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凌,劉盛春,潘麗梅
近5年本院角膜病誤診病例分析
鐘凌,劉盛春,潘麗梅
(四川省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四川 宜賓 644000)
目的 通過分析近5年本院診治的角膜病誤診病例,探討誤診原因,積累經驗,優化角膜病診斷流程,從而降低其誤診率。方法收集角膜病誤診病例76例(97只眼),年齡4~83歲,中位年齡為51.7歲;男30例,女46例。按照病種分類,分析誤診原因。結果 76例角膜病誤診病例中,瞼緣炎相關角膜結膜病變28例(37只眼,占36.84%);角膜營養不良17例(12只眼,占22.37%);藥物毒性角膜炎13例(13只眼,占17.11%);其余病例18例,包括角膜內皮炎、真菌性角膜潰瘍、盾形角膜潰瘍、圓錐角膜等。誤診原因從病史詢問到專科檢查都存在問題。結論 角膜病的正確診斷需要詳細的病史詢問、合理的專科檢查,更需要臨床醫生全面、靈活的臨床思維。
角膜病;誤診;BKC;角膜營養不良;藥物毒性
角膜病是臨床眼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但是由于其病種繁多、臨床表現復雜、體征千變萬化,常常會有誤診誤治發生,甚至因為誤診誤治導致失明。因此,角膜病的正確診斷非常重要。本文收集近5年在本院就診的角膜病誤診病例并進行詳細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本院2012年2月~2017年2月就診的角膜病誤診病例76例(97只眼),其中男34例,女42例;年齡4~83歲,中位年齡為51.7歲;就診時最佳矯正視力手動~1.0,其中6只眼≤0.1,19只眼0.1~0.3,47只眼0.3~0.5,25只眼0.5~1.0。誤診后誤治導致視力下降的有73只眼(占75.26%),其中下降2行以上的24只眼、下降1行的39只眼。糾正診斷治療后,視力提升的77只眼(占79.38%),其中提升2行以上的50只眼、提升1行的27只眼。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所有誤診病例,包括病史詢問、專科檢查與輔助檢查。按疾病種類統計誤診發生頻率,總結經驗教訓,優化角膜病診斷流程。
2.1 誤診情況 76例角膜病誤診病例中,瞼緣炎相關角膜結膜病變28例(37只眼,占36.84%);角膜營養不良17例(12只眼,占22.37%);藥物毒性角膜炎13例(13只眼,占17.11%);其余病例18例,包括角膜內皮炎、真菌性角膜潰瘍、盾形角膜潰瘍、圓錐角膜等。
2.2 誤診原因分析
2.2.1 以病史詢問不足為主的16例,占21.05%。
2.2.2 以專科檢查不足為主的24例,占31.58%。
2.2.3 以輔助檢查不足為主的5例,占6.58%。
2.2.4 以醫生專業知識欠缺為主的55例,占72.37%。
角膜病病因復雜,臨床表現的特點多為癥狀相似而體征各異[1]。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誤診誤治病例也較其他類型的眼病多,甚至因為誤診誤治導致病情加重而失明的病例也時有發生[2-3]。因此,不斷總結各類角膜疾病的臨床特征,優化診斷流程,降低角膜病的誤診率勢在必行。該研究所發現的被誤診漏診最多的病例為瞼緣炎相關角膜結膜病變(BKC)。該病常常表現為緩慢進展、遷延不愈的角膜淺基質層浸潤,因而往往被誤診為病毒性角膜炎[4-6]。但是應用抗病毒藥物并不能緩解[7-8]。其特點是,①患者有瞼緣炎。②反復發作或遷延性病史。③具有下列典型體征之一:A.結膜充血、乳頭增生、濾泡形成及泡性結膜炎;B.角膜周邊點狀糜爛、浸潤、潰瘍形成,或淺層新生血管形成,伴不同程度角膜混濁。④隨瞼緣炎治療好轉后,角結膜病變明顯好轉,角膜新生血管可迅速消退。而它的治療也與病毒性角膜炎大不相同,往往需要局部的瞼板腺清潔、理療,并結合糖皮質激素局部使用。因此,對于一個角膜病患者,我們應詳細詢問病史,全面檢查眼表、外眼(尤其瞼緣)情況,更應結合角膜病變本身特點,合理分析病情,才能給出正確診斷,從而給出正確的治療方案。
[1] 劉邦,劉文龍.瞼緣炎相關角結膜病變的臨床特點及誤診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7,24(3):378-381.
[2] 陳陸霞,張鳳妍,王衛群.角膜營養不良的診治方法[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5,23(12):1257-1260.
[3] 李霞,朱莉.藥物源性角膜病變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5,33(3):25-27.
[4] 晏曉明.避免角膜內皮炎的誤診[J].眼科,2007,16(3):156-157.
[5] 史偉云,王婷.我國真菌性角膜炎診斷和治療中的幾個問題[J].中華眼科雜志,2013,49(1):2-5.
[6] 費文雷,陳家祺,王智崇,等.FK506局部治療頑固性春季角結膜炎[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4,22(11):916-918.
[7] 秦雪嬌,李鏡海.圓錐角膜的診斷[J].眼視光學雜志,2002,4(2):125-128.
[8] 謝寶思.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眼用凝膠治療角膜炎[J].當代醫學,2016,22(32):134-13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6.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