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平,黃江秀,楊高雄,王 海
(廉江市人民醫院感染內科, 廣東 廉江 524400)
丙種球蛋白輔治手足口病持續高熱患兒的效果
黃 平,黃江秀,楊高雄,王 海
(廉江市人民醫院感染內科, 廣東 廉江 524400)
目的 探討手足口病患兒出現持續高熱時,在傳統治療方案的基礎上,予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伴有持續高熱現象的手足口病患兒60例。其中30例患兒予傳統治療方案(傳統組),另30例在傳統治療的同時采取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丙種球蛋白組),比較患兒退熱所用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及療效。結果 丙種球蛋白組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傳統組(86.67%比66.67%,P<0.05),退熱所用時間[(4.45±1.50)d比(6.19±1.33)d]、并發癥發生率(13.3%比30.0%)以及住院時間[(5.96±2.76)d比(11.45±2.20)d]均明顯少于傳統組(均P<0.05)。結論 在傳統治療方案的同時,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有助于手足口病持續高熱患兒快退熱、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
手足口病; 持續高熱; 丙種球蛋白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于兒童的在手、足、口部位出現嚴重水泡癥狀的疾病[1]。該病由病毒引起,初期病情一般較輕微,多為感冒癥狀,會出現持續發熱癥狀,傳統治療方案可以改善病情,但效果不明顯,時間較長,患兒痛苦,一旦病情發展迅速且未及時治療,會出現多種并發癥,延長住院時長,增加患兒家庭的經濟和精神負擔[2]。本研究探討手足口病患兒出現持續高熱時,在傳統治療方案的基礎上,予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廉江市人民醫院感染內科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60例伴有持續高熱現象的手足口病患兒。男34例,女26例,年齡9.6~49.2個月,平均年齡為(2.2±0.9)歲,病程2~10 d,患兒發熱溫度38.5~39.9 ℃,持續發熱至少1 d以上,未見其他手足口并發癥。按家屬意愿和患兒病情將60例患兒分為傳統組(n=30)和丙種球蛋白組(n=30),2組性別、年齡、體溫、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高血糖和血電解質異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心肌酶異常率傳統組高于丙種球蛋白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基本情況比較 例
1.2 治療方案
傳統組給予傳統治療方案,實施常規護理,如密切觀察患兒面色,有無嘔吐、肢體抖動、出汗等;發熱患兒予以常規退熱治療;皮疹較多者外用爐甘石,每天1~2次;口腔潰瘍明顯者予五維他口服液,5 mL·次-1,3次·d-1。
丙種球蛋白組在傳統組基礎上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成都蓉生藥業有限責任公司),200~400 mg·kg-1·d-1,1次·d-1,連續5 d。
1.3 觀察項目
比較2組患兒退熱所用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及療效。
1.4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體溫正常,皮疹消退,口腔潰瘍愈合;好轉:體溫正常,皮疹減少,口腔潰瘍部分愈合;無效:體溫高于正常,皮疹及口腔潰瘍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χ2檢驗或t檢驗評價各項參數,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退熱所用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住院時間比較
丙種球蛋白組退熱所用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傳統組(P<0.05)。見表2。

表2 2組退熱所用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住院時間比較
2.2 2組療效比較
丙種球蛋白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傳統組(P<0.05)。見表3。

表3 2組療效比較 例
*P<0.05與傳統組比較。
3.1 手足口病的治療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導致的傳染性疾病[3-4]。該疾病常見于小兒,一般會導致小兒手、足、口產生皰疹等現象,但與此同時患兒會產生多種并發癥,例如心肌炎、肺水腫等。在該疾病初期,患兒會持續發熱,這種發熱癥狀類似于感冒發燒,嚴重影響患兒的身體健康。手足口病主要是在小兒間進行傳播,小兒患病后的1周內極易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而且導致這種疾病的病毒并不是單純的單一病毒,而是由幾十種病毒組成的,所以危險性和傳染性極大。由于患兒前期癥狀類似于感冒發燒,使得該疾病不易被發現,當發展為中期時,患兒就會出現全身紅疹的現象,這種紅疹現象主要出現在舌下、咽喉部等部位。一旦就診不及時,可能導致病情迅速發展,可能導致患兒出現腦膜炎、肺水腫等癥狀,少數病情嚴重者,可能導致死亡[5]。樂高鐘等[6]報道,江西省萍鄉市手足口病好發于5歲以下兒童,四季均可發病,發病高峰為6—10月份;病原感染主要為EV71型及CoxA16型,不同年份分型略有差異;發熱持續時間、心肌酶譜及血糖水平是重型病例的獨立預測因素。普通型患兒只要早診斷、早治療、預后一般良好;重型病例具有一定死亡風險率。
丙種球蛋白又稱為免疫血清球蛋白,該蛋白中包含了多種人血清抗體,靜脈注射后可用于增強機體免疫力,一般可用于治療免疫缺陷病、預防傳染性肝炎等,或者用于水痘、麻疹的預防[7]。本文主要探究手足口病患兒出現持續高熱現象時,給予傳統治療方案的同時,并采取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方案的療效。結果顯示丙種球蛋白組治愈、好轉例數、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傳統組;丙種球蛋白組退熱所用時間[(4.45±1.50)d比(6.19±1.33)d]、并發癥發生率(13.3%比30.0%)以及住院時間[(5.96±2.76)d比(11.45±2.20)d]均明顯少于傳統組(P<0.05)。
3.2 手足口病的預防
