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第三中學(238300) 石 萌 ●
淺談高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策略研究
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第三中學(238300) 石 萌 ●
隨著高中化學新課標的改進與完善,對高中化學的教學方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新課標的要求下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應該盡量多的由教師演示轉化成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探究的方式,而老師的任務只是幫助和引導,應當盡量多的鼓勵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觀察,才能取得更好地教學效果,提高高中生的化學水平.
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
化學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實驗教學,實驗教學一直是化學教學中理論的基礎,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學生獲取化學知識,求得化學解釋的一個重要途徑,合理地運用化學實驗教學的方法還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文將圍繞高中化學教學的實驗教學提出相關的策略和方法.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通常教師都是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首先向學生傳授新的知識,給學生進行教材上一些新的化學名詞和理論的解釋;然后給學生進行相關實驗的演示,讓學生進行仔細地觀察;然后告訴學生實驗的結果和實驗原理,以此來驗證教材上的理論總結;最后再由教師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這種傳統的實驗教學的模式是完全由教師主導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起的作用相對來說顯得較少,而且不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且這種模式的教學方法過于重視知識的講授,而忽視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養,在教學關系中也是過分重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所以在新的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激勵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尤其是一些簡單的演示實驗,教師更應該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觀察,而教師應在旁邊進行指導、協助和點撥.教師也應該通過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配合協作,來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
如在進行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的演示實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首先第一步是讓學生在試管中加入少量的過氧化鈉,然后讓學生在試管中滴入一滴水,完成這個步驟之后馬上將帶有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然后學生對發生的反應進行觀察分析,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接著就讓學生用膠頭滴管吸取少量剛剛做實驗反應出的溶液,將這些溶液在滴入準備好的裝有少量水和酚酞試液的試管中,然后再對發生的化學反應和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最后,在上述兩個步驟完成之后,教師就應該讓每組做實驗的同學針對剛剛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現象和原因做相應的討論,分析剛剛實驗中出現的相關化學原理,通過小組的討論和分析最終得出自己的實驗結果,將這些結果在班上進行討論和交流,然后逐步推出所學原理的理論.通過學生的自我歸納、分析和思考,不但訓練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思維意識,同時加強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由教師給學生進行實驗的講解和總結性的發言,就能對化學實驗教學做一個較好的結尾,打造了一堂較為成功的化學實驗課堂.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需要對教材有足夠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并且要隨時能夠在化學教材中努力挖掘對學生有效的東西,找到其中蘊含的寶貴財富.在化學實驗的教學中,教師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所提到的相關知識,而且要在對教材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究和發現,找到其中不足的地方并對其進行改進,使得化學實驗教學更加完美,對學生起著更好的幫助作用.比如在進行氮氣的相關知識的學習中,關于氮的氧化物的性質教材中只給出來一個簡單的化學方程式,就是二氧化氮和水的反應的方程,但是對這個方程式的來由并沒有過多地解釋和分析,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化學方程式的含義,教師就可以做一個相關的實驗進行闡釋.首先準備一個試管,將試管中收集滿二氧化氮,然后將裝有二氧化氮的試管呈倒立狀放到水里,同時也打開塞口,接著等到液面停止上升的時候,教師用拇指堵住試管口,緩緩將試管向上之后再移走拇指.最后再將紫色石蕊試液加入到溶液中,就可以讓學生觀察現在的現象,進行思考和分析,可以小組討論.探討為什么紫色石蕊試液會變成紅色.通過這種實驗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理解,而不僅僅只是局限于對化學方程式的牢記,讓學生清楚地知道了教材中化學方程式的來由和原因,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提高自己的化學水平.問題的設計和討論也可以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他們進行更多地科學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所以,要學生更好地學習高中化學,教師一定要首先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己進行實驗的能力,而不是僅僅教給他們如何做題,告訴他們答案,這樣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在化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1]田園.高中化學新課改的實踐與探索.(教育).
[2]梁文博.新課標下化學教學方法的轉變[口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9).
G632
B
1008-0333(2017)06-0085-01