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婉玲,倫翠嬋
(江門市中心醫院超聲科,廣東 江門 529030)
超聲與核磁共振診斷胎兒胼胝體發育不良的對比研究
甘婉玲,倫翠嬋
(江門市中心醫院超聲科,廣東 江門 529030)
目的 研究對比超聲與核磁共振診斷胎兒胼胝體發育不良(ACC)的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行產前超聲檢查的2250例產婦的臨床資料,經三維成像超聲檢查評價超聲檢查的準確性。結果 采用三維成像技術后診斷ACC的胎兒為13例,完全性ACC和部分性ACC分別為5例、8例;對13例胎兒再行核磁共振檢查,完全性ACC和部分性ACC分別為5例、7例。結論 超聲檢查與MRI對診斷胎兒ACC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超聲檢查可作為胎兒ACC的常規篩查手段。
超聲; 核磁共振診斷; 胼胝體發育不良
胎兒胼胝體發育不良(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ACC)是一種較罕見的先天性中樞神經系統畸形[1]。常規產前檢查最主要的影像學檢查以超聲檢查為主,尤其是近年來三維超聲的推廣和應用已經較為普遍,其分辨率高,可以直接顯示胎兒胼胝體的形態, 對于判斷胎兒生長發育情況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2]。然而核磁共振(MRI)的快速成像序列的開發和應用,胎兒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在國內外已廣泛地應用,可直接顯示胎兒腦組織、胼胝體的發育情況,獲得超聲不能顯示的額外信息,成為超聲的良好輔助診斷手段[3]。本研究即是對比超聲與核磁共振診斷胎兒ACC的臨床應用價值。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江門市中心醫院行產前超聲檢查的2250例產婦,年齡23~43歲,平均年齡(28.5±3.5)歲,初產婦2005例(89.1%),經產婦245例(10.9%),孕周為22~35周,平均孕周(31.2±2.5)周。本次研究納入標準:1)產婦年齡20~45歲;2)孕周20~38周;3)無家族遺傳病史;4)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 儀器和檢查方法
1.2.1 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儀器采用美國GE-E8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三維掃描容積探頭頻率為3.5 MHz。在常規測量胎兒及附屬物各徑線后,按系統超聲檢查規范對胎兒進行檢查。當在二維模式下懷疑為胼胝體發育不良時,再開啟三維斷層超聲成像模式,以胎兒標準雙頂徑橫切面開始三維掃描,掃描時間為4~10 s,觀察儀器屏幕上顯示的胎兒胎頭矢狀面連續圖像,調整坐標軸,觀察胼胝體發育情況。胎頭矢狀面的連續切面圖像保存在硬盤中,用于后期的分析和對比。
1.2.2 核磁共振成像檢查(MRI)
檢查前所有孕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Siemens Avanto1.5T 磁共振掃描儀。檢查過程中需注意孕婦頭先進,根據孕婦情況選取仰臥位或側臥位,盡量平靜呼吸以減少呼吸偽影。先行孕婦盆腔定位掃描,再行胎兒顱腦軸位、矢狀位、冠狀位3 個方位掃描,可行反復掃描以掃出標準層面利于診斷。
采用三維成像技術后診斷ACC的胎兒為13例,完全性ACC和部分性ACC分別為5例、8例;對13例胎兒再行核磁共振檢查,完全性ACC和部分性ACC分別為5例、7例,另外超聲誤診1例,MRI確診為透明隔腔發育小并大量腦積水,胼胝體受壓顯示不清。見表1。與MRI比較超聲對胼胝體完全缺如、部分缺如的特異性為100% 和90%,兩者一致性率為 92%。具有高度一致性。

表1 13例胼胝體發育不良超聲和 MR檢查結果的比較 例
胼胝體是維系大腦兩半球功能聯系的重要通道,是重要的顱腦中線結構,其生理結構保證了大腦各部分信息的交流。有學者[4]研究發現,胼胝體在妊娠的第12~16周形成,一般完整的胼胝體需要在妊娠18~20周全部完成。
ACC發病率約為0.35%,胚胎早期的子宮內感染、缺血等原因可使大腦前部發育失常,而發生胼胝體缺失,晚期病變可使胼胝體壓部發育不良,患有ACC胎兒出生后大部分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發育遲緩、記憶困難、注意力集中障礙,甚至伴有其他功能障礙,如失明、發育遲緩、癲癇及喂養困難等,并隨年齡增長其癥狀越來越明顯。因此ACC診斷的早期性和準確性,對胎兒的優生優育具有重要意義。
MRI及超聲檢查是目前診斷胎兒ACC首選的影像學方法,兩者各有所長,也各有局限性。MRI成像具有極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多方位成像、視野大,在孕20周后,可進行冠狀、矢狀、橫斷面的掃描,清晰顯示胼胝體是否存在[5]。然而MRI 有較高的輻射,且成本高,對胎兒有一定的影響。隨著三維超聲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對ACC的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不斷提高,已經成為了首選的檢查方案。
應用三維成像技術能清楚顯示胼胝體的矢狀切面呈弧形薄帶低回聲,能較清晰顯示胼胝體的發育情況:包括它的形態、厚度。三維成像對判斷ACC是部分型還是完全型有著重要作用。完全性胼胝體缺失的超聲診斷聲像明確。但對于部分性胼胝體缺失,有可能只顯示部分二維聲像,同時三維的矢狀切面見弧形薄帶顯示不清,尤其體部、壓部更難暴露清晰,這時候就要進一步MRI檢查。
本研究13病例中,超聲診斷完全性ACC和部分性ACC分別為5例、8例,MRI診斷完全性ACC和部分性ACC分別為5例、7例,超聲誤診1例,MRI確診為透明隔腔發育小并大量腦積水,胼胝體受壓顯示不清。與MRI比較超聲對胼胝體完全缺如、部分缺如的特異性100% 和90% ,兩者一致性率為92 %。在診斷部分性胼胝體發育不良,特別是壓部缺如的情況下,超聲做出明確診斷存在一定困難,同時由于胎兒患有ACC同時,多伴有其他腦部發育畸形,這時候就應進行MRI復查,但超聲作為檢查部分性胼胝體發育不良的一種影像學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綜上所述,超聲檢查中采取三維成像技術在ACC的診斷特異性與MRI對比一致性較高,可作為胎兒ACC的常規篩查手段。盡管其診斷符合率不及MRI,但無電離輻射、安全高效、經濟、方便等優勢仍不失為評價胎兒腦發育較好的影像學方法。總之,對超聲檢查確診或可疑有ACC的胎兒應進行MRI 進一步檢查,有助于彌補超聲的不足,進一步明確診斷和發現其他合并畸形,為產前診斷提供更為可靠的診斷依據。
[1] 朱大林,吳菊,馮帆,等.核磁共振聯合超聲在胎兒胼胝體發育不良的診斷價值研究[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5,44(2):88-89.
[2] 詹淑蓓,葉風,陳利民.胼胝體發育不全的產前超聲診斷價值[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3,42(11):81,92.
[3] 鄒麗華,康敏,楊家翔,等.超聲及MRI診斷胎兒胼胝體發育不全的對比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4):75-78.
[4] 李秋玲,尹少尉,陳靜,等.磁共振對胎兒胼胝體缺如的診斷作用的初步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1):2036-2038.
[5] 嚴陳晨.磁共振成像在胎兒中樞神經系統產前診斷中的應用[D].南京:南京醫科大學,2011.
(責任編輯:劉大仁)
2016-09-11
R445.1; R445.2
A
1009-8194(2017)01-0074-02
10.13764/j.cnki.lcsy.2017.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