,卻未見明顯效果,有時甚至起反作用,讓家長無所適從。這既和家長對新制度改革的知情權和話語權缺乏有關,也和改革政策的反復多變、缺乏穩定性有關。久而久之,教育部門和學校“減負”口號喊得再響,素質教育旗幟揚得再高,家長只會選擇用腳來投票—報輔導班。正如學者所言,“對于教育部的‘減負十條’,多數家長以一種聽見‘狼來了’的心態表示:誰信以為真誰犯傻。‘那十條里面,除了那條不靠譜的小學不留書面式家庭作業,其余的大多在以前的‘減負’令里面出現過,但是有效嗎?’”家長對改革的迷茫和疑慮由此可見一斑。
其四,家長對學校教育弱化的無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表示,“在熱論培訓班是是非非的過程中,被模糊的是義務教育的宗旨、公辦學校的功能和政府依法行政的責任,被架空的是兒童權益,被犧牲和剝奪的是小學生的健康、娛樂、生存和發展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云杉教授直接提出,“‘減負’是將學校的主陣地讓渡,將教育的關鍵責任外包”。在很多家長看來,因為“減負”,孩子在校時間縮短,基礎訓練肯定不夠,而對于各色各樣的課改新做法,他們的心里又沒底。在他們眼里,考試制度無論怎么改,總離不開知識基礎,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也總是要堅持的原則。因此,面對學校教育的“留白”,家長只能選擇靠課外機構加強輔導來彌補。而一些校外培訓機構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家長趨之若鶩,正是因為他們的教育模式能夠提供代償。學校少學的時間,他們可以填補,學校不講的考試內容和方法技巧,他們可以講深、講透,學校沒有提供的服務,他們可以做得細致入微。總之,學校不讓做、不愿做的事,他們都會精心去做。這正深刻反映了今天學校教育的缺失。

家長的“增負”還不僅僅體現在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上。
學校強調素質教育,低年級小學生沒有了傳統觀念里的抄寫、計算等家庭作業,多改成了動手、實踐性強的作業。很多家長覺得,現在學校布置的文化課作業減少了,但手工、繪畫、制作等任務卻多了起來。從學校本意出發,布置這類作業是為了在督促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但由于家長之間、學生之間難免有比較心理,再加上部分教師只重結果、不管過程的評價方式,就任務的難度和質量要求來看,這些作業與其說是布置給孩子的,不如說是布置給家長的。很多家長每天回到家不論多晚,都要保質保量把孩子的作業趕出來,生怕孩子第二天受到教師的冷落和同學的嬉笑。
讓家長覺得有負擔的還不僅僅是這些“另類”作業,還有教師提出的“批改作業、監督修訂”等要求。給學生作業以及時、恰當的評價反饋,引導學生自主自覺地學習,原本是學校、教師的主要責任和義務,現在學校和教師慢慢將責任轉嫁給了家長,給家長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難怪乎有的家長會詰問:“孩子的正規學習難道不應該在學校解決嗎?”
家長的“增負”既是“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訴求驅動的結果,也是面對學校教育責任和擔當弱化的無奈之舉,同時伴隨著家長對當前教育改革的迷茫和不信任,以及缺乏理性的從眾心理。
教育的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當然也應該以服務全社會、服務千千萬萬個家庭為宗旨。公立教育的公益性不能退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決不應該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和子孫后代的長遠、健康發展。面對新的形勢變化和社會公眾越來越高的教育需求,學校教育需要持續不斷地改革,需要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也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責任擔當。
當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現,中、高考改革真正打破了單一化、片面化、碎片化的評價體系,學校最大限度地承擔起了應有的責任擔當,才能切實減輕家長的焦慮,給所有孩子以良好的成長空間,也才能讓“減負”不再成為一個扭曲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