手足口病至今尚無有效疫苗,亦無特效藥物,因此做好手足口病的預防顯得尤為重要。曹飛等[8]認為求和自回歸滑動平均模型與多層感知神經網絡(ARIMA-MLP)組合模型能夠較好地擬合手足口病的發病趨勢,對手足口病監測和預防具有一定意義。孫瑋璇等[9]也認為,基于前瞻性時空重排掃描統計量的手足口病早期預警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根據臨床特征和流行病學特征,控制本病的流行,重點是做好嬰幼兒的預防,通過幼兒園和家長的照護,減少或阻止手足口病的發生。具體措施如下:1)家長在發病高發期的時間段內要密切注意小孩的身體情況,一旦有類似感冒癥狀出現,應及時就醫;小孩在自身免疫力較弱時,家長應避免將病毒帶入家中,回家后應立即清理干凈,再接觸小孩;孩子的被褥衣物要勤洗勤曬;定期給小孩修剪指甲,督促小孩勤洗手;孩子的食物一定要確保加熱煮熟后方可給孩子食用;幫助孩子改正一些不注意衛生的壞習慣,例如吸吮手指等;孩子自身抵抗能力差,家長應該避免將孩子長期置于公共場合,因為公共場合人流量多,病毒傳播的概率大,小孩極易感染手足口病[10]。2)幼兒園等托管機構在每年7月份的手足口病高發季節,要嚴格做好相應的預防工作,保持教室和休息室通風;消毒工作要到位,對孩子平時的玩具課本等都有嚴格消毒,桌面扶手也要每天定時消毒;在托管機構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相關習慣養成方面的教育;一旦發現孩子有類似癥狀出現,應立即就醫,并及時將情況向有關部門匯報。3)各市醫院在疾病高發期間要專門設定相應部分進行接診疑似患者,安排專人加強對醫院的消毒工作;醫務人員在看診過程中要密切注意,避免交叉感染;一旦出現確診案例,要立即向有關衛生、疾控部門匯報,有助于衛生、疾控部門相關應對政策的實施[11]。
綜上所述,在傳統治療方案的基礎上,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有助于手足口病持續高熱患兒快速退熱、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
[1] 孔衛乾,王金華,黃潔興,等.丙種球蛋白治療嬰幼兒重癥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3):414-416.
[2] 章士清,胡鵬,邵雅平,等.靜脈丙種球蛋白聯合喜炎平治療重癥手足口病的療效觀察和分析[J].醫學綜述,2012,18(21):3686-3687.
[3] 黃廷讀.靜脈丙種球蛋白治療手足口病早期重癥病例體會[J].右江醫學,2013,41(6):864-865.
[4] 侯長利.2011年某地重癥手足口病的臨床及流行特點和救治[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3):133-135.
[5] 程紅球,黃彩華,劉衛東,等.丙種球蛋白對手足口病患者血循環中炎癥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3,29(3):546-548.[6] 樂高鐘,吳小秧,馮秀,等.萍鄉市手足口病595例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54(3):66-69,99.
[7] 林濤.丙種球蛋白及干擾素治療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3):323-325.
[8] 曹飛,況榮華,李輝,等.不同數學模型對手足口病發病的預測效果分析與比較[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54(7):12-16,39.
[9] 孫瑋璇,廖志林,毛紹菊,等.基于前瞻性時空重排掃描統計量的手足口病早期預警方法及其實證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55(6):80-83.
[10] 黃烈華.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聯合利巴韋林治療重癥手足口病臨床療效分析[J].安徽醫藥,2013,17(4):668-669.
[11] 李素華,陳雪夏,林海龍,等.丙種球蛋白對重癥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細胞因子調節作用的研究[J].醫學研究雜志,2013,42(6):111-115.
(責任編輯:羅芳)
Gamma Globulin for Persistent Fever in Children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
HUANG Ping,HUANG Jiang-xiu,YANG Gao-xiong,WANG Hai
(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eases,LianjiangPeople’sHospital,Lianjiang524400,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IVIG) injection on persistent fever in children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therapy.Methods Sixty HFMD children with persistent fever were given traditional treatment alone (traditional group,30 children) or in combination with intravenous IVIG injection (IVIG group,30 children).Fever clearance time,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IVI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raditional group (86.67% vs 66.67%,P<0.05).In addition,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group,fever clearance time,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ere decreased in IVIG group ((4.45±1.50) days vs (6.19±1.33) days,13.3% vs 30.0%,and (5.96±2.76) days vs (11.45±2.20) days,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treatment and intravenous IVIG injection can shorten fever clearance time and disease course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in HFMD children with persistent fever.
hand-foot-mouth disease; persistent fever; gamma globulin
2016-07-23
黃平(1978—),男,本科,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療、手足口病等的診治研究。
R725.1
A
1009-8194(2017)01-0061-03
10.13764/j.cnki.lcsy.2017.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